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振大汉之天声:帝国的遗产与汉民族的诞生(1 / 1)

我们如何理解秦汉?秦汉在中国古代史上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常讲,秦汉是中国历史具体展开的一个总序,甚至可以说,后世中国历史的一些问题、一些现象,在秦汉都出现了,后世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演,一次又一次地修订。

首先,我们看国家政体,秦汉时代由封建,也就是这种“诸侯联邦制”的政体,最终转变为了郡县的政体。后世尽管偶尔会出现封建,但是总体上郡县制度被稳固地继承下来了。直到今天,我们使用的仍然是秦汉的郡县制度。

在行政层级上,秦是郡、县两级制,汉是州、郡、县三级制,后世的中国,是道(路)、州、县三级制,有的时候是省、府、县三级制。也就是说,在行政层级上,秦汉的探索,也和后世的实践几乎一致。

秦汉时代,是我们从城邦国家过渡到领土国家的一个重要时代。那么什么才是汉的领土?什么才是确定我们国家领土的标准?大汉的边界在哪里?研究历史,我们发现确立秦汉的边界有两条标准:一个是“王化所被”,就是中华的文化被接受、被使用的地方就被看成是中国的国土;一个是“流官所及”,就是中央政府派遣的官员所管理的土地就是中华的国土。

我们会发现,如果单纯从“流官所及”上来讲,后世中国的疆域比较局限;可是如果从“王化所被”上来看,我们的领土又大了不少。在明清时代有很多国家成为明帝国和清帝国的附庸。

从权力的传递关系来看,秦汉时代有三种最高权力转型的办法都在中国上演了。第一种是暴力革命,刘邦、项羽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了秦朝;第二种是世袭,以父子相承、兄终弟及的形式传递最高权力;第三种形式是禅让,前一朝皇帝完整地把最高政权让出给新任的皇帝,这个在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的过程当中,和东汉末年曹魏代汉的过程当中,都分别上演。但是最后我们发现,改朝换代使用最多的办法是革命。

在秦汉时代,人才选拔也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方面。秦汉时代有考试,有荐举,以荐举为主,以考试为辅。我们可以想象,后世中国的人才选拔,也没有逃出这两种形式。

秦汉时代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有羁縻,例如和亲、称兄道弟;也有征服,倾尽举国的力量,跟这个民族发生战争,最终消灭它,或者征服它。秦汉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农业文明征服游牧文明为数不多取得全胜的时代。

秦汉时代,对于经济管理的政策,有放任自由的文景时代,有全面管控的汉武帝时代,也有不分青红皂白,一切收归国有的王莽时代。人们可以说开辟了三种不同的试验田,最终走向了放任经济自由发展和国家局部管控相结合的道路。

秦汉时代对于民间社会的管理,有的是放松整体而管理家族,有的是具体严抓狠打,管到个人头上。总之,秦汉时代制造了一个“扁平”的社会。可以说,在今后的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在秦汉时代都已经尝试过一遍了。

难怪前四史能够成为历朝历代君主和士大夫必读的史料。因为《史记》所述、《汉书》所讲、《后汉书》所记、《三国志》所载的历史问题,其实在后代当中都能找到影子。历史学可以说是无用之学,如果我们用老子辩证的眼光看来,无用至极,是谓之大用也。

我们读历史,无法改变现状;更重要的是,我们读历史,无法杜绝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灾难、变乱再一次产生。然而我们读历史,知道古人的兴亡成败后,能够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知道如何把一个乱世拨回正轨。

清代有一个词人叫项鸿柞,他很有意思,他在词中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如果不干点无聊的事情,怎么打发掉人这一辈子呢?我们人这一辈子很短,我们所经历的很有限,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读历史,开阔我们的眼界,看到更多人的命运,看到更多人的人生。

我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阅读历史,经常会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对我心灵最为震撼的一个刹那是在2017年8月,我和几位学生走到了甘肃的玉门关,在玉门关的长城边上,看到了很多用来点烽火的草。它们一层一层,十厘米一层,码得整整齐齐,等待着被使用。两千年过去了,它们已经石化,有的已经被沙漠上的黄沙掩埋了起来。然而那一刻,我的眼前似乎能看到,汉代的人在那儿辛辛苦苦地戍守着长城,积累着用来点燃烽火的这种柴草以备敌人的到来。

我经常感慨,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有今天,是无数的先贤和祖辈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回来的。他们用生命在试对,或者在试错。可以说,我们今天都是在延续着前贤的脚步。我特别喜欢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被记录在范晔的《后汉书》上,是班固当年随着车骑将军窦宪驱赶匈奴,保家卫国,登上燕然山,在燕然山上勒下的一段碑铭。2017年的时候,这一段碑铭被重新发现,公布出来。

这段碑铭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我们的祖先,为了我们这一块土地的安宁,他们立下了这样的誓言,用一劳永逸的办法,用短时间内奢侈的花费,换取永远的安宁。尽管我们知道这不可能,但是他们的说法仍然是这样掷地有声。尤其是这样一句——“振大汉之天声”,我仿佛看到2000年前那个帝国的遗产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线索,一直来到今天。

秦汉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留给我们一个汉民族,留给我们一个中华,留给我们一段文化,留给我们一段记忆,留给我们一套制度。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基因都曾在那个时代生活过,我们无法逃脱那个时代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我想,秦汉帝国带给我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诞生”这样一个伟大的课题。历史啊,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我希望跟大家一起来阅读、一起来分享。

[1] 包括朔方、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州。

[2] 见中华书局出版的田余庆著《秦汉魏晋史探微》。

[3] “郊”是周代的祭天制度,在郊区祭祀上天叫作“郊兆制度”。秦代由于不知道周代的祭天礼仪,是在雍地祭祀秦的上帝,汉承秦制以后,也就沿袭秦的祭天办法,现在要改成按照周代的祭天办法来祭天,这就是所谓的改“郊兆制度”。

[4] 大致是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和公元194年分的雍州。

[5] “石”作为计量单位,读本音(sh)较多,也可读作(dàn)。

[6] “隐”即“筑”的意思。

[7] 主要有县三老和乡三老,乡三老类似于乡长,主要负责当地的教化和税收,是当地的“精神领袖”。刘邦是县三老的创始人。

[8] 三老、啬夫、有秩、游徼、乡佐都是汉代乡官的名称,是汉代农村和中央政府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

[9] 又称“里正”,即“里”的行政长官。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一里有80~100户人家。

[10] 即管办文书的属吏。

[11] 秦朝曾在蜀郡设置“东工”,生产军队急需的兵器等产品;到了汉代,政府又在蜀郡设立“西工”,主要生产漆器、蜀锦等。

[12] 指帮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现代称“皮条客”“黄牛”等。

[13] 即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受君主的尊宠,“直指”表示行事公正,不徇私。

[14] 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5] 这两句传说是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流行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