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大事年表(1 / 1)

1900年劳工代表权委员会在伦敦成立;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索尔兹伯里侯爵继续出任首相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爱德华七世继位

1902年索尔兹伯里侯爵退休,贝尔福接任首相;颁布《1902年教育法》,第一次统一全国教育制度

1903年张伯伦退出政府并正式开始关税改革运动;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建立,开始“战斗的妇女选举权运动”

1905年贝尔福辞职

1906年议会大选,自由党获胜,坎贝尔班纳曼出任首相;劳工代表权委员会更名工党,组建独立的议会党团

1907年爱尔兰新芬党成立

1908年坎贝尔班纳曼辞职,阿斯奎斯接任首相

1909年自由党政府提出“人民预算”,遭上院否决

1910年议会大选,结果僵持;自由党和爱尔兰自治党结盟,承诺实行爱尔兰自治;爱德华七世去世,乔治五世继位;议会再次大选,自由党和保守党再次僵持

1910-1914年工会运动趋于激烈,损失大量工作日;妇女选举权运动趋于激烈,盛行低度暴力活动

1911年制定《议会法》,大力削减上院权限;制定《国民保险法》,实行自愿的社会保险原则

1912年《爱尔兰自治法案》引发爱尔兰内战危机

1914年《爱尔兰自治法》获通过,因战争爆发未被执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政府实行经济管控政策

1915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受挫;组建联合政府,保守党参加

1916年阿斯奎斯辞职,劳合·乔治接任首相;组建战争指导委员会,为战时最高领导机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被迅速镇压

1918年自由党分裂,形成劳合·乔治派和阿斯奎斯派;议会大选,联合政府派大胜,保守党掌权,自由党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劳合·乔治出席凡尔赛会议

1919年爱尔兰志愿军改组为爱尔兰共和军

1921年爱尔兰组建“自由邦”,取得帝国内自治领地位

1922年保守党退出联合政府,劳合·乔治下台;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博纳·劳出任首相;工党成为第二大党

1923年博纳·劳辞职,鲍德温接任首相;因提出关税改革方案而进行议会大选,保守党失去议会多数;北爱尔兰6郡脱离爱尔兰留在联合王国内;英国改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4年1月,工党组建少数派政府,麦克唐纳出任首相;10月,工党政府被推翻,举行新的议会大选,发生“季诺维也夫信件”事件,保守党获胜,鲍德温出任首相

1926年全国总罢工,300万人卷入;德·瓦列拉组建芬尼亚党

1927年制定新的《劳资争议法》,限制工会活动和罢工权利

1928年苏格兰民族党成立

1929年议会大选,工党获胜,麦克唐纳出任首相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英国受到沉重打击,到1934年才基本恢复

1931年麦克唐纳辞职,旋又受命组建“国民政府”,继续担任首相;工党将麦克唐纳开除出党;议会大选,“国民政府派”获胜,麦克唐纳继续担任首相;英国放弃金本位

1932年英国放弃自由贸易原则;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建立帝国特惠制

1935年国民政府改组,鲍德温出任首相;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艾德礼出任工党领袖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英国开始重整军备,丘吉尔发出战争警告;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八世继位;国王婚姻危机,爱德华八世退位,乔治六世继位

1937年鲍德温辞职,内维尔·张伯伦接任首相

1938年慕尼黑协议,张伯伦受到英雄般欢呼;丘吉尔严厉抨击该协议

1939年3月,德军进军布拉格,张伯伦对波兰做出安全保证;9月,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张伯伦辞职,丘吉尔接任首相,发表就职演说,表示要把战争进行到底;敦刻尔克大撤退;丘吉尔组织联合政府,成立战时内阁;不列颠之战,英国摆脱了被侵占危险

1941年英军撤出巴尔干半岛,在克里特岛被歼灭;英美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美、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北非战事激烈,美军卷入;《贝弗里奇报告》出炉

1943年北非战场全面胜利,英美联军攻入意大利,意大利投降;英、美、中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英、美、苏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年诺曼底登陆

1945年德国投降;议会大选,工党获胜,丘吉尔下台,艾德礼出任首相;英、美、苏三国签署《波茨坦协定》,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6年工党政府制定《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服务法》,开始建立“福利国家”

1946-1948年工党政府推行国有化政策;保守党调整政策,英国进入“共识政治”

1948年爱尔兰独立,成为“爱尔兰共和国”

