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的理论(1 / 1)

在等待前往阿尔的日子里,伯纳也带了母亲和妹妹来阿旺桥度假。伯纳将他自己发掘、探索的思想,都有条不紊地变成言语表达出来。他对高更的门徒们说:“当你观察到一种景物,回到画室之后,你画的是景物的精髓,而不是没有创意的记录。你要排除掉细节的东西,将景物简化成线条简洁的几何图形,将色调简化成包含白光的七个原色。”

这并非什么新理论,毕沙罗就是这样教导他儿子的。高更早在1885年就遵循这个理论作画。画家不能只描绘你见到的景物,还要画出你所感受到的部分。只是高更一直都没有把这种理论概括出来,而伯纳却能用简洁的言语将它清晰地表达出来。

高更在写给史克夫的信中很赞赏伯纳:“我们这一群人在不断地成长。伯纳来了,他是个无所畏惧的小子,带来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我最近的作品还差强人意,我正在尝试一种新的画法。”他劝导史克夫说:“不要一味模仿大自然,艺术是抽象的。你可以沉醉自然,但是你要知道眼前所看到的东西,它的精髓在哪里。下笔前一定要明白作这幅画的目的,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提升至神境,做个像上帝一样的造物者。”

伯纳早年受到宗教艺术的熏陶,教堂以彩色玻璃排凑成图案的那种艺术令他印象深刻。稍长一些后,他又接触到了日本画,他认为二者均可称为综合艺术。他将东、西方的艺术融会贯通之后,自己画了一幅《草原上的布列塔尼女孩》献给高更。整幅画并没有完全打破前人窠臼,但是画中人物大小的比例、笔调的鲜明,还是令人耳目一新。

高更作品——《饰有贝壳的雕像》(木雕)

高更看到这幅画后心有所感,当晚就画了一幅《雅各与天使的搏斗》,他采取伯纳的色调和笔法,用色以纯黑及鲜亮的色彩为主,线条则以物体的轮廓为主,精简、明了,没有繁复的细节。

很多人说高更的这幅画抄袭了伯纳,但是当一个艺术家无法自己去捕捉某种感受之时,他当然可以借他人的作品来启发自己的灵感。

高更应该算是一个浮躁、痛苦、叛逆的艺术家,但在他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中,却都透着安详、古典的气息,比如这幅《雅各与天使的搏斗》。很多人对此疑惑不解。高更回答说:“那些指责我的人根本不了解艺术家的天性,艺术家并非只有一面,他们是复杂的、多变的。”不管高更在生活中犯过多少错误,但是他一直是个崇高的、有理想的人。

伯纳认为高更在画完《雅各与天使的搏斗》后,一夜之间几乎精通了所有的绘画技巧,高更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所有的技巧都要厚积薄发,绝非一蹴而就的。他们热情地讨论着,为日渐成形的后印象派奠基。追随者纷纷抄袭、模仿,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

伯纳除了向高更解释综合主义之外,又开始研究文学中的象征主义。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善于将他的思想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但是这种思想又从何而来呢?他认为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会将自己的感受和幻想融入进去。一点经过幻想的洗礼,这些在观察事物时所形成的感受就会变成呼之欲出的思想。

高更是个单纯、直爽的人,长篇大论不是他的特长,但是这一概念动摇了高更的信念,他画了两张自画像,在这两张自画像里,他都以受难的耶稣来比喻自己。他认为自己也遭到了世人的误解、毁谤,这都是他为艺术所付出的代价。他为艺术牺牲,也为之受苦,但是以耶稣的形象来象征自己,似乎流于庸俗,自己也觉得尴尬,所以他就不再画这样的画了。

不久之后,伯纳又迷上了古埃及的艺术。埃及的古文物引起了高更对印加文化的怀念。他想起了童年家中的塑像、雕刻及陶器,更想起马提尼克岛上的土著人创造的神祇。在内心的冲击下,高更的画布和雕刻上出现了许多土著俑像和神秘的装饰。

伯纳激起高更在各方面的尝试,并促使他走上了后印象派的道路。10月,高更得到巴黎的消息,说是德加很欣赏他在布列塔尼创作的人物画,梵高的弟弟提奥也有意在画廊展示他的作品。一瞬间高更又充满了希望,如果他手上有钱,他就不必困于阿旺桥,更不必去迁就梵高。只要有钱,他就有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