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天根《爝火录》卷二十二。
[2]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九四页。
[3] 赵藩、李根源辑《鸡足山志补》卷二,拓片存云南省博物馆。
[4] 《爝火录》卷二十二。
[5] 《旅滇闻见随笔》。
[6] 《残明纪事》。《明末滇南纪略》卷四云:“孙可望有迎驾心,屡为任僎所阻。”
[7] 《昆山王源鲁先生遗稿》《小腆纪叙》卷下说“已而可望至安隆,入见,将图不轨”,云云。恐不可靠。
[8] 沈佳《存信编》卷三。
[9] 江之春《安龙纪事》;又见佚名《明亡述略》。《爝火录》卷二十二云:可望“以朝事尽诿吉翔及庞天寿”。
[10] 江之春《安龙纪事》,见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排印本卷十四,第四四九页。
[11] 《明末滇南纪略》记载颇详:“乃择期于五月十六日登殿,受百官朝。孙贼乃于四月兼程旋滇,命冯双礼守贵州,期以是日登殿,大事定矣。令各营马步兵是日俱顶盔贯甲,弓上弦,刀出鞘,自五华山摆至南门口。如是之威,自谓有不臣者即发兵擒之,密议号令如此。岂料天不从人,是日自四鼓以至午时,大雨倾盆不住,站队兵士衣甲尽湿,街上水深尺许,丹墀内水及膝,各官侍立,朝服尽湿。及晴,已过午时矣。自是可望不能出殿,不得受朝,由此兵民议论纷纷。”按,《明末滇南纪略》记载月日虽详,但系年不清楚,给人印象是永历七年事。据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甲午(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六月,秦王孙可望僭号不果,复如贵州”。“可望自黔还滇,急谋僭号。及期,冕小不可冠,自辰及午,大雨倾盆,雷电交作。可望不悦而止,遂归贵州。”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记是年“六月,孙可望谋僭号,不果,复如贵州”。康熙五十八年《澂江府志》卷三《沿革》记:“十一年甲午六月,孙可望自贵州还云南,复入贵州,张胜率兵同往。”倪蜕《云南事略》所记与《安龙逸史》相同。
[12]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十,记下,《宝庆至沅州日记》。
[13] 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十。
[14] 江之春《安龙纪事》。
[15] 江之春《安龙纪事》。
[16] 沈佳《存信编》卷五。
[17] 钱秉镫《藏山阁文存》卷三《汪辰初文集序》。
[18] 江之春《安龙纪事》,收入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四。
[19] 诸书多记以代祭兴陵为名遣出马吉翔,兴陵在梧州,但又说马吉翔在南宁,显有抵牾。钱秉镫《汪辰初集序》据汪蛟亲述:“会南宁新复,因加吉翔重衔留守。”见《藏山阁文存》卷三。
[20] 邵廷寀《西南纪事》卷十《李定国传》。杨英《先王实录》中收1654年李定国致郑成功信中说:“圣跸艰危,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穀读之痛心。”可以互相印证。
[21] 金钟《皇明末造录》卷上。
[22] 金钟《皇明末造录》卷上。
[23] 江之春《安龙纪事》。
[25] 《行在阳秋》,本书原署名为刘湘客所著,前辈学者已指明非刘湘客作,但定为戴笠亦无确证。文中李定国写作“李颀”,李颀为十八受难者之一,不知何故误将李定国写作李颀,徐鼒《小腆纪年》卷十八收录此疏已订正为“李定国臣弟也”,但其他文字已稍作删改。
[26] 《爝火录》卷二十二。
[27] 李定国的籍贯在各种史籍中记载互歧,乾隆五十年《绥德直隶州志》卷八《杂记》载李定国为该州“义让里人”,当以此为准。中华书局1986年版《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第三六○页。林毓辉撰《李定国传》依据王夫之《永历实录》不可靠的记载说他是“陕西榆林人”,显然失考。
[28] 李定国的生年尚未考出。郭影秋《李定国纪年》假定崇祯三年(1630)定国十岁参加张献忠部,林毓辉仅据郭氏“假定”断言李定国“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不妥。
[29] 杨英《先王实录》。
[30] 刘健《庭闻录》卷三说,可望“遣关有才等以精甲四万拒之田州。定国袭破有才,收其兵”。刘镇国、关有才部兵力肯定有所夸大。
[31] 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这里所说的“归路”是指定国率军返回云贵。
[32] 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
[33] 罗谦《残明纪事》。
[34] 罗谦《残明记事》。另见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沈佳《存信编》卷五记,永历十年二月李定国命部将高文贵领兵从归朝小路抄过田州,径出关有才后。三月,一举击败关部,收其兵三千人。
[35] 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
[36]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写作“伪百户叶应祯”,昆明无名氏辑录《滇南外史》、罗谦《残明纪事》亦同;金钟《皇明末造录》作“叶应桢”;钱秉镫《汪辰初文集序》据当时扈跸安龙的汪蛟《日记》说是可望“亲将叶粲”。《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一,顺治十五年十月清廷授予随孙可望投降官员名单中有叶应祯等授一等阿达哈哈番,当以此为准。
