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方圆有度,交际有术(1)
在如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压力就像孕妇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于是,我们的心情也像第一次怀孕的女子那样,亦激动、欣喜、期盼,亦浮躁、感伤、失落。在那些尔虞我诈、波诡云谲的交际场,我们如何像谍战中的特工那样,在游刃有余的穿梭中保持一种潇洒、从容呢?
1.失意不快口,得意不快心
三国的时候,益州(现在四川省一带)有位名士叫彭羕。其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就是说,这个人长得相貌堂堂,但性情非常高傲,瞧不起沉默的大多数人,因此和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
当刘备从葭萌关进攻成都时,彭羕去谒见庞统,得到了庞统的赏识,而法正也向刘备举荐他。庞统、法正都是三国时代公认的智谋之士,他们欣赏彭羕,说明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
之后,彭羕比较好地完成了刘备交给他的一些任务,因此刘备对他渐渐器重起来。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众人的伙食成了个大问题,刘备发现自己竟然还没有根据地。于是,刘备就在大舅子孙权身边软磨硬泡,终于让孙权受不了把荆州“借”给了他。
刘备得到荆州之后对孙权说:“都是一家人了,还分什么你的我的!”于是就自作主张地把荆州划到了自己的地盘里。面对这个像刘邦一样的无赖妹夫,孙权碍于妹妹的情面,也不好发作,就随他去了。
有了自己的大本营,刘备美得屁颠屁颠的,歌舞伎乐,大赏群臣,也封了彭羕一个相当于州刺史助理的官位。彭羕突然之间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一个州长助理,也跟他的主子刘备一样,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之情。
军师诸葛亮一看就感觉很不爽:我堂堂军师都得谨言慎行,唯恐被人揪住小辫子,你一个……真是小人得志!因此,他向刘备汇报说:“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提醒刘备要注意彭羕的言行,经过一番考察,刘备也认为其才德确实不能和其职位相称,于是就将他贬为江阳太守。
可能是马超曾经跟他称兄道弟,得知自己被贬了官,彭羕马上跑到驻扎在边地的大将马超那里发泄自己的委屈。几杯酒下肚,彭羕便毫不顾忌地大骂起刘备来:“这个老家伙是不是因为快进棺材,老得神志不清了?居然对我这样!等着瞧吧,我会给他好看的!”
一个中层干部,在被老板批评降职后,居然这样出言不逊,这在封建社会,已经是死罪了。更愚蠢的是,彭羕还对马超说:“小马哥,你主外,我主内,夺取天下也是易如反掌啊!”公开劝自己的同僚一块造反。
马超可不像彭羕那么傻,他立马向刘备打了小报告。刘备闻听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彭羕抓起来,投入监牢待审。进了铁窗之后,彭羕一下子酒醒了,但嫁出去的闺女,说出去的话,再说什么都晚了,两行铁窗泪汩汩流了下来。
刘备向诸葛亮征询意见,这个彭羕是不是真的打算造反?诸葛亮心里可是门儿清,彭羕虽然“志大难安”,但充其量也就是吹吹牛皮、发发牢骚而已,真要他造反,一来没那个条件,二来他也没那个本事。
因此诸葛亮给他下了最高法院的终审判词:“羕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意思是说,这个彭羕不过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人罢了,没什么大罪;但我们还是要把他清理出革命队伍,免得让他这一粒老鼠屎坏了一整锅汤。于是,彭羕就像后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沙俄革命者一样,被放逐出了“天府之国”。
得意的人,总夹不住自己的尾巴,总要像避雷针一样,时不时地把它翘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但他不知道,当领导脸上乌云密布的时候,这根“避雷针”就是一段“导火索”,没准就会把所有的怒气、怨气导到自己身上,谁让你老那么“风和日丽”呢!
失意的人,总有一肚子的委屈、怨气,这委屈、怨气憋着可不舒服,总想找个知音诉诉苦。这本是人情常理,但如果你找错了发泄的对象,结果可能就是——你彻底没气儿了——这就不值得了。
一个人不能有傲气,至少不能无所顾忌地表露自己的傲气。傲气的人是不受欢迎的,甚至还可能招致别人的妒忌,把自己变成众矢之的。尤其是当自己并不如原来想象的那么不可替代的话,是很可能被自己的上司牺牲掉的。
一个人更不能有怨气。抱怨非但不能让你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让你暴露更多问题。在人们心目中,怨天尤人表示你心智浅薄、缺乏自信,更没有独立面对困难和逆境的勇气。向自己的同事发牢骚更糟糕,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传十、十传百,说出口的话总有一天会传到你的牢骚对象的耳朵里。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失意不快口,得意不快心”。或者说得比较文艺一点: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人生如逆旅,总免不了在失意与得意之间沉浮。一般说来,越是在体验人生中一些非常感受之时,越是对人品和修养提出挑战。得意不忘形,勉强还可以做到;但失意不忘形,难啊!
