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虔诚的先知,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一天,神终于给了他一项光荣的任务,让他去宣布赦免尼尼微城。原本,这是一座即将被罪行毁灭的城市。
出乎意料的是,在理想变成现实时,约拿却感到一种畏惧,想推掉突然降临的荣誉。于是,约拿抗拒这个任务并逃跑了,极力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运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
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获得赦免。
心理学家将这种在机遇或成功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称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心理。人害怕自己不成功,因为人人都不愿意正视自己失败的一面。但是,居然有人害怕自己会成功,这很难理解。但这的确是事实:人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会遇到的失败,害怕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这些都是气场不足的典型表现。
简单来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这种消极的气场会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工作中,“约拿情结”可能表现为缺乏上进心。
马斯洛在给他的研究生上课时,曾向他们提出过如下的问题:“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位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根据马斯洛的观察和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显得不安。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也都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又问:“你们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小声地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说:“那么,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实现自我的理想途径。”
生活中普遍存在某种“约拿情结”,即不是追求高级需求、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自我实现,而是纵容自己的消极懦弱,逃避高级需求逃避卓越、逃避崇高的道德品行。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据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那么这些念头就会形成一股消极的气场,让我们在成功面前怯场。
1973年,美国有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了美国哈佛大学,经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这个男孩建议科莱特和他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的问题。这个建议让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讶。他认为自己是来这里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更何况连Bit系统默尔斯博士都才教了一点皮毛,要开发32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个男孩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了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研究生,而那个退学的男孩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拿到博士学位,而那个退学男孩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男孩已经开发出比Bit快1500倍的Eip财务软件,并在这一年成为世界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面对机遇,科莱特用知识不够这个理由拖延,而比尔·盖茨因为梦想而采取的离经叛道的大胆行动却使他掘到了第一桶金,并多年稳居世界首富的宝座。实际上,很多人都跟科莱特一样,受“约拿情结”的影响,缺乏自信,没有坚定和充满希望的气场,认为只有在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后才有资本去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比尔·盖茨在哈佛没毕业时就去创业了,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毫无疑问,“约拿情结”是我们平衡自己内心气场的一种表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于摆脱“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并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是只有少数人成功,而大多数人却平庸的重要原因。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就必须克服“约拿情结”,培养内心的强大气场,在机遇来临的时候勇敢地抓住。
成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铁索,失败不是因为智商低下,也不是因为力量薄弱,而是受到“约拿情结”的影响,威慑于环境,被周围的气场吓破了胆,或者是被黎明来临之前的那段黑暗吓倒。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你只是需要突破“约拿情结”的影响。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经常有意识地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权威人士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他们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时间长了,他慢慢发现自己之前被所谓的成功人士给欺骗了。他们让正在追求成功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失败和成功的艰辛夸大了。而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此前并没有人大胆地提出来加以研究。
于是,经过五年的研究分析,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交到了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手里。这位教授大为惊喜,把这篇论文发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并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成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如果你心里想着成功,就会形成一个走向成功的奇妙气场。更神奇的是,一个人即将获得好运还是霉运,周围的人是可以从他的气场中提前感知的。
迈克尔·丹恩是一家著名培训机构的资源培训师,在长期工作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单凭学员的外形气质,他就能判断出哪个人会赚大钱,哪个人会赔钱。因为那些畏畏缩缩觉得自己赚不到钱的人往往是赚不到钱的,而那些运气场强的人则不会想那么多,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挣钱。他们根本不知道贫困是什么,也从来不相信自己会因为得不到某种东西而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