[37]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
[38] 前引康熙《云南府志》卷五《沿革》。
[39] 《安龙逸史》卷下。按,书中记杨祥入安龙后,先谒司礼监庞天寿,呈上定国密疏,由天寿引见永历帝。然他书多记庞天寿早已投靠孙可望,负有监视永历君臣之责,定国密使是否由他引见,颇有疑问。
[40]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
[41] 钱秉镫《藏山阁集》卷十五,文存卷三,《汪辰初集序》引汪蛟亲述当时情况。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云:有一骑奔至城下,口称“我西府长随夏太监也”。
[42]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罗谦《残明纪事》。
[43] 钱秉镫《藏山阁集》卷十五,《文存》卷三,《汪辰初集序》。
[44]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按,沈佳《存信编》卷五所记日期不同;二月十九日定国至安龙,二十日“驾发安隆”,二十二日至普安,三月初一日至曲靖。
[45] 金钟《皇明末造录》卷上记:“时守滇者乃刘文秀,其都督王尚礼、王自奇、贺九仪等各兵万人,皆文秀所辖。文秀亦意在保卫宫驾,阳与三人密议城守,而自以数骑往会定国,曰:‘我辈为贪官污吏所逼,因而造反,将朝廷社稷倾覆,实我等有负于国家,国家无负于我等。即今上是烈皇帝嫡派之弟,不若同心共保,倘得借滇黔以恢复中原,那时封妻荫子,荣归故里,也得个青史留芳。如只跟秦王胡乱作为,虽称王称公,到底不得归正。但我辈今日以秦王为董卓,恐董卓之后又换一个曹操。’定国指天自誓,文秀于是迎驾入云南府,时永历十年夏四月也。”按,李定国和白文选决策护帝入滇,必然考虑到在昆明的刘文秀将给予支持。刘文秀的态度对留守云南的将领有重大影响,但说王尚礼、王自奇、贺九义都是他的部将,似欠妥。
[46] 康熙二十六年《武定府志》卷一《沿革》记:“丙申(顺治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李定国迎永□(历)至滇,驻武定,民挽运乌撒,民苦之。”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记:“定国遂护驾径至云南,以可望所造宫殿请上居之,时丙申三月也。”系时相同,但说朱由榔到达昆明后立即住进孙可望宫殿,稍误。
[47] 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
[48] 《明末滇南纪略》卷四《迎帝入滇》。
[49] 《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第九一二页。
[50] 顺治十五年五月两广总督王国光揭帖,见《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第九五五页。
[51] 胡钦华《天南纪事·永历帝播迁本末之下》。清方在顺治十三年六月间得到土司报告:“李定国差伪总兵吴之凤斋伪敕、伪令旨到镇安,称伪永历已移驻云南省,李定国赐封伪晋王。”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一六一页,顺治十三年八月初十日经略洪承畴揭帖。各书记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事在时间上差异颇大,郭影秋《李定国纪年》第一四六页指出“晋王之封,当在(永历十年)三、四月间”,较为准确。
[52] 《明末滇南纪略》卷四《迎帝入滇》。
[53]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见中华书局版《明季南略》卷十四。《明末滇南纪略》卷四《迎帝入滇》篇所记官爵任用稍有不同。
[54] 胡钦华《天南纪事》。
[55]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
[56]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见《明季南略》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卷十六,第三七二页。中华书局排印本在卷十四,第四五八页,“定国所信文则中书金维新、龚铭”漏“文”字。
[57]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
[58] 《天南纪事》。
[59] 《安龙逸史》卷下。
[60] 《安龙逸史》卷下。
[61] 《滇缅录》,见《长恩阁丛书》。
[62] 李蕃《雅安追记》。
[63] 永历十年丙申孟夏(四月)《重修凌云寺记》,凌云寺在四川乐山,碑记后列衔首为“□(蜀)王驾前亲军卫指挥□(同)知陈起龙序”,下即祁三升、狄三品诸将,请参阅郑天挺《探微集》第四五九至四六○页。
[64] 光绪十年《洪雅县续志》卷十《艺文补遗·蜀王睿制天生城碑记》。嘉庆五年《清溪县志》卷一《建置志》载,顺治十三年“九月,刘文秀复至蜀”。按,清溪县为明代大渡河所、黎州所合并而成,今废。
[65] 刘献庭《广阳杂记》卷一载,祁三升为延绥人,后降清任吴三桂后营总兵,“其兵为滇南诸营最”,连康熙帝也“颇闻三升勇”,让册封使者同他会见,以便回京讲叙其人。杨武后来统兵在湖南西部同清朝经略洪承畴部对峙,孙可望叛投清方时几乎被他所擒。
[66] 按,刘文秀之帅府地,李蕃写作“鱼丘坪”,乾隆四年《雅州府志》卷十《勘乱》记:顺治十三年“九月,刘文秀复经蜀出雅州,至洪雅县千邱坪驻札数月,俄勒兵而返。”嘉庆十八年《洪雅县志》卷二十三《艺文·国朝》收侯之鼎《时变纪略》载:“壬辰(顺治九年),又为文秀窃据,僭王号,都马项岩,名曰天生城。丙申(顺治十三年),我师廓清蜀土,文秀败走还滇,步将高承恩逗留雅州,窃据巢穴,改名靖远,割洪雅而辖之。”侯文误将刘文秀两次入川混为一谈,刘文秀还滇,也不是为清兵所败。
