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你的身体和心智一样,是你之所以为你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大多数人在看到或者体验到时,都知道那是情绪,但关于情绪是什么,如何变化,甚至情绪到底为什么存在,仍然存有很多疑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脱离情绪,你大概会面目全非。

现在,我们正迈入一个叹为观止的新时代。我们开始赋予手中的技术读取、理解和重复的能力,甚至可能让它们有自己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成为可能,要归功于情感计算。情感计算是人工智能领域相对较新的一个分支。这项技术功能强大、前途无量,必定在未来几十年中推动我们生活的世界改变和发展。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是科幻,另一些人则会当它是科学持续前行的又一实例。不管你怎么看,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正比以往任何时候连接得更为紧密。最终,这些设备会成为我们的助手、朋友和伙伴,甚至可能——猜得没错——成为爱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出现,美梦(噩梦)成真。

从文化起源人类制作工具开始,人类的进化史就与技术演化互相交织。没有彼此间长期以来如影随形地互为支持,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都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一切顺利的话,这种逃不开的难舍难分,会继续伴随此世界的生命历程,直到永远。

技术的进步通常受社会和经济的推动,这个过程与自然选择的某些过程似乎相仿,但绝非完全重合[1]。为了保持竞争力,人类采用了各种技术(包括发明机器、设定机构以及塑造文化)。接下来,这些技术要通过一系列判断它们与所处大环境适应程度的筛选。所谓大环境,是指当时社会的物质、精神、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总括。尽管技术会有更新,但每项新技术能否存活还是由大环境决定的。

虽然自然进化与技术进化有所类同,但有一点两者完全不同,那就是技术的进化速度呈指数形式增长。生物的进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呈线性的速度上,其决定因素包括新陈代谢、繁殖速度,以及基因突变的频度等。而技术进化则在多个正反馈回路中进行,发展得到提速[2]。尽管这种提速并非恒定,而且往往具体到某一领域、某一范式时,发展速度会渐趋平稳,但如果从时间尺度分析,纵览整个技术世界,会看到整体上技术知识和能力呈现净正增长。正因如此,在同一时间段内,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其发展速度远超生物世界的演化速度C。

这种进步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需要有越来越复杂的用户界面来帮助我们控制众多的新技术设备,并与之互动。我曾从事应用程序的界面开发工作多年,对此深有体会。正如研究技术理论的布兰达·劳雷尔(BrendaLaurel)观察到的那样:“两个主体间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一个设计精良的界面。”于是,一直以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就是不断研发使用起来更“自然”的界面,这样技术才能与我们的生活、身体、心灵和头脑沟通无碍。

《机器情人》讨论的就是一些最新的自然化界面。情感计算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他学科领域,旨在让我们运用情感,与计算机、机器人及其他技术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目前人们正在设计这样能读取、理解,乃至可能对人类情绪产生影响的应用系统。其中部分应用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商用。而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一个情感影响数字化的时代。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使用的“情感影响”一词,指的是情感的展现。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步无疑意义重大,但却并非毫无先兆。想想我们与技术之间从未间断且不断演化的关系,这一步可说是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它给人机关系带来的改变,不论对人类,还是对技术,都会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引领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因素。未来的世界,也许会越发美丽,也可能不忍目睹。科技发展造就的新机器,是会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需求的时候,就提示并让需求得到满足,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升级成为对人类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加以操纵的设备?无论怎样,在我们还有机会改变未来的终极面貌时,尽力探索科技能为我们实现的未来奇境,都不失为明智之举。

本书在多处采用了不同视角,这样做实属有意为之。在探索未来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我们不可能真正了解或者预测未来。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探讨所有可能的未来预期,并贴近现实,针对每一种可能性做好准备。

这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到科技按照预期发展了会怎样、没按照预期发展会怎样,还要考虑到人们对新技术的态度是接受,还是排斥。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对这种发展做出短、中、长期的后果预测,包括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后果。这种未来学的观点,能让我们预先针对多种可能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引导未来的发展。

《机器情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往情感计算之路》,介绍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跨度从人类出现之始,到开始研发能识别人类情绪的计算机及社交机器人。第二部分《情感式机器人的兴起》,分析了该技术的多种用途、技术对人类的益处,以及机器人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后人类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是《人工交互智能的未来》,对人工交互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其带给个人乃至社会的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的结尾就意识和超智能提出了诸多看法,并试图说明这些科技新发展将如何达成新的人机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百万年来,我们有科技相伴。一路走来,到目前为止,人与技术之间仍处于交流相对单向、一方基本沉默的状态。一旦我们开始与机器互动,即便是在看似很基础的层面上互动,这种体验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此外,这些进展是否会让技术得到质的飞跃?如果有朝一日,人工智能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水平,也许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意识,那么情感及由之而来的一切,是否是那引发熔断效应的火花?这些问题,只有时间能回答。而眼下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估量种种可能。

尽管本书讲的是情绪和感受,但它更多是以科学、研究,以及对宇宙中智能本质的认识为基础的。我们会看到,情感也许不只存在于人性的重要方面,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它还是很多高智能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1]这里要澄清的是,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固然有很多平行发展的地方(这一点从达尔文和拉马克的模型可以看出),但在机制上显然存在很多不同。虽然选择、适应和是否适宜的决定因素等在技术进化中都可以找到匹配概念,但两者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技术进化过程中有人类意识的参与,人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自然选择不是目的论的,这意味着它本质上不存在最终的原因、设计和目的。而人类却能够设立目标——即便自己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有限。人类的参与,使得意图和决定性因素必然贯穿技术演化的整个进程。

[2]多种不同因素,都可能造成不同给定时间段内生物的进化速度有所不同(正如间断平衡理论所认为的那样)。但是如果时间够长,从长期看,这种差异会渐趋平缓。有些事件,比如有性繁殖的出现,可能会带动进化速度整体上升。但是总体而言,重组、变异和其他一些导致基因改变的因素,其增长速度还是比较线性的。与之相比,技术演化进化的发展速度则更呈指数式增长,其原因至少部分是由于之前取得的进展会形成正反馈环。C大量的文章和研究成果都对技术正在加速变革的观点表示赞同,其中包括Stanislaw Ulam、R.Buckminster Fuller、Ray Kurzweil、Vernor Vinge和Kevin Kelly的作品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