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血管疾病(1)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眩晕)
一、实性高血压
张某女54岁病历号50、25、219
平时喜进膏脂,体态素丰。年及五旬时,经水闭止,逐渐发现头晕,耳鸣,心跳,气促。经医院检查血压为180~210/100~120毫米汞柱。3年来屡经治疗,时轻时重,血压迄未降至正常。近数月来,除上述症状外,又添鼻衄,有时周身窜痛,胸间堵闷,性情急躁,饮食减退,大便干结,数日一行。
舌苔黄垢,脉象寸关弦数有力。
【辨证立法】
喜食膏脂,体质丰满,腑实生热,热甚生火,迫血上行,遂有头晕耳鸣诸症。上焦郁热甚久,邪寻出路,致生鼻衄。肝热气实,急躁,胸闷,又以更年期之后,益使症状明显。脉象弦数,舌苔黄垢,均属腑实火盛之象。理应苦寒折逆,清火泻实之法。
【处方】
条黄芩6克
川黄连3克
山栀子6克
白蒺藜10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酒大黄5克
龙胆草5克
鲜地黄10克
6克
东白薇6克
沙苑子10克
川郁金6克
生石膏18克
厚朴
玳玳花各5克(后下)
怀牛膝12克二诊:前方连服3剂,大便已通畅,鼻衄未发,头晕、胸闷均已减轻,耳鸣、心跳仍存。血压180/110毫米汞柱,仍用前法略作调整。
【处方】
酒黄芩6克
连3克
鲜生地6克
怀牛膝12克
东白薇6克
黄**10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2克(同布包)
炒山栀6克龙胆草5克(酒炒)
沙苑子10克
炒远志6克
紫石英
灵磁石各24克(同打先煎)
大生地6克
白茅根18克
厚朴
佛手花各6克(后下)
三诊:前方连服7剂,鼻衄未发,头晕、耳鸣均甚见轻,食欲渐开,胸间不闷,大便亦不干结。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患者即将返乡要求常服方。
【处方】
前方去白薇、白蒺藜、厚朴花、佛手花,加蝉蜕5克,石菖蒲5克。
【解读】
本案为实性高血压,喜食厚味,体肥少动。积热生火,火热迫血上行,郁结不下,血压迄未下降,腑实便结,必用苦寒挫其腾焰。初诊用三黄石膏汤,有釜底抽薪之意。一俟腑气已通,火势稍减,无须累进酒大黄、石膏之类,况年已五旬有四,更年期后,本元渐衰,泻实过甚,反伤元气,用药宜适当,不应过分。二诊既然大便通畅,血压亦有下降之势,以用静通之法为宜。患者旅居不便,病情好转,即欲返乡,处以常服方以巩固疗效。
条黄芩——川黄连(黄芩、黄连)(见第12页)。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鲜生地——大生地
鲜生地含水分较多,清热泻火,生津凉血力强;大生地含水分较少,滋阴养血功最。二药伍用,其功益彰,养阴清热、凉血退热、生津止渴的力量增强。盖血热者宜凉不宜热,热则气血苑于上,是以血压升高,施师用鲜生地、大生地者,意即凉血而降压也。
厚朴花——玳玳花(见第21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厚朴花——佛手花
厚朴花(见第21页)。
厚朴花气味辛香,健脾和胃,化湿解郁,降逆理气;佛手花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花蕾。体轻质脆,香气浓郁,味微苦。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平肝理气。二药伍用,化浊去湿,畅利三焦之力益彰。
白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二、虚性高血压
陈某女38岁出诊病例
病已多年,主要症状为头时晕痛,失眠,精神不振,心烦怕吵。屡经治疗,时轻时重,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血压190/120毫米汞柱。近日来上述诸病症均感加重,又有恶心,易于出汗现象,月经量少。
舌淡苔薄白,脉弦上溢鱼际,尺弱。
【辨证立法】