[67] 沈荀蔚《蜀难纪略》。费密《荒书》所记大致相同,唯云文秀驻兵夹江县之地名为“南安坝”。郭影秋先生《李定国纪年》第一四三页记1656年“十二月,定国遣蜀王文秀略川南”,即引《蜀难纪略》为据,其实沈氏原文明言刘文秀入川在是年秋,十二月十五日为至洪雅县乾坝阳之时日。定国“遣”文秀语亦不妥。
[68] 欧阳直《欧阳氏遗书·自记·蜀乱》。
[69] 乾隆二十二年《广元县志》卷十三下,艺文,疏,疏尾有“顺治十二年八月初□日奉圣旨:该部议奏”。
[70] 李蕃《雅安追记》。
[71] 《粤滇纪略》卷九。
[72] 《天南纪事》。
[73] 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
[74] 同上。
[75] 《残明纪事》。
[76] 《粤滇纪略》卷九,沈佳《存信编》,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所记大抵相同。
[77] 《明末滇南纪略·称兵犯阙》。
[78]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见《明季南略》卷十四。
[79]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三十五《记马惟兴语》中说:“马惟兴者,马宝兄也。”
[80]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见《明季南略》卷十四。按,该书记白文选于八月初四日拔营逃至曲靖,初六日单骑入昆明,恐误。
[81] 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卷八《四战歌·交水》。曹无伤是西汉高祖刘邦军中左司马,密通项羽,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这里借用来隐指白文选。
[82]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见《明季南略》卷十四。
[83] 康熙四十二年《平彝县志》卷二《沿革》记:“九月,李定国、刘文秀逆战可望于曲靖之三岔口,大败之。”顺治十七年至十八年彭而述由湖南入云南,往返都经过该地,记云“三岔高阜乃孙、李战场”,见《读史亭文集》卷十,《记下》《一字孔至滇南日记》《出滇日记》。按,一字孔即亦资孔。
[84] 李天根《爝火录》卷二十七。
[85] 胡钦华《天南逸史》。
[86]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
[87]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见《明季南略》卷十四。
[88] 道光《贵阳府志》卷二《大事纪中》。按,程瀚记孙可望逃回贵阳为十月初一日,恐有误,因为九月三十日孙可望已经派人赴清接洽投降,见下文。
[89] 程瀚《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
[90] 《天南纪事》。
[91] 《残明纪事》。
[92] 第一档案馆藏《顺治朝揭帖》,叛逆类,第四十六号。
[93] 第一档案馆藏《顺治朝揭帖》,叛逆类,第四十六号。
[94] 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经略五省洪承畴“为恭报招接云贵伪王率众投诚仰恳上怀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三十一册,A31—96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五七九至五八〇页。
[95] 同上件。又,《清世祖实录》卷十三记偏沅巡抚袁廓宇奏报,随同孙可望降清的有将校一百二十余名,兵丁家口五百余名,另有内官二十二名。
[96]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十五《孙渠归顺纪略》。
[97] 见《明清档案》第三十一册,A31—76号。
[98] 上引《明清档案》第三十一册,A31—96号。
[99] 《清世祖实录》卷一一三,参见顺治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密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五八四页。
[100] 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见《明清档案》第三十一册,A31—119页;同件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五八二至五八三页。
[101]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十五《孙渠归顺纪略》。
[102] 见上引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洪承畴揭帖。
[103] 上引《明清档案》第三十一册,A31—119号。
[104] 《清世祖实录》卷一一七。
[105] 顺治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经略五省大学士洪承畴“为钦遣锡封大臣已到长沙谨报上闻事”密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五八九页。
[106] 方文《涂山续集·北游草》。
