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之谜(1 / 1)

杀菌能手抗菌素

致病菌是人类的敌人,小小的细菌,有时会带来一场大瘟疫,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为了与致病菌作斗争,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科学家正与医务工作者在探索、研制新药的道路上长途跋涉。

抗菌素的发现和它们的工业化生产并大量应用于临床,可以说是20世纪医药史上重大的里程碑。

第一个被发现的抗菌素是青霉素,根据英文的译音,人们也称它为“盘尼西林”。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科学家弗莱明。1928年,他在做细菌培养试验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生长的一种称为青霉菌的菌落周围,葡萄球菌不能生长,也就是说,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弗莱明又从青霉菌中抽提出具有杀菌活力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10年之后,英国的另一名科学家费洛莱将青霉素制成抗菌药物。1945年,他们两人和另一位在青霉素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成就的科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

弗莱明等科学家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一场肺炎,一次伤口感染,都会夺去患者的生命。青霉素以及以后发现的多种抗菌素的临床应用,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拿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来作比较,美国的肺炎患者死亡率由20%~85%之间降至5%;心脏瓣膜感染患者死亡率由100%降至5%;脊髓脑膜炎患者死亡率由90%降到2%。

当然,在青霉素刚问世的时候,它的价格是很昂贵的,但是随着抗菌素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阶段,它们的成本和售价也就越来越低,已成为控制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的一类重要药物。

为什么抗菌素的剂量越用越大

随着抗菌素使用时间的增加,科学家和医生发现,要治好一种疾病所需要的抗菌素剂量越来越大,过去只需要几万单位抗菌素就能够治好的疾病现在用药量已增加到几十万单位甚至几百万单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或者称为耐药性。

科学家发现,抗菌素之所以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主要是抑制了细菌细胞膜的生成。细胞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糖蛋白,抗菌素的使用,使得催化糖蛋白合成的一种酶失去了活力,这样就使得细菌不能繁衍后代而导致死亡。

在使用抗菌素来治疗疾病时,大部分的细菌被杀死了,但也有少量的细菌经受了“考验”,在体内产生了能耐受该种抗菌素的物质,还能继续合成细胞膜,从而存活下来,并得以继续繁衍后代。它们通过遗传物质——基因,将耐药的特性传给后代,一旦这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比例,抗菌素的杀菌作用就不再灵验。

这种现象在某些昆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DDT、六六六等杀虫剂在使用的初期都是十分有效的杀虫剂,从而成为保护植物的生力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昆虫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往往加大了用药剂量也达不到杀虫的效果。

对抗耐药性的办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会产生耐药性,科学家也能找到对抗耐药性的办法。原来,细菌产生的耐药性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抗菌素的,如耐青霉素、耐四环素、耐链霉素等等,这是因为细菌对特定的抗菌素有了“识别”能力,能有针对性地来对抗这种抗菌素。如果人们改变抗菌素的结构,使细菌无法识别它,这种耐药性就会失去作用。

基于这样的考虑,科学家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寻找发现新的抗菌素,二是努力去发展半合成抗菌素,后一种是当今使用得最多的方法。

仍以青霉素为例,这种化合物由母核和侧链两个部分组成,科学家用发酵法生产出青霉素,再用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酶催化法)切除它的侧链,再用化学方法“装”上一种新的侧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细菌所不“认识”的新的半合成青霉素。由于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侧链,从而也就能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半合成青霉素,这对于对付细菌的耐药性是很重要的。目前,半合成抗菌素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大量使用,我国也在大力发展这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