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下“笨功夫”,将来更能被机会眷顾(1 / 1)

世间的聪明人成千上万,但最后能成功的却只有极少数。而很多在大家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却可以先人一步摘得成功的甜美果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些看似不那么聪明的人下的“笨功夫”更多。可能有些人会对此感到非常疑惑,成功如果就是靠多下“笨功夫”,那成功秘诀还有什么神秘可言,不就完全可以复制了吗?但事实上,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成功几乎是不可能复制的。

有些人认为,成功一定是聪明人找到捷径的结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是那些取得成功的聪明人,也是因为肯多下“笨功夫”的缘故,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们的天赋。肯下“笨功夫”,是一种对正确事情的投入与专注。肯下“笨功夫”,往往才是成功的真正捷径。因为所有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告诉世人,该走的路必须要走,该付出的努力必须要付出。而绝大多数看似很轻易地成功,其实成功者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已经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如果你想让未来的你感激现在努力拼搏的你,就一定要多下“笨功夫”。下“笨功夫”,是欲取得成功所必要做的事,必走的路。下“笨功夫”是一种付出与投入,一种对必须要做的事情所进行的时间、精力等的付出与投入。

哈佛大学关于“天才”的定义是:勤奋、拼搏、学习和积累。西班牙19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被认为是“天才”。对此,他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4个小时,现在有人叫我天才?”他每天坚持不懈练习的习惯使他取得事业上的辉煌。英国天才球星贝克汉姆的教练说,贝克汉姆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球星,与他的勤奋密不可分。贝克汉姆每次训练的时候,都要比其他队员晚半个小时结束,在这半个小时内,他不停地练习射门,一年下来,他比别的球员多出近万次的射门练习。他那临门一脚的百发百中,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无论是萨拉萨蒂还是贝克汉姆,世人都称他们为“天才”,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是因为长期下“笨功夫”,所以才成为“天才”,而不是天生就是“天才”!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当他连续出版了三本改变普通人观点的畅销书后,便在欧美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变得有名起来。在他出版的名为《超凡者》的书里,他在“成功、天才”等概念上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生来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天才并非是唯一或者最为重要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是实践经验。例如,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上了一所能提供给他大量时间练习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学,也就是哈佛大学。事实上,在创业之前,比尔·盖茨就已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投入了一万多个小时。

又如,英国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们无疑都是音乐天才,但他们也确实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们后来能成为风靡世界的“披头士”,主要原因是他们曾被偶然邀请去德国汉堡做过一段时间的表演。在汉堡那段时期,他们一个晚上要演出5个小时,一个星期要演出7天!正是这段演出经历的磨炼,帮助他们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超凡者》里指出,成功不是个人天才的必然结果,而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如家庭、朋友、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与各种偶然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各种有利条件逐渐积累的成果。有的人智商极高,但最终却因为缺乏其他因素而成为凡夫俗子。例如,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乡村养马场里有一个名叫兰甘的人,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也只有150),可在他成长的环境里没有任何人、任何因素能帮助他使其超凡天资得到发挥,所以他一直没有作为。

所以,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超凡者》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是火遍全球的摇滚明星、屡次夺冠的职业运动员、通过设计和销售计算机软件而成功的亿万富翁、还是任何一个别的天才人物,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能够轻轻松松取得成功的。另外,所有人的成功首先都要归功于“一万小时准则”,换言之,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都与天才无关,关键在于实践,在于一万个小时的实践,在于十年零一周又二十小时的长期磨炼。

也许有很多人并不认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上述观点,然而,他研究发现的这套成功方法,本质上就是一种下“笨功夫”的好方法。所以,他的观点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当然,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不少类似于“一万小时准则”这样的经验总结,例如“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所总结的经验和所说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万小时准则”。而这些准则、经验和实践,其实都是在下“笨功夫”。可见,“笨功夫”是欲取得巨大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些不肯下“笨功夫”的聪明人可能会想到比较好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而且这个办法如果没有以下“笨功夫”作为基础,就会如同为了赶工期而加快速度的大厦一样,看起来速度加快,工期缩短,但因为赶工期,结果导致地基不稳,原定二十层的大厦修到十层的时候就出现倾斜。这个时候,是接着往上盖,还是采取加固措施呢?当然应该是后者。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赶出工期来,反而因为要进行返工与加固措施而拖延了工期。更要命的是,质量还不过关。

所以,好办法加上肯下“笨功夫”,才是成功的双保险。可见,下“笨功夫”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为自己将来“起飞”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旦基础夯实,方方面面都准备好,自然能让自己的事业一飞冲天。所以请切记,现在多下“笨功夫”,将来基础更坚固,实力更突出;现在多下“笨功夫”,将来更能被机会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