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演外国剧(1 / 1)

当中国戏剧走到清末时,除了出现京剧这一有影响力的本土剧种,因西方文化的渗入,另一外来剧种也悄悄萌芽。相对于京剧、秦腔等中国特色的戏曲,它被人称为“新戏”或“文明戏”,这是西方话剧在中国萌芽时期的称呼。

西式教育中学生演剧的风习影响了中国人开办的西式学校,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上演了《六君子》《经国美谈》《义和团》三个时事题材剧。由中国人演出的戏剧,第一次出现了与传统戏曲迥异的形态。

1903年,育才学堂的学生将刺客张汶祥刺杀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这一曲折离奇的案件搬上舞台,演出《张汶祥刺马》。此剧的影响波及其他学校及社会。南开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学生剧团,并编演了《新村正》《一元钱》等剧目。学生演剧之风为“新戏”在中国的发展做好了氛围铺垫,不过,“新戏”在中国的正式登场,有赖于春柳社和春阳社两个戏剧社。

在国内学生演剧之风流行的时候,在日本留学的曾孝谷、李叔同成立了具有进步思想的戏剧社“春柳社”。除了两位创始人,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先后加入了该社。从1906年在东京组建开始后的三年,春柳社曾在日本有过三次影响较大的公演。一是1907年2月在中国青年会举办的赈灾游艺会上演出《茶花女》的第三幕,这场演出中,李叔同饰茶花女,曾孝谷饰阿芒的父亲。这次演出受到中国留学生的好评,春柳社的成员得以扩充。

春柳社的影响力增大后,其中一位名叫任天知的成员想通过戏剧辅助中国的革命事业,他不顾其他成员的反对,回到上海。1907年10月,任天知和志同道合的王钟声成立了春阳社。王钟声曾留学法国,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春阳社的成立,还得到了爱国人士、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以及京剧老生汪笑侬的支持。

春阳社成立不久,就在上海圆明园路ABC大戏园公演了改编自美国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黑奴吁天录》是话剧在中国的第一部开场戏,一连演出了一个多月,之后春阳社又陆续演出了多部新剧,有《迦茵小传》,改编自《茶花女》的《新茶花》,以及《孽海花》《官场现形记》《秋瑾》《徐锡麟》等。为了进一步扩大新剧的影响,王钟声和任天知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话剧学校——通鉴学校。

春阳社专演新剧,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戏剧社团。因为它所演剧目都具有较强的抨击性,所以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911年,王钟声在天津被人诬告为革命党而遭枪毙,社团宣告解体。与此同时,辛亥革命爆发,在日本的春柳社成员相继回国。因此,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戏”非但没有夭折,反而以蓬勃发展之势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壮大起来。但新戏毕竟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技艺的融合较为困难。由于中国艺人对新戏的吸收“消化不良”,新戏几年后走向了衰亡。

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一批鼓吹“新文艺”的知识分子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成为重新关注新剧的文化力量。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本来就提倡用白话文写作,他因此还专门派学生留学,让他们去学习西洋戏剧的方法来改良中国的戏剧。1919年,胡适还写作了一部独幕剧《终身大事》。在胡适等人倡导“新文艺”的同时,在北京的新剧演员陈大悲应势提出了“爱美剧”这一新剧名词。

陈大悲本属于上海最早的新剧职业社团——进化团,该团由任天知领导,陈大悲是团中的中坚分子。新剧衰落后,进化团在1912年秋解散。陈大悲有感于新戏的兴亡和中国戏曲不伦不类的状态,也是为他自身生计打算,在“新文艺”运动的潮流下,提出了“爱美剧”。

“爱美剧”之“爱美”来源于英文amateur,意为“非职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爱美剧”的提出,得到了当时著名的新剧演员、演出过《黑奴吁天录》的欧阳予倩的支持。陈大悲当即就在北京与进步人士蒲伯英组建了一个名为“新中华戏剧协社”(以下简称“协社”)的组织,协社成立后,当时国内18个戏剧社纷纷加入其中。此后,各地的校园剧社纷纷加入协社,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知名院校的学生戏剧社团也都响应并参与协社的活动。为了进一步增强协社的影响力,推动更多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新剧产生,协社领导还接办了《戏剧》月刊,在上面发表建设“真正的新戏”言论。

在“爱美剧”运动发展的早期,很多公演剧目大多是陈大悲自编自导的,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由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演出的《孔雀东南飞》。协社的领导者之一熊佛西编写的《新闻记者》《车夫的婚姻》在当时高校也十分受欢迎。后来还出现了《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

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1922年冬,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了本由谷剑臣领导的一个戏剧社。洪深加入后,从剧本、演员搭配、舞台纪律、导演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后来谷剑臣退位让贤,让洪深担任排演主任。在之后的几年,由洪深领导的戏剧社演出了许多剧本,如《终身大事》《泼妇》《月下》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28年,洪深将“戏剧”一词的英文drama译为“话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洪深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