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最具内涵的话语(1 / 1)

最三国第2卷 范军 1504 字 15天前

世事常常柳暗花明。这一次的意外是孙策惊骇地发现,自己快死了。

因为许贡的门客复仇了。他们在孙策打猎的时候偷袭了他,让他身受重伤。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是死是活不是自己可以主宰的。作为人,唯一可以主宰的是在死之前安排一些事情。

孙策开始安排了。孙权站在了他的面前。他们是两兄弟。乱世中的两兄弟。前赴后继的两兄弟。

江东基业很大。说到底不是别人的,是他们两个的。当然在此时奄奄一息的孙策看来,江东基业只能是自己这个刚及弱冠的弟弟的。

他颤抖着手将印绶交给孙权,然后说了这样一番话:“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这番话鲜明地指出两兄弟的性格特点以及今后孙权努力的方向。后来的事实证明,孙策的见解是深刻的,具有前瞻性的。孙权在乱世中敢于并善于识人、用人、团结人,他全力斡旋,终成乱世一杰。

孙策见解的深刻性还体现在他对母亲的嘱托上。弟弟孙权毕竟年幼,举贤任能需要真正有所指。孙策这样对他母亲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个很有托孤的意思。另外为了防止骨肉相残,兄弟内讧,孙策还警告他的其他几个弟弟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孙权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东吴早日建成富庶之地而努力奋斗,切不可各怀鬼胎,争权夺利,干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

几个弟弟都点头应允后,孙策这才长吁一口气,与世长辞,死时年仅26岁,堪称英年早逝。

孙权开始粉墨登场。

当然孙权也是一个帅哥,甚至是比孙策更帅的帅哥。史书上说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很是令人惊艳。史书还怕后世读者不信,举例说明孙权的帅。说是汉使刘琬曾经入吴,见到孙家诸兄弟,感觉其他各位都不怎么样,只有“仲谋(孙权)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呵呵,这真是一个拍马屁的说法。就像世上的许多成功人士,功成名就了,就有众多的考古学者过来挖掘、包装其迥乎常人的事迹,以证明其来有自。

但孙权自己不理这一套。不仅是因为此时他还没有功成名就,更因为时局艰危。大哥新丧,天下又不太平。北方曹操时刻对江东虎视眈眈。东吴往哪里去,人生的路啊该怎样走?孙权焦虑不安。

这样的时刻,周瑜来到他身边。

不是来出主意的,是给他推荐人的。虽然孙策死前断断续续地说出“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样分量极重的话,周瑜却并不自视甚高。

他向孙权推荐了一个人。鲁肃。由此,三国历史上又一个分量极重的人开始浮出水面。就像后来的孔明之于刘备的意义一样,鲁肃之于孙权的意义那也是非同小可。这个来自临淮东川,字子敬的人留给世人最初的印象是乐善好施,不把钱当钱,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

因为,一个不把钱当钱的人心中必定有着更大的目标。鲁肃也是这样,他想在这个乱世有所作为——如果孙权不找他的话,他立马要去巢湖投郑宝,成就一番经天伟业。

好在周瑜前去他家将他拉了过来。周瑜看上去像个猎头一样对鲁肃循循善诱,告诉后者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郑宝和孙权谁比谁更高,傻瓜都看得出来。所以当今之世,非但君要择臣,臣也要择君。

这样的道理很浅显,事实上不要周瑜循循善诱,鲁肃也会自入彀中。问题的关键不在鲁肃这里,而在孙权这里。

孙权很生气,因为他认为周瑜很有撂挑子的意思。明明大哥故去前说的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现如今你却给我来一个“外事不决问鲁肃”!什么意思嘛?

所以,当鲁肃颇有期待地站在孙权面前时,他意外地看到了这个小帅哥噘起的嘴巴。

鲁肃笑了。他喜欢这样有个性的“政治家”。一个政治家如果脸上的表情是死水一潭,对鲁肃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了,鲁肃在心里也为孙权一声轻叹——到底还是不成熟,要假以时日啊。孙权对鲁肃则是爱理不理。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年轻人,爱恨分明,我行我素。

不过,这只是只是暂时的。因为几分钟后,孙权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紧紧握着鲁肃的手,久久不舍得松开。为鲁肃轻描淡写说出的一番话。

不错,世上的很多话语,其真正力度不在于声音分贝,而在于内涵。

鲁肃的话太有内涵了。可以说这是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前这个乱世最具内涵的话语。当孙权以桓、文自居心忧天下时,鲁肃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孙权豁然开朗。

的确,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个一个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人生的第一要义是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不是曹操,就不要整天想着和他过招了。再说,自己真是曹操又能怎样呢?最多和他打个平手而已。

所以,当今之计是经营好自己的自留地,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

由此,孙权确立了江东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路径。而随后到来的另一谋士诸葛瑾则完善和发展了孙权的战略决策: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毫无疑问,这样的决策不仅决定了江东的命运,也顺便决定了陈震的去留——他灰溜溜地回到袁绍身边,怀揣一份有孙权亲笔签名的绝交信。

不知趣的人儿

毫无疑问,这样的信件是有杀伤力的。

特别是在孙权被曹操封为将军之后。袁绍以为,这是曹孙勾结的铁证,是孙权甘为曹操外应的一个标志性信号。为了争取主动,袁绍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冀、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准备炮打司令部,攻取曹操的巢穴——许昌。

当然,真正的战争不可能在许昌发生,因为曹操也不是豆腐做的,他派出七万兵,前往迎敌。交战地点就是那个后世赫赫有名的官渡。官渡由此成为三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将见证这个江湖上的风生水起和人头落地。最重要的,它将制造传奇。传奇历史和传奇话题,供后世之人嚼舌头。

不过,从历史的细节出发,田丰最早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这个还在狱中的可怜人上书谏袁说:“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

只是很遗憾,这封神秘兮兮的上书并没有引起袁绍足够的重视,而是引起逢纪足够的重视。逢纪跑到袁绍面前大打悲情牌,他说“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

“不祥之语”四个字可谓一语中的,狠狠地打击了袁绍高傲而脆弱的心。

他要田丰死。要这个不识时务的人为这场即将轰轰烈烈展开的战争祭旗。谁让我不舒服一下子,我让谁不舒服一辈子!对袁绍来说,他是不准备给田丰一辈子了,或者说他想让田丰这辈子终结在旗杆下。

这既是袁绍的心愿,也是逢纪的心愿。因为对逢纪来说,田丰是他仕途上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田丰不死,他心何以安?!

但田丰却到底没有死成。或者说没有马上死掉。这一方面是众官求情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袁绍匠心独运——现在就让田丰死,是不是太便宜他了?必须让他死在破曹功成之日。要让活生生的事实证明,在这个世界上,谁是最有洞见力的人儿?

是我袁绍,而不是这个姓田的小子。袁绍让田丰继续在牢里呆着,然后踌躇满志地率领七十万大军出发了,他期待凯旋,期待一场酣畅淋漓胜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