§一、 城镇化与环境生成的关联规律(1 / 1)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城镇化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现代形态。实际上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绝不可能用简单化的“是”或“不是”回答得了。产生这些观念的社会背景使我们普遍认为城镇化是自身价值提高的尺度,特别在现有城乡二元体制下,使人们“进城”的愿望更加迫切,而且户口的转变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目标。诚然城镇本身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上述的要求,但同时也使人忽视了对人居环境质量的广义全面的价值判断。加速发展的城镇化带来了城镇人口迅速增长、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资源匮乏、环境质量退化及贫困与犯罪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改变了人与自然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最终导致人类居住城镇的环境距离自然越来越远。深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人们体会到不能简单地认为城镇化就等于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健康稳定的城镇化才可以促进入居环境现代化。

(一)城镇化与环境的约束机制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地区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样,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可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即城镇化的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应当说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化相互协调才能逐步走向现代化社会。但目前,在总体上表现在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越来越多。

城镇化的直接表现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用地扩张,在此过程中改变土地利用结构、破坏植被生态条件及产生大量环境污染都对生态环境产生各种胁迫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水平信息不断地反馈到决策部门和市场,通过政策干预和市场调控控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用地扩张等活动来控制污染水平,从而达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技术因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人口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人口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城市人口的密度和生活强度有关。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第一,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一般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快于城市地域的扩张,城镇化水平越高,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第二,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过度浪费,使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促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

2.经济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企业作为经济城镇化的基础单元,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机制表现为:通过企业的占地规模、能耗水平和排泄物的污染程度等来影响生态环境。在经济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通过占地规模扩大促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增加了生态环境压力;另一方面,经济总量的提升带来更多的环保投资,通过政策干预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从而减轻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机制正是在这两种相反力量交互作用下进行的。

3.城市交通扩张的生态环境胁迫

交通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交通建设引起水土流失和尘土飞扬,交通运输产生噪声污染,汽车尾气带来大气及土壤污染及高架桥对景观破坏、产生视觉污染。城市交通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机制为:城市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空间压力;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汽车尾气污染强度;交通扩张对城镇化产生节奏性的促进和限制使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出一定的时空耦合作用与总体环境的紊乱。

(二)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1.降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城镇化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住所周围的生态环境,居民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导致大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动因。一般来说,生态环境恶化会通过排斥居住人口而影响城镇化。这种影响通常有两种表现:第一,阻碍甚至逆转城镇化。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中心城区,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最终造成城市的衰退。第二,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居住地的外迁带来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改变。

2.降低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减缓城镇化

生态环境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企业对生态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高科技企业资本和高科技企业人才具有互动效应,所以生态环境恶化将使该地区逐渐丧失科技竞争力。在知识经济逐渐占主导的今天,损失高科技企业资本无疑会给城市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3.通过政策干预影响企业选址,限制城镇化

一些城市通过制定环境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在市区落户。此类政策将迫使大批企业迁出市区,加速城市内部土地功能置换,从而改变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4.通过降低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抑制城镇化

我国南方的部分城市因污染型缺水已影响到城镇化进程。城市因缺水而提高用水价格,会提高生活和生产成本,降低城市竞争力,从而抑制城市的发展。

5.通过灾害性事件影响城镇化

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灾害性事件有些是通过影响城市周边农村区域而间接影响城镇化的。例如,酸雨沉降、污染灌溉造成大片农田颗粒无收,致使农业基础受损和大批农民破产。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支撑力降低而使城市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破产农民被迫离乡涌入城市,形成假城镇化。还有些恶性事件则直接对城市造成破坏,例如,水土流失引发洪涝灾害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城镇化等。

6.通过降低经济增速,放慢城镇化步伐

1979年,经济学家丹尼森对美国私人部门进行的研究表明,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中的16%可归因于环保法规;1990年,美国巴伯瑞和麦克科钦对美国5类制造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导致美国1960—1980年年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中,10%~30%可归因于减少污染增加的投入。保护环境的投入争夺了经济发展的有限资金,使经济增速下降,放慢了城镇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