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帛画
截至目前,战国时期的帛画一共发现了三件,分别是《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和《楚帛书》。
194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的战国楚墓中发掘出了帛画《龙凤人物图》。这幅帛画距今大概2300多年,平纹绢质地,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图中的女子梳着发髻,杨柳细腰,身着长裙,侧身朝左站着。女子两手向前上方伸出,作合掌状。在妇人头部的左上角,画了一条龙和一只凤。龙、凤在古代有引道升天的意思,这在屈原的诗中也有反映。这幅画画的是楚人当时的一种习俗,表达的是巫女在为墓中的死者祈福。因此有人认为图中的妇人是“巫祝”,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墓主。
这幅画主要用墨线勾勒,造型简练明快。在人物的嘴唇、衣袖上,还可以看见起装饰作用的红色。这幅画虽然线条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拙,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在战国时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独特风格就已经形成了,并且在用笔和设色上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不过,这幅画在人物面部刻画上还比较粗略,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显露出早期绘画的稚气。
1973年5月,《人物御龙图》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人物御龙图》的创作时间比《人物龙凤图》要稍晚一些,大约在战国中晚期。《人物御龙图》是细绢质地,长方形,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的正中是一个身穿长袍、留着胡须、侧身站立的男子。男子腰挂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巨龙的头高高昂起,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看起来就像一只弯舟。在巨龙的尾部站着一只圆眼、长喙、昂首向天的鹭鸟。画的左下角还有一条鲤鱼。面中人、龙、鱼都朝左,可知行进的方向是左。这幅帛画表现的是死者乘龙升天。相传龙是“鳞虫之长”,在古代的神话中,提到乘龙飞升情节的有很多。帛画描绘御龙,当然是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够升天。
《人物御龙图》人物神情刻画生动,线条刚柔并济,在设色上,兼用了平涂和渲染,龙、鹭以及舆盖等地方还加了金、白粉。迄今为止,在所有发现的古代绘画作品中,《人物御龙图》是最早使用这种画法的。可以说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工笔重彩画。
《楚帛书》据说是1942年9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盗掘出来的。这幅画现在已经流传到了外国。缯书呈方形,长38.7厘米,宽47厘米。中间写有墨书,某些断片中也有朱书,笔迹工整匀称。帛书四周画着12个模样怪异的月神像,每边绘3个,有的有脚没头,有的人面兽身,有的人面鸟身。此外,还有双角、三头、衔蛇、鸟身等神像。每个神像旁边配有一段文字,写着各月的宜忌;锦书四角分别用青、赤、白、黑四种颜色画着树枝状的植物。这种随葬的缯书,可能是为死者“镇邪”用的。
这3幅来自先秦的帛画,都是用墨线勾画的,由此可以证明,我国传统绘画在技法上是以线条为基础的。这几幅帛画与近年来发现的战国漆器、陶器上的彩绘,都有同时代的艺术特色,作者都是民间画工。
卷轴画
卷轴画是画在绢或纸上的绘画,为中国所独有。卷轴画分为卷与轴两种装裱方式。卷,即长卷、手卷,适用于横幅画的装裱,主要由天头、引首、画心和尾纸等四部分组成;轴,即立轴,战国、汉代的帛画都属于立轴,方便悬挂和收起。可见早在战国,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就已经确立。
汉代非衣
汉代的帛画作品很多,不过丝帛物品不易保存,能历经千年、留存到现在的非常少。非衣是古代出殡用的一种旌幡,是当时墓葬仪式的一部分。这类祈求死者升天的帛画在当时已经有了基本的格式,例如都是从上到下分别画着天上、人间、地府三段,中间画双龙穿壁;天上要画日、月、升龙,地上要画地祇托地等等,不但内容一致,连各部分的安排也都一样。不过因为死者在性别、身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细节上也会稍有不同。
目前重要的发现有长沙马王堆1号墓葬出土的T型非衣。T型非衣原本放在辛追的棺木上面。非衣所描绘的世界,充满神话想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对宇宙的解释。非衣从上到下分别画着天上、人间、地府。天上为横幅,人间和地府是竖幅。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新月、嫦娥,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之间有一个人首蛇身的形象,应该是人类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女娲。此外还有阙门及守门人(帝阍)等。在天地之间,画的是驮侯妻缓缓升天的画面。人间上层部分,画着一个衣着华丽,手扶拐杖的老妇人,这个妇人虽然步履蹒跚,但看起来雍容华贵,应该是墓主人。老妇身后并排站着三个侍女,身前是两个举案跪迎的侍女,由此可以看出老妇高贵的地位。人间下层部分描绘的是厨房的情景,有厨师、一些食物和器皿。地下部分画的是怪兽及龙、蛇、大鱼等水族动物,实际上是表示海底的“水府”,或名为“黄泉”“九泉”的阴间。游动于全画上下的龙蛇,将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空隙间还补充了鱼、龟、飞禽、猛兽等形象。对于这幅帛画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以复魄”,使死者安土。
这幅非衣以线描为基,敷以浓彩,在红白的基调外,夹杂着青蓝,璀璨夺目。在造型上既写实又夸张,且富有装饰特色。在肖像的刻画上,仍沿袭战国帛画侧影式,虽然简略朴拙,但动作神态生动。
素纱襌衣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该墓葬出土了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达3000余件,还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辛追。在辛追的陪葬品中,堪称国宝的要数直裾素纱襌衣。这件襌衣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证明在西汉初期,我国的养蚕、缫丝、织造工艺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