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东南10余千米的鸣沙山东麓。在鸣沙山的断崖上,大小洞窟一个挨着一个,高低错落排列了上下五层,绵延2000米。在这里,现在依然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九个朝代开凿的洞窟共492个,绘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被称为包罗万象的“墙壁上的图书馆”。那么,是谁最早开始在这里修建佛教洞窟的呢?
据《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代的公元366年。这一年,一个名为乐僔的高僧云游经过敦煌时,正值黄昏,金色的夕阳照耀着三危山,发出万道金光,恍如佛光乍现,在他面前呈现出千佛现身的幻觉。于是,他便在当地停留并组织人力、物力,开始在鸣沙山的东崖壁上开凿洞窟、塑造佛像。此后经过历代不断的开凿,到唐代已经有洞窟1000余个,敦煌莫高窟达到鼎盛时期。
由于敦煌地处沙砾岩地带,适合开凿洞窟,却不适宜雕刻,因此洞窟中的造像多为泥质的彩塑。开凿的时间持续很久,使得这些佛教造像千姿百态,服饰各异,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特色,显示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交通要道上,在其丰富而深具艺术魅力的佛教塑像和壁画之中,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是世界的“画廊”和雕塑、绘画艺术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