情志郁结,气血阻滞,血充于上,盈亏失调,肝阳上亢,致有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病久不愈,正气已亏,体倦乏力,精神不振,血少则心烦,月经量少,阴病则喜静。先拟上病治下,移盈补亏之法治之。俟血压有下降之势,再拟补血强心,使之阴平阳秘,斯病可痊。
【处方】
旋覆花6克
赭石15克(同布包)厚朴
玫瑰花各5克(后下)
蟹化石30克(打碎先煎)熟枣仁12克
磁石
紫石英各18克(同打先煎)云茯苓
神各10克
谷芽
麦芽各10克白蒺藜12克
川牛膝15克东白薇6克
炒远志6克半夏曲12克
二诊:前方连服9剂,血压172/110毫米汞柱,较前时已有下降之势,症状均有所减轻,病属慢性,拟服丸药,以观其效。仍按原方,将剂量加1倍,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三诊:服丸药1个月,情况甚好,诸症大为减轻。睡眠可达5~6小时,精神甚佳,已不心烦,血压160/100毫米汞柱。
【处方】
磁石
紫石英各18克(同打先煎)橘络
红各5克
蟹化石24克(打碎先煎)鹿角霜10克
白蒺藜12克
炒远志10克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茺蔚子10克
夏枯草10克云茯苓
茯神各10克
四诊:前方连服20剂,除觉乏力、口干之外,诸症若失。血压为140/100毫米汞柱。病邪已退,正气未复,拟用强心补血巩固疗效。
【处方】
茯神
朱寸冬各10克
金石斛各6克
西洋参5克(另炖兑服)
东白薇6克
大生地各6克
陈阿胶10克(另烊兑服)
蟹化石30克(打碎先煎)
远志肉10克
黄**10克
夏枯草10克
白蒺藜12克
鹿角胶
6克(另烊兑服)五诊:前方连服20剂,血压130/90毫米汞柱,已趋正常,仍将上方去鲜石斛、鲜生地,加龟甲胶18克,除三胶另兑服外,其余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案为虚性高血压病,始则因其下虚上盛,脉上鱼际,血压过高,即以四石(磁石、赭石、石英、石蟹)重坠之品,平肝潜阳以治其标。一俟标证减轻,改用丸药培补本元。鹿角纯阳,龟甲纯阴,阿胶养血,洋参益气,以四药为主,补益阴阳气血,又佐以大量滋阴之药,育阴涵木以从根本图治。
茺蔚子——夏枯草
茺蔚子又名益母草子,辛苦微寒,既升又降,能扩张血管,活血顺气,凉肝降压;夏枯草苦寒泄热,辛寒散结,长于宣泄肝胆之郁火,畅行气机之运行,故能清肝热而降血压。二药伍用,一活血、一下降,有移盈补亏之效,故可降低血压。
茺蔚子、夏枯草伍用,是施师为治疗虚性高血压而设。所谓虚性高血压是指血压忽高忽低,高不至于血管破裂,低不至于低于正常。症见头痛、眩晕、耳鸣、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全身走窜疼痛,颜面与四肢麻木等,脉现虚数,或数大无力,重按尤甚。其发病机制,施师认为:“血管细、血液集,血瘀潴,血凝泣。”也就是说,头部血管充盈,它部血不流畅,上实下虚,盈亏失调,因之致病。治法以“静通”为要,故用茺蔚子扩张脑部血管,以活血化瘀;佐以夏枯草苦寒泄下,清热降压。二药参合,一活血、一下降,使盈者平、亏者和,血量调和,血压自趋正常。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橘红——橘络(见第66页)。
磁石——紫石英
紫石英镇心定惊,温肺,暖宫;磁石重镇安神,益肾纳气,平肝潜阳。紫石英以入肝经为主,磁石以走肾经为要。二药伍用,亦有肝肾同治之妙用。另外,二者又为矿石之辈,质体亦属重坠,故参合使用,重镇之力增强。共奏滋肾平肝、镇静安神、降低血压之功。
注:重镇降压对药,尚有紫石英、紫贝齿,龙齿、紫贝齿,石决明、紫石英,石决明、磁石,紫石英、磁石,紫石英、铁落,珍珠母、磁朱丸等,适用于头部血管过于充盈诸症,临证应用时,待病势稍稳,仍以柔肝为主,且不可一味重镇。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谷芽——麦芽(见第13页)。
注:施师于本案用谷芽、麦芽者,即是固护胃气,以防升降失调,影响血压稳定。
朱寸冬——朱茯神(见第26页)。
注:蟹化石又叫石蟹,为古生代节肢动物石蟹及其近缘动物的化石。咸,寒。入肝、胆经。清肝明目,消肿解毒。治翳膜遮睛,喉痹,痈肿,漆疮。
金石斛——鲜石斛
