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1 / 1)

实践出真知,并非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精华,至少不是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本意。有一点需要注意,王阳明提“知行合一”是从其心学磐石“心即理”衍生来的。也就是说,提“心即理”是为了让人心理合一,言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实际上也有这方面的提示。你很难想象,一个“知行不一”的人在和别人打交道时的成败如何。

王阳明说,想要知道西红柿的味道,就必须要去吃。这就是“实践出真知”,不过这可不是他的发明。穿越到他说这句话的几百年前的北宋后期,程颐的哥哥程颢正在给他的弟子上课。他的弟子突然说:“我出现了幻觉,看所有的东西都是狮子,我恐惧狮子,都快恐惧死了。”程颢问他:“你现在看我是什么?”

这名弟子浑身发抖,脸色苍白,说:“狮子。”

程颢向他招手:“来,扑我。”

这名弟子不敢,程颢大喝一声:“过来抓我!”

这名弟子硬着头皮、咬着牙扑过来,发现程颢只是个人。后来,他用这种方法,见到“狮子”就扑上去,渐渐痊愈。

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有人每到晚上就怕鬼,于是请了位道士驱鬼。夜晚来临,道士没有设坛作法,却把灯灭了。客户大叫起来,声音凄惨。道士抽了他一嘴巴,让他冷静下来,问他:“哪里有鬼?”客户捂着半边脸,指着床下。道士擦亮火石,塞到客户的手中,大喝:“去看!”

客户不肯,道士连踢带踹地把他逼到床边,他只好掀起床帘,当然,下面除了他的臭袜子外,什么都没有。

这也是实践出真知。

程颢认为,理学家修行的法则是坐在那里庄敬持守,这很不对,应该去实践,庄敬持守才有意义。明朝的理学大师吴与弼是最先提出“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人。他每天凌晨起床后就开始不停地劳作,一个人顶十头牛。他对弟子们说,上天赐给我们一副躯体,就是让我们来实践的,不要坐在那里枯想,要去实践中学得真知识。

他重视“实践”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反而把“知”这一块淡化了。我们今天看吴与弼的思想手册,发现几乎全是空白。他的修行手册中记的最多的是对基本物质生活的关心,比如他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天降大雨,房屋漏水,他就在大暴雨中爬上房顶去修葺。每当他看到弟子拄着锄头在歇息时,他以为人家在发呆,就偷偷地凑到人家耳边,使出吃奶的力气大喝一声:“咄!如此懒惰,死后有何脸面见程颐、程颢?”

实际上,从“知行合一”衍生出来的“实践出真知”根本算不上理论,它只是一个常识。诗人陆游就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数的人都说过实践的重要性,这正如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你能说这种基本常识是理论吗?况且,有一个例子就完全可以推倒“实践出真知”:人人都知道屎难吃,可有几个人吃过屎?

王阳明就能解释这个例子:我们心中的良知是无所不知的,它知道屎难吃,不需要外界的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精华就是“好好色”与“恶恶臭”,只要我们的心没有被私欲阻隔,知行就是合一的。王阳明提“知行合一”的苦心还是让我们在良知上用功,“实践出真知”不过是个附带战利品而已。

但有时候,人生、世界乃至宇宙就是会有太多的戏剧性,纯粹的东西消失后,像猴子一样活蹦乱跳的往往是残渣余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