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终有一天要承担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如果孩子只会享受生活、得过且过,那么,未来踏入社会与职场,孩子很可能就会遭受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待遇。人们要想在社会中赖以生存,要想在未来的生活竞争中脱颖而出,寻求一片立足之地,就必须要熟练地掌握一些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并且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得以生存,反之,如果一味地享受安乐,那么终有一天会自取灭亡。这句话警醒着人们,随时随地都要用一种危机意识来鞭策自己。
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孩子只会享受生活,而没有半点危机意识。
面对这些享受生活的孩子,一些父母还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可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现在只会享受不会吃苦的孩子,将来又该如何撑起生活?难道天上会掉馅饼吗?不会。在该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坐享其成、安稳度日,长大后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工作的繁重,他又拿什么来独自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
有一对父母,他们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地把儿子养大。从小到大,孩子除了学习,父母什么家务活都没让他做过,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在这种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总是不停地抱怨工作的繁重与压力。在他看来,工作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每干不到一个月就会辞职,因为他总是不愿早起与加班。这也导致了毕业两年后的他依然闲赋在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供养,甚至,对于父母的指责,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们不能给我提供一辈子优渥的生活,那为什么小时候又事事满足我、对我那么娇惯?”
孩子只会享受生活,却害怕吃苦,这当中除了自身懒惰的原因外,更与父母溺爱式的教育息息相关。虽然父母给孩子提供了物质上的享受,但却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锻炼。这也就造成了孩子只会一味地索取与享受,却不会吃苦与感恩。
父母应该明白,有时候适当地给孩子吃些苦头,未必就是坏事。不是有句老话说“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吗?孩子可以从吃苦的过程中体验劳动所带来的价值,并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相信大家都听过凿壁借光的故事吧!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学问家名叫匡衡。小时候他非常喜欢读书,为了读书,他经常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是无奈家里很穷,根本就买不起油灯,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了。为此,匡衡常常苦恼不已。有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他突然发现,自己房间的墙壁上似乎有一丝微弱的亮光透射了进来,他赶紧起床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墙壁裂了些许缝隙,导致邻居家的灯光从裂缝中透了过来。欣喜不已的匡衡看到后,立刻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一把凿子,将墙壁的裂缝处细细地凿出了一个小孔。凿完后,一道灯光立刻就照射了过来。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匡衡靠着墙壁,借着邻居家微弱的灯光,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也正是由于匡衡从小勤奋好学的态度与坚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他后来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无数事实证明,从小不贪图享受的孩子,长大后必定也不会被生活的磨难所轻易打败。《孟子》中有段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因此,父母如果想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就不妨从小锻炼孩子吃苦的毅力。不然只会享受生活的安逸,孩子又怎么能明白生活背后的艰辛呢?
如果父母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那么就一定不要娇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趁早让孩子学会吃苦。吃苦,磨炼的不仅是孩子日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更能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毅力与永不言弃的决心。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父母,不妨让你的孩子多吃点苦头吧,也只有在吃苦下长大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撑起未来的生活与责任。
那么,面对享受生活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学会吃苦呢?
1.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才,但要想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父母首先就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舍得让孩子吃苦。
2.学做狠心父母,让孩子吃苦
为了孩子将来着想,父母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学着做一回狠心父母,让孩子吃苦,体验下生活的磨难与不易。而吃苦也将不断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陶冶孩子的高尚情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与独立人格。
3.培养孩子吃苦的信念与精神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想成为幸福的人,首先就要学会吃苦。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来培养孩子吃苦的信念与精神。而孩子一旦具备了这种敢于吃苦的精神,自然也会笑对生活,敢于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用智慧和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