金石斛即金钗石斛,为植物金钗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长20~45厘米,直径1~1.5厘米,基部为圆柱形,中部及上部为扁圆柱形,茎节微向左右弯曲,表面金黄色而微带绿色,有光泽,具纵沟纹,节明显,棕色,有时节部稍膨大,节间长2.5~3厘米,向上渐短。以身长、金黄色、质致密、有光泽者佳;鲜石斛,金钗形的鲜石斛茎呈稍扁的圆柱形,基部较细,直径1~1.5厘米,表面黄绿色,光滑,有纵棱,节明显,节上有棕黄色的环,基底部包围有灰色膜质的叶鞘,长度约占节间的1/3。
《本草思辨录》:“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胃肠药。《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药品化义》:“石斛气味轻清,合肺之性,性凉而清,得肺之宜。肺为娇脏,独此最为相配。其清理之功,不特于此,盖肺出气,肾纳气,子母相生,使肺气清则真气旺,顺气下行,以生肾水,强阴益精。”《本草求真》:“石斛,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
金石斛益胃生津为主,鲜石斛养阴清热为要。二药参合,肺肾合治,金水相生,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之力益彰。
第二节低血压病(眩晕)
朱某男42岁病历号55、5、352
久患失眠,极不耐劳,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患胃病亦有年余,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口干,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血压80/60毫米汞柱。
舌淡苔薄白,脉不满指,来去滞涩。
【辨证立法】
患者就诊时,体弱神疲,面白少华,营养不良之象。营出中焦,纳食既少,消化又复不良,饮食精微,无从转化,营血无源,消耗日甚。心主血,血既不足,心气亏耗,血不上荣,血压低于正常,致头晕而痛,脑失营养,遂有失眠而记忆力则必减退。阴分已亏,自生虚热,口干者职是之故。先应治胃,待消化力强,营养得能输布,血气旺盛,诸症可痊。拟用和胃强心安神法。
【处方】
厚朴
玫瑰花各5克(后下)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白蒺藜10克
东白薇6克
炒枳壳5克
砂仁
豆蔻壳各5克生
熟枣仁各10克
漂白术5克
半夏
建神曲各6克(同布包)
炒远志6克
金石斛各10克
二诊:服药10剂,纳食消化均见好转,已不恶心,睡眠较前好转。但仍体倦神疲,头时晕痛。拟调气血,和脾胃强心法。
【处方】
野党参10克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白蒺藜10克
鹿角胶10克(另烊兑服)
酒川芎5克
炒枳壳5克厚朴
玫瑰花各5克(后下)
漂白术6克
炙黄芪15克
焙鸡内金10克
酒当归6克
三诊:前方连服20剂,诸症均有好转,睡眠较前安稳,精神日益旺健。因公出差4个月未能服药,前症又有复现之势。头晕痛,腰酸楚,自觉思想不易集中,睡眠亦较前差,纳食不佳,消化力弱,仍遵原法加重补肾药力治之。
【处方】
川桂枝6克
杭白芍12克(同炒)
朱寸冬
茯神各10克
香白芷5克
漂白术10克
白蒺藜
沙苑子各10克
酒川芎5克
淡苁蓉18克
焙鸡内金10克
山茱萸12克
川杜仲
续断各10克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炒枳实6克
炙草节6克四诊:服药10剂,纳食渐佳,消化也好转,大便每日1次,头仍晕痛,腰背酸楚,血压88/60毫米汞柱,守原法治之。
【处方】
川桂枝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酒当归12克
金狗脊15克
酒川芎5克
云茯苓
神各10克
肉苁蓉18克
漂白术10克
炙草节6克
川杜仲
续断各10克
炙黄芪18克
野党参
10克五诊:服前方10剂,诸症减轻,但读书时间稍久,仍觉头晕,睡眠可达6~7小时,亦较前安稳,饮食、二便均甚正常。血压100/70毫米汞柱,血压有恢复正常之势。症状亦见减轻,拟将上方剂量加1倍,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