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乘上沈吉线火车由抚顺市向东行约40公里,到达铁背山下车向南走,你会看见不远处的山岗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茂密松林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当年曾任奉天督军、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的陵墓。
如果你从水路行,可在大伙房水库北岸乘坐汽船,沿碧波万顷的湖面泛舟,约行一个半小时,也可以到达陵园。前者为北路,后者为南路。从水路南行可浏览沿途湖光山色。你坐在船上,可以看见群群鸥鹭在秀丽、幽静的小青岛上空翱翔呜叫,只只小船存碧波中撒网捕鱼,那蹦跳的鱼儿在阳光下闪着鳞光,会使你流连忘返。小船再前行,就会看见与山岗对峙、林木茂密的古战场萨尔浒,此时会不禁激起你凭吊怀古的幽情,眼前会幻化出滚滚的烽烟,踏踏的马蹄,寒月映着剑戟的银光,热血染红翻腾的河水……
从水路到元帅陵,登岸后首先映入你视野的是一座乳白色的大石门。这石门当年雄伟壮观,虽与南京中山陵和明孝陵不能相比,但其造型也十分气魄。大伙房水库合龙之后,这座乳白色石门和其它好多山丘一样也被淹没在碧波之中了,只有落水时才露出它峥嵘的面貌。
整个元帅陵工程雄伟,规模宏大:东至龙头,西至二道沟墙,南抵浑河岸边,北达火车站,占地1200余亩。陵园坐北朝南,缭墙由山下河岸,依山势起伏绵延而上,四角筑有炮楼。整个陵园由方城、圆城、墓室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既沿袭了占代帝王陵园的风格,又有中西结合的新意。
方城前门延伸至河岸,为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顶,巍峨壮观。越前门有三百米甬道。甬道旁有石羊、石驼等多尊。过甬道直达中门。中门建筑与前门式样相似,均为三洞。进入中门后便是五间高大殿堂,其间设有灵牌、供桌、祭祀器物等。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间。过殿堂便抵山脚下108蹬青石参道。参道分正道与侧道三条。正道与侧道之间,雕有精美的狮子石栏为陵园增添庄严、古朴的色彩,顺参道拾级而上便达到圆城正门。
元帅陵中的石“翁仲”圆城门外有赑屃驮碑,两端坐有石狮,两侧壁上镶嵌着石雕的飞舞的青龙;陵园圆城前面是个青松翠柏掩映的广场。这里古树参天,浓荫蔽日。东、西、北三面均植有茂密的松林。山风拂来,顿时松涛滚滚,好似千军万马响在耳畔。圆城正门翘檐琉瓦、精工彩绘、庄严肃穆。东西有两座侧门,均绿瓦红墙,与正门及黑瓦顶白围墙和谐统一。
跨入圆城,有一座高达10米的汉白玉石碑坊矗立于前,四柱三楼,华板上镌刻着美丽的图案,夹柱上端雕有两对望兽,栩栩如生。牌坊后30米处便是张作霖半球形的陵墓。
入墓室,见门两端均有飞天雕塑,顶部有彩绘日月星辰图,十分引人注目。遗憾的是墓内空空****,无棺木可见,只有入门处有不少大9巾生前的照片陈列壁上,供游人观赏评说。陵墓虽空,但墓外却有不少石雕艺术可供游人观赏。
历史像一艘奇妙的船,它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逆时间流水而上追溯往事,它也载着人们的记忆驶向未来。所有参观元帅陵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不追忆陵园建筑始末的。
1926年12月,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不久,便进入了北京城,在北洋政府摇摇欲坠时,他出任了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当年,他曾受宠于日本人。
此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想借他的手,把持他们在中国北方的领土特权,张作霖不情愿做听日本人摆布的儿皇帝,拒绝了侵略者的要求,因而引起了日本人的震怒,于是便设下了陷阱。1928年6月4日,随着沈阳皇姑屯三洞桥一声巨响,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火车炸飞,张大帅被炸成重伤,当晚便告别人世。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为表赤子之心,经过多年筹办、奔走,勘察、设计,又经多方捐款,终于在1929年5月破土动工。整个工程用了二年四个月,耗银1400万大洋。工程即将收尾时,还没等大帅遗骨安放陵中,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当时国难当头,人心慌慌,张学良最后决定将父亲灵柩暂葬辽西驿马坊(据说是张作霖原配夫人坟墓所在地),准备驱逐日寇,光复东北河山时,再将父骨迁葬元帅陵。
但历史的波涛从不随人们的意愿而翻腾与平息。此后,中国国土上战火的烽烟一直未散,不久,发生了“西安事变”,少帅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已身不由己,也就顾及不了父亲安葬之事。从此,张作霖灵柩安葬之事,根本无人问津了。直到60年后的今日,名为元帅陵,其实只不过是空陵一座。这真是“枭雄已化尘烟去,此地空名元帅陵”。
元帅灵柩不在,元帅陵园的大名早已远扬。如今它已成为国内外游览胜地。
1977年后,抚顺市政府将此陵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投资,逐年修缮。如今这里已修葺(ql)得面目一新。雕梁玉柱重新粉刷,新植林木郁郁葱葱。如今这里不仅接待着国内、港台地区以及国外游客观赏,也时刻盼望着张作霖的遗骨能早日归于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