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殷切希望,但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然而,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不仅难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关心,反而总是出现孩子调皮、不听话、脾气暴躁、爱顶嘴、叛逆等问题。

更让人遗憾的是,此时不少父母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刻反思自己,反而总是将问题的根源指向孩子,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不懂得体谅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趋势下,火气一上来就会对孩子大吼大叫,或者说一些难听的话,甚至会动手打孩子。

事实上,家庭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除了有孩子的原因,更大的责任在于父母。比如,有的父母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和权威,总是对孩子实行命令主义;有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生活,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意愿;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错事情就大吼大叫,却不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不懂得换位思考、与孩子平等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种教育方式是贻害无穷的。因为,当你做出这一切时,你就已经关闭了与孩子交流的大门,仅凭“想当然”进行教育。这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受到伤害,感觉自己是低劣的、无能的,这样他不但不会改掉缺点,反而会愈演愈烈,失败就会不可避免。

正如一句教育专家所说:“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好好想想:我们是否希望别人能明白自己内心的感受?能从我们的处境来体察我们的思想行为?其实,孩子同样也有这样的愿望。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父母,发现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其实有很多共同特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不会从自身立场和经验出发,主观地评判孩子的行为,也不会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是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一块讨论、研究可能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他们不仅需要父母的爱和陪伴,更需要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才能远离斥责、吼叫和打骂,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让孩子的内心阳光普照,让亲子教育变得温馨而愉快……

那么,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呢?阅读此书,相信你一定会找到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