1950-1960年代爱尔兰共和军在南北爱尔兰掀起暴力**,要求爱尔兰统一

1950年议会大选,工党以微弱多数获胜,艾德礼继续担任首相

1951年工党分裂,比万派退出政府;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丘吉尔出任首相

1952年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二世继位

1955年丘吉尔辞职,艾登接任首相;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艾登继续担任首相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英军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

1957年艾登辞职,麦克米伦继任首相

1959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麦克米伦继续担任首相

1962年“长刀之夜”,麦克米伦解除7名内阁大臣和9名非内阁大臣职务;《英联邦移民法》取消英联邦国家公民在英国定居的权利

1963年麦克米伦辞职,道格拉斯霍姆爵士接任首相

1964年议会大选,工党以微弱多数获胜,威尔逊出任首相;希思接替霍姆成为保守党领袖;英国开始出现滞胀现象——“英国病”

1960-1970年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罢工活动连续不断,给英国经济以沉重打击,“英国病”症状日益加剧

1966年议会大选,工党获胜,威尔逊继续担任首相

1968年《移民法》取消英联邦国家公民自由出入英国的权利

1969年北爱尔兰局势恶化,英军进驻,开始20多年的军事占领

1970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希思担任首相

1971年爱尔兰共和军恢复暴力活动,引发20多年的北爱尔兰暴力对抗

1972年英国经济陷入困境,英镑实行“浮动”;工会罢工进入高峰

1973年爱尔兰共和军刺杀蒙巴顿公爵

1974年矿工大罢工,迫使希思政府宣布大选,两党均未过半数,威尔逊组建少数派政府;经济危机加剧,罢工活动加剧,议会再次进行大选,工党获胜,威尔逊继续担任首相

1976年威尔逊辞职,卡拉汉接任首相,经济危机继续加剧;颁布《种族关系法》,规定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为非法

1978年议会通过《苏格兰法》和《威尔士法》,同意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各自建立分权的议会,但需经全民公决才可生效

1979年保守党以一票多数击败政府,卡拉汉宣布举行大选,保守党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苏格兰和威尔士举行全民公决,否决了分权法案

1979-1988年撒切尔夫人执行紧缩政策,削减开支,减少福利项目,打击工会,实行私有化,猛药整治“英国病”,至1988年英国经济全面好转

1981年工党选举新领袖,左派富特当选,右派另组社会民主党;被关押的11名爱尔兰共和军绝食致死,国际舆论轰动;制定《国籍法》,规定在英国出生者不自动取得英国国籍;该法主要针对有色人种

1982年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对英国本土发动袭击,多地发生暴力事件

1983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撒切尔夫人继续担任首相;工党选举新领袖,金诺克当选

1984年爱尔兰共和军在保守党年会驻地实施大爆炸

1984年3月——1985年3月煤矿工会大罢工,在政府强硬应对下全面失败,工会力量受重挫

1985年伦敦及其他多个城市发生大规模种族骚乱,造成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

1987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撒切尔夫人第三次连任首相

1988年洛克比空难

1990年撒切尔夫人辞职,“撒切尔时代”结束,梅杰接任首相

1991年爱尔兰共和军向英国首相官邸发射火箭

1992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梅杰继续担任首相;史密斯接任工党领袖,开始转变工党方向

1994年史密斯去世,布莱尔接任工党领袖;工党代表大会废除党纲第四条,放弃“公有制”;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开始和平进程;以色列驻英使馆被阿拉伯裔妇女炸毁

1996年爱尔兰共和军终止停火,在伦敦引发大爆炸

1997年议会大选,工党获压倒性胜利,布莱尔出任首相;工党走“第三条道路”,英国进入第二次“共识政治”;苏格兰和威尔士分别举行第二次全民公决,通过了分权方案;英国政府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开始谈判,新芬党放弃暴力活动

1998年有关各方签署关于爱尔兰问题的和平协议,制定解决爱尔兰问题的基本框架

1999年议会通过《贵族院法》,使大多数世袭贵族丧失在上院的表决权;苏格兰和威尔士分别举行分权的议会选举,并组建分权政府

2001年布莱尔连任首相;阿富汗战争

2003年伊拉克战争

2005年布莱尔第三次连任首相;伦敦地铁爆炸案

2007年戈登·布朗接任首相

2009年英国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2010年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组建联合政府,戴维·卡梅伦任首相

2011年参与对利比亚的空袭

2012年伦敦举办夏季奥运会

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失败

2015年卡梅伦连任首相;伊丽莎白二世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2016年脱欧公投获通过,英国脱离欧盟;卡梅伦宣布辞职;特雷莎·梅接任首相,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的第二任女性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