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唐诗创作经历了一段衰落期,之后重新走向兴盛,涌现出多个诗歌流派,其中就有著名的“韩孟诗派”。该诗派以韩愈为领袖,其余代表人物有孟郊、李贺等。
“韩孟诗派”的形成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792年,韩愈25岁,认识了42岁的孟郊,韩愈写了两首诗送给孟郊,两人结为好友,为之后“韩孟诗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796年至800年,以及806年至811年,“韩孟诗派”成员先后举行了两次大规模聚会。在这两次聚会上,大家互相切磋,畅所欲言,在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上逐渐达成一致,诗派群体风格逐渐形成。
在诗歌创作上,“韩孟诗派”主张“不平则鸣”。“不平”就是人心中有不平的情感,要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一理论揭示了“韩孟诗派”进行诗歌创作的原因,同时也肯定了“不平”这种创作心态。除此之外,“韩孟诗派”还主张“笔补造化”,是说诗歌创作要有创造性思维。同时,“韩孟诗派”还十分推崇雄奇怪异之美,尤以韩愈最为突出。孟郊、李贺等诗人也都有这样的审美倾向,特别是李贺,虽然他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雄奇不足,怪异有余,却还是努力实践了诗派的这一创作主张。
“韩孟诗派”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韩愈。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有《韩昌黎集》,诗歌现存400多首。韩愈除了是一位大诗人,还是一位散文大家,在他的影响下,“韩孟诗派”形成了把诗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他们把散文的章法结构和句法融入诗歌,将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孟郊的诗歌数量较少,影响也远远不及韩愈。他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是《游子吟》,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描述了游子临行前母亲为其缝衣的场景,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韩孟诗派”的其余代表人物中,以李贺的成就最为突出。李贺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家境贫寒,一生落魄,只活了短短27年。但作为一位天才诗人,李贺在短暂的一生中,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诗歌创作上,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李贺现存的诗歌约有240首,这些诗歌用词奇特,想象诡异,意向冷艳凄迷,极富悲剧色彩。相较于韩愈和孟郊,李贺更看重对内心的探索,想象也更具主观色彩,所以他的诗人气质更为突出,创作风格直接影响了晚唐诗风。
郊寒岛瘦
在唐代诗坛,既有李白这种天赋异禀的大材,也有靠勤奋努力成功的“苦吟诗人”。苦吟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郊和贾岛,二人合称“郊寒岛瘦”。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在韩愈的帮助下,才谋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可他为了写出好诗,一天到晚不是在外游山玩水,就是在书房琢磨句子,以致连公务也忘了做。结果他被县官告发,不仅丢了工作,还被罚了一半的薪水。因为他的诗做得实在太苦了,被后人称为“诗囚”。
贾岛写诗的痴狂劲儿与孟郊不相上下。有一次,他写了一首题为《题李凝幽居》的诗,诗里有“僧推月下门”一句,可是他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为了有个结果,他日日思索。有一天,他骑着驴走在大街上,嘴巴念念有词,手还来回比画。结果,他不小心闯进了一个官员的仪仗队。而这个官员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韩愈听了贾岛的难题,便给他出主意说:“还是用‘敲’好。”因为敲的声音更能反衬环境的幽静。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推敲”一词就这么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