在如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压力就像孕妇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于是,我们也像第一次怀孕的女子一样,亦激动、欣喜、期盼,亦浮躁、感伤、失落。心里有个东西,你心情能平静下来吗?
还是那句话说得深入人心: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堪过。平生未经历,如何不动心?
“得意”而能“淡然”的人,必得是“曾经沧海”,见过世面,几经荣辱了的人。如果一个人刚出山门,初试牛刀便爽,那么便会有成就感,难免会沾沾自喜。如果是小人得志,则会“一览众山小”,趾高气扬,脑门能温酒了。只有经过反复“得意”和“失意”之人,才能悟出“淡然”之味。
“失意”则是对人的意志和品格的严酷考验。没有经历过“失意”的人,心理是脆弱的,性格是软弱的。要不然,人们怎么会把“少年得志”称为人生的“三大不幸”之一呢?能从“失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已不容易;能达到“坦然”之境,已非常人能及。
其实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过去,有什么好惊、好喜、好悲、好叹的呢。即便是新媳妇上炕——头一回,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不能反抗,就学着享受吧。
2.失人与失言:说话的艺术
说话得体,是一门艺术,只有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随机应变,才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说话时机。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教导我们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睁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时机。
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该说话时不说,马上时过境迁,失去成功的机会。一句话说到点儿上,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说话时机的把握,有时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失。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除了要掌握好说话的“火候”,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中国有句俗话,叫“看人下菜碟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据说这句俗语的由来,跟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私人医生的母亲有关。
话说元世祖忽必烈是个孝子。一年,他母亲庄圣太后病了,他遍求天下名医,请来了曲沃县祖传医师许国桢。经过许国桢的精心调理,不久,庄圣太后的病就好了。忽必烈很是感激,就任命他为大汗的私人医生,管理太医院的事。
许国桢的母亲韩氏,做得一手好菜,跟着儿子进入朝廷后,毛遂自荐,做了庄圣太后的厨师。庄圣太后死后,她又给忽必烈掌勺。
忽必烈山珍海味都吃厌了,总想换换口味,韩氏灵机一动,就用瘦肉切成长条,拿鸡蛋面糊裹了,先用油炸,然后清炒,做成一道酥而有散、肥而不腻的好菜。忽必烈吃后赞不绝口,问道:“这叫什么菜?”韩氏说:“喇嘛肉。”
忽必烈听罢很解恨。原来,忽必烈的父亲去世后,庄圣太后和一位喇嘛要好。喇嘛庙离庄圣太后的府第不远,却隔着一条河,很是不便。忽必烈为了让母亲高兴,便在河上搭了一座石桥,给喇嘛开了方便之门。太后死后,忽必烈立刻把喇嘛给杀了,韩氏知道忽必烈恨死了这个喇嘛,就说那道菜叫“喇嘛肉”,果然博得了忽必烈的赏赐。
忽必烈的正宫娘娘听说韩氏手艺很高,便也请她露一手。韩氏知道正宫和西宫不和,因为西宫的都年轻漂亮,忽必烈十分宠爱,经常心尖尖长、肝尖尖短地夸赞。于是,韩氏将猪肝切成三角形薄片,裹了鸡蛋粉面,用油炸后再炒,端给正宫。正宫一尝,又鲜又嫩,问:“这是什么菜?”韩氏说:“炒肝尖。”这一下说得正宫舒坦极了,立即赐给她一对玉如意。
后来,西宫也要韩氏做菜。韩氏知道西宫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不吃鸡鸭鱼肉,便把豆腐切成方块,用素油一过,炸成焦黄色,请西宫品尝。西宫觉得可口,也问叫什么菜。
韩氏想,豆腐的颜色焦黄像虎皮,正好暗讥正宫狠毒如虎,就说:“这菜叫‘虎皮豆腐’。”说罢暗暗得意,美美地等着,准备受赏。谁知西宫一声也不吭,便叫韩氏退下。原来,西宫的祖父叫虎皮朵儿,正好犯了忌,这下可坏了,西宫给忽必烈告了状,忽必烈为讨西宫欢心,竟剁了韩氏的双手。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韩氏这种投机取巧,对人不能一视同仁的做法叫“看人下菜碟儿”。
韩氏的做法固然不可取,其下场就是对我们的一个警告,但在生活当中,我们也必须做到一定程度的“看人下菜碟儿”。对于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我们必须灵活应对,方可形成有效的沟通。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对说话很讲究的人,他曾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对于同守正道的人,该说的话要实时告知,否则便是隐瞒,便是对人家不义,你可能害他作出错误的决策;而对于小人,有些话是不该说的,你因为谄媚或自保而说了,没准就会造成社会公害,那就很不应该了。有智慧的人应该做到既不能对不起别人,更不能对不起自己。
会说话当然重要,但在“言”与“行”之间,孔夫子更看重“行”。他很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爱说漂亮话,做出取悦于人的样子,在这种人里找不着真正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