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2(1 / 1)

[63] 佘一元《述旧事诗》云:“清晨王师至,驻旌威远台。平西招我辈,出见勿迟回。”见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九。

[64] 顺治元年七月督理山海粮储户部员外郎吕鸣章等启本,见《顺治元年内外官署奏疏》。

[65] 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五。

[66] 《清世祖实录》卷四。

[67] 不少史籍记载清军投入战斗以前,大顺军毫无觉察,等到发现突阵而来的是清军,立即失魂落魄地奔逃。这和当时情况不符。大顺军同吴三桂部作战时包围了山海关,吴三桂往威远台请清军参战时是“冲”过大顺军阵地的,清军随即入关,大顺军不可能不知道。问题是获悉清军进至山海关地区,大顺军领导人已来不及檄调援军,只有凭手头兵力付之一掷了。

[68] 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卷三,《封域志·纪事》。

[69] 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记此事云,“恐东兵攻城,故亟去之”。他本人也被抓去城外拆羊马墙。

[70] 李天根《爝火录》卷三引当时塘报。

[71] 徐应芬(聋道人)《遇变纪略》。

[72] 边大绶《虎口余生记》。

[73] 《甲申核真略》附《答孙兴公书》,所谓“一留再留”是出仕大顺和清朝的一种隐晦说法。

[74] 顺治元年七月吏部左侍郎沈惟炳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第六十九页。

[75] 《清世祖实录》卷五。

[76] 徐应芬《遇变纪略》。

[77] 《清世祖实录》卷五。

[78] 《清世祖实录》卷八。

[79] 《清史列传》卷七十九,《冯铨传》。

[80] 《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五。按,原文把周伯达的官职写作甘肃巡抚,刘达为两河巡按御史,是以明清官制来称呼大顺同级官员的。

[81] 陈之龙降清之初被英亲王阿济格委任为陕西三边总督,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第一○四页;不久改任凤阳巡抚。

[82]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第二五六页。

[83] 《明清档案》第二册,A2—119号,参见《清世祖实录》卷十三。

[84] 《清世祖实录》卷十五。

[85] 《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第七十五页引顺治元年谕旨。

[86] 《清世祖实录》卷十六。

[87] 参见《清世祖实录》卷十五,顺治二年三月户、兵二部议复顺天巡抚宋权疏条。

[88] 谈迁《北游录》纪闻下。

[89]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五十八。

[90] 《清世祖实录》卷五。

[91] 《清世祖实录》卷六。

[92] 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纪事》。

[94] 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纪事》;另据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卷十二《艺文》校补。按,这件檄文为德州生员李嗣宬代作。

[95] 顺治元年六月二十九日招抚山东户、工二部侍郎王鳌永启本,原件藏第一档案馆。

[96] 顺治朝奏本第五号,藏第一档案馆。

[97] 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卷十二,《丛纪》。

[98] 雍正七年《临汾县志》卷五,《兵氛》。挂甲庄在临汾县城东北,见同书卷一,《图考·疆域图》。

[99] 顺治九年《云中郡志》卷十二,《外志》附《逆变》。

[101] 顺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大同总兵姜瓖条陈,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第四○一页。

[102] 顺治元年七月二十日督抚兵民招安山西大同等处地方恭顺侯吴惟华题本,见张伟仁主编,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明清档案》第一册,A1—29号,参见罗振玉《清初史料丛编》所收《顺治元年八月吏曹章奏》。

[103] 顺治元年八月初一日吴惟华题本,见《明清档案》第一册,A1—71号。

[104] 《清世祖实录》卷七。

[105] 顺治元年九月初九日山西总兵高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一册,A1—104号。

[106] 顺治元年十月十一日唐通“为钦奉敕旨事”奏本,见《明清档案》第二册,A2—17号。

[107] 顺治元年十二月唐通揭帖残本,见《明清档案》第二册,A2—101号。

[108] 顺治十一年正月二十日正黄旗正钦尼哈番唐通奏本,原件藏第一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