[107] 顺治十四年十一月《秦王孙可望揭帖》,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一七六页。
[108] 上引《明清档案》第三十一册,A31—119号。
[109] 顺治十五年二月初二日经略洪承畴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五八六页。
[110] 沈佳《存信编》卷五。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李定国传》也记载:“可望之降也,因洪承畴请兵取云贵,尽图山川迂曲及诸将情形、兵食多寡献之。”
[111] 顺治十五年二月初九日“经略洪承畴揭帖”,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一八〇页。
[112] 《清史列传》卷七十九《孙可望传》。
[113]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李定国列传》。
[114] 《永昌府文征》,诗,卷十。
[115]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义王孙可望奏本》,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16] 魏裔介《特纠陈请之非疏》,见《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十一。魏裔介疏中所说孙可望向顺治皇帝借钱事,未见详细记载,但《明清档案》第三十二册,A32—130号为顺治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义王孙可望揭帖残件,其可见部分为本月十八日“仰恳皇恩一疏,冒陈天听,缘本藩备沐深恩,渥养如子……故一时昏昧,未及熟思。自入告之后,本藩即清夜思维,惶悚无地,自觉细琐之事,□□妄渎天聪。今以小故而擅干上听,冒昧之罪,自知难逭。……”此必为孙可望上疏“借钱”后即遭物议,自请宽宥而上。
[117] 顺治十六年二月十二日“义王孙可望揭帖”,原件藏第一档案馆。
[118] 参见谈迁《北游录》,纪闻,《营债》条。顺治五年十一月清廷明谕:“势豪举放私债,重利剥民,实属违禁。以后止许照律每两三分行利,即至十年不过照本算利。有例外多索者,依律治罪。”见《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一。可知放债取利是有律可循的。
[119] 《义王孙可望密奏本》,见《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第九六七页。
[120] 《清世祖实录》卷一三六。
[121] 《行在阳秋》卷下。王源鲁《小腆纪叙》卷下《孙李构难》亦记:“可望既封为义王,后从出猎,毙于流矢。”
[122] 林时对《荷牐丛谈》卷四《端溪滇桂十六载纪元延统》。按,林氏记“可望亦降于三桂”,有误。
[123]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五。
[124] 按,《清圣祖实录》卷二记顺治十八年五月庚午(二十二日)“赐故义王孙可望谥恪顺”,据是年四月十九日所立之“谥恪顺义王碑文”可知实录系时有误。
[125] 《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九。
[126] 《清高宗实录》卷八八六,参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九《孙可望传》。
[127] 孙可望,陕西延长县人。顺治十二年八月《经略洪承畴密揭帖》中报告因擒获了孙可望派往延长家乡探望亲人的使者,清陕西四川总督金砺接兵部咨文后立即派遣员役赴延长县将孙可望亲友十六名口解赴西安、北京,意在相机招抚或挟制孙可望。乾隆二十七年《延长县志》卷九《宦绩》记孙可望为该县“李城里人”;同书卷八《封荫》记载了孙可望的父亲孙选“以子义王贵,追封义王”;子孙征淇、征淳袭封义王等。由于孙可望降清封王,《清史列传》和《清史稿》依据档案记载他是延长人,本不误。林毓辉为《清代人物传稿》撰《孙可望传》却轻信不可靠的野史记载,说他是“陕西米脂人”(见中华书局1986年版,上编,第三卷,第三四六页),疏于考证。
[128] 《残明纪事》。
[129] 《云南备征志》卷十七,倪蜕《云南事略》。
[130] 沈佳《存信编》卷五。
[131] 沈佳《存信编》卷五。
[132] 沈佳《存信编》卷五。
[133] 《求野录》。
[134] 《明末滇南纪略》卷八《蜀王旋滇》。
[135] 《明末滇南纪事》卷八《蜀王旋滇》。
[136] 《求野录》。
[137] 《明末滇南纪略》卷八《蜀王旋滇》。
[138] 据《求野录》。《南疆逸史》卷五十二《李定国刘文秀传》;《残明纪事》;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十均系于四月。《明末滇南纪略》卷八《蜀王旋滇》云“于是岁六月薨”,误。
[139] 倪蜕《滇云历年传》卷十。《残明纪事》《安龙逸史》所录遗表文字较简。邓凯《求野录》记文秀遗表文字有异,云:“我死,国事可预知。臣精兵三万人皆在黎雅建越之间,尝窖金二十万,臣将郝承裔知之。臣死之后,若有仓促,臣妻操盘匜以待,臣子御驾靮以备御。请驾幸蜀,以十三家之兵出营陕、洛,庶几转败为功也。”
[140] 关于刘文秀上遗表事,还有另一种记载,四川乐至县举人邹简臣在永历朝廷任通政司右通政、赞理蜀王军务。“戊戌(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春,还行在,蜀王疾笃,表奏十二事,颇言内阁马吉翔之奸,劝上收大权,用正人。寻卒。定国、吉翔皆知为公笔,心衔之。”见道光《乐至县志》卷十四,人物,宿士敏《邹公易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