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这一段经典的话,可谓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世间的爱都是以相聚为最终目的,却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喜欢放风筝的人都知道,只有手中不停地给风筝放线,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但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却往往背道而驰,爱孩子的同时把生活重心全转向了孩子,以至于内心深处无法接受“孩子已经长大,逐渐独立自主,需要获得自我掌控感”的事实,还妄想像小时候一样牢牢地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动。
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而行控制之实。从小不放手,长大难独立。正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孩子总是要离开父母的,既然如此,那么作为父母为何不早点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呢?”
真正爱孩子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从中获得自我掌控感。事实上,也只有父母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对于很多父母而言,对孩子放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事情。因为放手不易,放心更难。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生命的全部,全心全意地宠爱着自己的孩子,却从没有尊重过孩子的意愿与想法。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在孩子的学习上,父母总是想当然地替孩子做决定,认为上兴趣班能为孩子将来高考加分,于是就不顾孩子喜欢与否而一味地强迫孩子去学。如此一来,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便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渴望自我掌控的萌芽。
诚然,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内心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但却很容易陷入一种思想误区当中:我认为好的生活,才是你应该要过的生活。把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却漠视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嘉玲已经12岁了,从小她便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除了学习,父母几乎不让她做任何事情,因为他们会把一切事情都给女儿安排妥当。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嘉玲对父母的很多安排是非常反感的,她不想父母总是把自己当小孩子对待,也不想让同学们笑话自己,内心更渴望能独立自主。
于是,她决定从最简单的上学这件事情做起,勇敢迈出独立的第一步。毕竟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她都已经烂熟于心了,更何况路上还有其他同学做伴,所以也没什么好担忧的。
可是,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每天接送自己上学的爸爸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从家里到学校的路段人流量和车流量这么大,而且你一个女孩子,万一路上遇到坏人怎么办?”妈妈听说后也在一旁帮腔:“这路上人多车多,如果发生意外怎么办?我们会很担心的,所以还是让你爸爸继续送你上学吧!”
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嘉玲还是妥协了,依然每天在爸爸的“保护”下上学。
渴望独立、渴望获得自我掌控感是孩子的天性,与生俱来。如果父母一味地限制和束缚孩子,违背他们的意愿,其实就是在画地为牢。虽然他们爱孩子,却舍不得让孩子动手做任何事情,给予孩子过分的宠爱与保护。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你爱孩子,以孩子为前提,什么最好的都给孩子,可作为父母,你有想过溺爱带来的危害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自我掌控感和成就感的。父母应该尽量地多给孩子提供锻炼自我独立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够在自我独立的意识中增加自己的责任心与成就感,才会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获得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那么,作为父母,要如何来保护和尊重孩子渴望独立以及自我掌控的意愿呢?
1.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动手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能力之一,同时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主要的目的。孩子最终会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走向社会,既然终有一别,为什么不让他早点成长呢?
很多父母总喜欢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成幼小的孩子来呵护,其实不然,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与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增强。所以,父母不妨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动手,来锻炼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
2.适时地表扬孩子的独立行为
很多孩子之所以过多依赖父母,皆是因为父母事事包办。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动手的同时如发现孩子有独立行为时,也别吝于对孩子的表扬。要知道赞赏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适当的赞美,不仅可以强化孩子的独立行为,更能让孩子获得自我掌控感。
3.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由于阅历与知识有限,所以在某些方面处理问题时无法像成人一样得心应手。因此,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父母不妨多用心倾听下孩子的想法,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并合理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满足孩子渴望获得的自我掌控感。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学会放手也是负责任的父母所应具备的一种能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仅要体现在对孩子眼前生活的关注上,更要以长远的目光去联想到孩子的“诗和远方”。所以,唯有放手,让孩子获得自我掌控感,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好地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