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苦口婆心总不管用(1 / 1)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父母都在进步,即不再打骂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会选择和孩子讲道理,用说的方式不辞劳烦地让孩子改正。然而,很多时候,苦口婆心的说教并不管用,孩子依然会重复地犯错。

为什么苦口婆心的说教对孩子总不管用呢?原因有这样几个:

首先是你的口吻太过仁慈,孩子意识不到错误性。所谓的苦口婆心,就是用慈爱的口吻反复恳切地去劝说。作为还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孩子,你的苦口婆心对他来说,就像是一片羽毛划过他的心头,不痛也不痒,令他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认识不到自己犯下的错误的严重性,如此又谈何改正?

其次是你说教的次数太多,令孩子不厌其烦。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抱有说教一次孩子没有改正,那就多说教几次的想法,但在你进行再三劝告时,你要考虑到,孩子是否有耐心去聆听?

作为孩子,他们的耐心是有限的,他或许会听你说一两分钟,但不会听你说几十分钟。尤其是你说的时间越久,次数越多,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在将你的说教当作耳旁风的同时,还会故意去犯错。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你在苦口婆心的说教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因为,很多父母在说教时,目光只放在了孩子做错的事情上,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你连孩子的内心都没有走进去,他又怎么会听你的说教?即使是如春风细雨般温和的苦口婆心式说教,他也会不为所动。

菲菲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因为父母的工作非常忙碌,她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在家人心中,菲菲虽然性格有些内向,但她却非常乖巧懂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偷拿了家里的钱。

菲菲的爷爷奶奶认为,偷拿钱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便通知了菲菲的爸爸妈妈。菲菲的爸爸妈妈虽然很生气孩子的行为,但考虑到菲菲是个女孩子,他们又受过高等教育,便没有打骂孩子,而是选择用苦口婆心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菲菲妈妈将孩子叫到身边,她温和地告诉菲菲,偷拿钱是一种不对的行为,是坏孩子才会做的事情,菲菲爸爸则告诉她,小时候如果小偷小摸,长大了就会成为偷窃犯,会被抓进监狱。

虽然爸爸妈妈的话令菲菲感到害怕,但在两人问她以后还偷不偷拿家里钱时,她就是低着头不说话。而菲菲的爸爸妈妈则认为,孩子的沉默是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可是没想到,在几个月后的一天,菲菲又偷拿了家里的钱。

这一次,菲菲的爸妈虽然恨她怒其不争,不知悔改,但依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再一次苦口婆心地说教了数小时。他们问菲菲是不是知道错了,如果菲菲没有点头或认错,他们就继续耐心地讲道理。然而,说得越久,菲菲的神情就越发不耐烦,最后,她冲着爸爸妈妈大声说“你们什么都不懂,我才不要听你们说”,然后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菲菲的爸爸妈妈的说教错了吗?当然没有错。因为偷拿家里的钱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孩子一旦发生了这样的行为,就要及时地去纠正。因为如果偷成了习惯,就会成瘾,到时候再改就难了。

那么,菲菲爸妈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什么不管用呢?因为他们只看到菲菲偷拿钱的错误,并没有追问她偷拿钱背后的原因。

事实上,菲菲第一次偷拿钱时,正值教师节。班级里的同学都会给老师准备小礼物,她也想。所以,当她开口问奶奶要钱时,奶奶觉得她要的钱多,便没有给她,而她性格又内向,不想向奶奶解释要钱的缘由,这才发生了她偷拿钱的行为。对于父母的说教,菲菲知道自己错了,但她委屈的是父母不问她偷拿钱的原因。而第二次偷拿钱,是因为她的一个同学过生日,她想送对方礼物,这一次她没有再向奶奶开口,在上一次受到委屈的驱使下,她故意再次偷拿了钱。

可见,苦口婆心地和孩子说教,并不是错误的教育方式,而是在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前,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菲菲的父母,如果他们在说教前,先问一问孩子偷拿钱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说教,那么就会达到教育成效。

其实,不只是孩子,我们成年人在面对他人不理解自己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时,内心也会很排斥。因为,每个人在被说教前,都想申诉一下自己内心的想法,都想被他人理解。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将心比心,在你的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只盯着错误,不要光顾着苦口婆心地说教,而是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孩子在犯错误时,父母要心平气和地问一问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这个原因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可以先给予孩子肯定,再对孩子进行说教;如果这个原因是不值得肯定的,那么可以先帮孩子分析不值得肯定的原因,然后再来说教。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那么之后苦口婆心的说教,取得的教育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感受,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被理解的,在你说教孩子时,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唯有这样,你才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