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吃茶去(1 / 1)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1456 字 2个月前

世事无常,都在变化之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

河北赵县古称赵州,这里有一座柏林禅寺,在唐代叫做观音院。禅宗史上一位特别受人尊崇的大师赵州从谂(778-897)曾在这里驻锡,他活到一百二十岁,真正是个老和尚,人们管他叫“古佛”。赵州在南泉普愿门下,由“平常心是道”这样一句很平常的话开悟,这也成为他传法的要旨。

《五灯会元》中记载了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有两位僧人到赵州这里来习禅,赵州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我曾经来过。”赵州跟他说:“吃茶去!”然后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没有来过。”

赵州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来参见赵州的监院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便唤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还是一句老话:“吃茶去!”

“吃茶去”成了禅宗最有名的公案之一,这里面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吗?其实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曾经来过的僧人去而复归,内心大概有不少疑惑,也许他要向大师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去,为什么又回来,赵州却不认为说这些有什么意义,所以让他“吃茶去”。初到的僧人第一次见到大师,会认为这是奇特的机遇,总觉得会有什么惊人的事情发生,这种念头同样毫无意义,赵州也吩咐他“吃茶去”。监院跟随在赵州身边应该有些日子了吧,可是他并不真正懂得老和尚。他或许认为大师无论说什么都是不平凡的。可是赵州既然问两位僧人以前来过没有,而两人的情况确实又是不同的,他为什么一律吩咐“吃茶去”呢?其中有什么玄妙之处?监院想得太复杂了,赵州还是让他“吃茶去”。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久远,但形成普遍的风气、成为日常习俗,是从中唐开始的,距赵州的时代不远。这位老禅师生活朴素清贫,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饮茶可以算是他仅有的嗜好。

茶和酒不一样,酒让人兴奋,茶让人平静。茶味清香甘甜,略带苦涩,蕴涵着大自然的气息。只有在平心静气的情形下,才能充分品尝茶的妙处;也正是在品尝隽永的茶味时,人心渐渐淡定起来。习禅先要“吃茶去”,就是首先要让人生种种繁杂的念头消歇,使内心渐渐清澄。

我们也吃茶吧。

清·郑板桥·竹石图平心静气,人心渐渐淡定起来。种种繁杂的念头消歇,内心渐渐清澄。

也许,你正在得意之中,发了财或者升了官或者成了名,被人簇拥,受人追捧,得意非凡,情不自禁地想要手舞足蹈起来。

这时候,“吃茶去”吧!

也许,你正在沮丧之中,投资失败,事业受阻,遭人白眼,被人嘲笑,于是心灰意懒,了无生趣。这时候,“吃茶去”吧!

也许,你对什么人深感愤恨,想起他的蛮横无理,不由得浑身打颤,却又无可奈何,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头脑发涨。这时候,“吃茶去”吧!

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平常心是道”,对心情淡定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道理。赵朴初的诗说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可是赵州茶虽好,会吃的人却不多。过了几百年,南宋禅师黄龙慧南还在《赵州吃茶》诗中感叹: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

这首诗收于《黄龙录》。前两句略述赵州和尚请人喝茶的故事,后两句说:世上的人来往匆匆,忙忙碌碌,无穷的念头,说不尽的废话,他们不得工夫喝茶。

北宋大文豪苏轼喜禅,也爱茶。他被贬谪黄州时,生活困顿,一位朋友为他从官府要来一片荒地,他亲自耕种,以解匮乏。这块地称作“东坡”,苏轼的别号就是由此而来——从此,“东坡”两字,熠熠生辉。苏东坡在东坡上种了茶树,有《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诗记其事。我们知道苏轼曾借用美女形容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也曾将茶比作“佳人”,诗云:“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好茶是朴素的,天然风韵,就像真正的美女,不需要涂脂抹粉。

苏轼的名词《定风波》并没有说茶。但如果说“吃茶去”的公案意在淡定,那么这首词在表现淡定的人生态度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在这以前,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曾经被捕下狱,受到阴险的审讯,甚至一度面对死亡的危险。作为一个才华盖世、为人正直、在政治上富有责任感的文人,仅仅因为写了一些嘲讽“变法”的诗,就遭遇如此严酷的打击和放肆的凌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他也悲观过,迷惘过,对人生深感无奈和失望。但也正是因为多经风霜,才有清清朗朗的彻悟。

词中通过描写道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生哲理。

一场骤起的风雨“穿林打叶”,那声音很有些夸张,使人感受到威胁。没有经验、毫无准备的人,会因此而惊慌,赶紧要从风雨中逃出去。但你也可以不理它,“莫听穿林打叶声”,由它去就是。“何妨吟啸且徐行”,随口哼着什么调子,慢慢走吧。“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拿着竹杖,脚穿着草鞋,那都是农人日常所用的东西,不是什么高级装备。但只要心里不慌张,对付雨也足够了,“谁怕?”说到底,人生到处是艰辛,此时有风彼时雨。

想要一路平平安安,什么麻烦都没有,那本身是不正常的念头。

“一蓑风雨任平生”,蓑衣总还是有的,应对麻烦的办法总还是有的。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坦然相对,还能怎么样呢?

早春的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把几分醉意也吹醒了。抬头望去,“山头斜照却相迎”,远处夕阳照在山峰上,别是一番风光,可以欣赏。世上的事情总是在变化,遇到风雨就不知所措,摔得鼻青眼肿,恐怕也难得有好心情面对青峰夕照吧。回过头再看看走过来的“萧瑟处”,虽说是且吟且啸,洒脱自在,却并非没有点凄凄然,但走着走着,也就过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也过了,雨也过了,晴也过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归结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还透着不在乎风雨不在乎晴的意味。因为风雨也罢晴也罢,那是老天爷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你老想着晴,偏偏就来风雨,结果“晴”反而成了精神负担。只有随缘,才能自得;只有淡定,才能旷达。随缘和淡定,才是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自己把握自己的力量。

回头再说茶。寺院的生活清淡,没有什么可以享受的食物,唯有茶是礼客必备之物,也是僧人清修的辅助品。而自从赵州老和尚留下“吃茶去”的公案,茶和禅关系变得更密切起来,于是有了“茶禅一味”之说。禅是朴素的,自然的,平静的,饮茶的趣味也是如此。世事纷乱,人情动荡,欲求本心清净,最好“吃茶去”。

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又融入自身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别有特色的日本茶道。它的核心,就是通过茶道来悟禅。泽庵宗彭的《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