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布莱尔在大选中胜出起,工党开始了长达13年的执政。在野期间,工党对自身进行了反思和改革,如对工党党章第四条有关公有制的条款进行了修改;改变了对工会的态度;调整了工党的组织结构,在政策上进一步淡化意识形态,宣称在自由市场(free market)经济与国家干预(state interference)主义之间寻求某种“第三条道路”(Third Way)。布莱尔努力确立“新工党”形象:首先,在所有制方面,他主张在政府与工商业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避免在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他认为公有制只是获得自由、平等的手段之一,他主张放弃国有化目标,减少国家干预,以“参与制社会”或“人人所有的社会所有制”取代国有制以及保守党推行的私有制,让每个人都参与决策,每个人都成为股东,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经济活动。其次,在经济政策方面,他注重经济稳定和价格稳定,重视市场的自我矫正作用,视之为中立的、特定商品分配的有效手段。再次,在实现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方面,他主张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将国家作用局限于为市场实现投资、生产和就业的最大化提供必要的货币和财政条件,使国家成为经济发动机中的润滑剂。最后,在公共开支方面,他主张降低税收,对公共开支进行严格控制。布莱尔政府上台执政后,以“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鼓励长期投资与更好的财政平衡”为政策目标,把利率的日常变更权交给英格兰银行,使决策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财政政策方面适度从紧,减少政府开支,避免增加税收。
布莱尔上台后在经济路线方面保持着与保守党政府的延续性,有人因此认为工党拿走了保守党的衣裤,新“共识政治”由此开始。不过这一次是以工党向保守党靠拢为特征的,正因为如此,有人称布莱尔的思想是“布莱切尔主义”,称布莱尔为“托利·布莱尔”。
在布莱尔的两个任期内,戈登·布朗(Gordon Brown)任财政大臣,两人的经济理念和观点在多数情况下都能保持一致。布莱尔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保持经济稳定,控制通货膨胀。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是工党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实际上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不言而喻的政治含义,经济稳定将为下一次大选赢得更高的支持率。保持稳定的目标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来实现,其措施是将通胀率锁定在年均2.5%,而且要求波动平缓,上下偏差不超过一个百分点。对此,布朗最令人瞩目的改革就是赋予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相当的自主权,由该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来决定利率。该委员会有九名成员,包括英格兰银行的总裁和两名副总裁、两名银行的其他职员、四名行外成员。由于利息率将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直接作用,故而会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率。委员会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利率,当通胀率波动超出目标值上下一个百分点范围时,英格兰银行总裁要以公开信的方式向财政大臣说明情况。利率调整由更专业的人士来决定,使之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且还使调整金融市场的责任不再成为政府的负担。从统计数据来看,1997-2000年确实保持了平稳的低通胀,通胀率最高的1998年为3.4%,最低的1999年为1.6%,与1974-1992年通胀势态相比,的确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通胀目标值调整为2%。2004-2007年通胀压力增大,对此,英格兰银行在2006年中期到2007年7月曾5次提高利率,将政策利率提至5.75%。
二、调整税收结构,稳定财政收支。执政之初,政府保证不提高收入税标准,控制开支,为此,1998年削减了公司税(corporation tax),1999年削减了所得税(income tax),1999年预算废除了多种减税项目,如夫妇津贴、抵押税减免等。但同时为了应付支出,财政部又不得不开发新的税收来源,如在1997年7月的首次预算中,一次性对私营公共事业征收利润税,预计筹集5.2万亿英镑。2000年4月,拍卖第三代移动电话许可证,筹集225亿英镑,按人口平均为每人380英镑。2001年大选获胜后,政府在税收方面变得大胆起来,2002年布朗宣布对高税率的纳税人和雇主提高国民保险的缴付比率,用以支持健康和教育开支。高收入税税率将提高到41%。国民保险税提高1%,单此一项就将每年从雇主处额外筹集35亿英镑,从自主就业者处增收4.5亿英镑。通过冻结个人税收津贴,从个人身上增税7亿英镑。增税无疑招致了一些不满。
政府长期坚持两项财政收支原则:一是黄金法则,即政府仅能以借款的方式投资,而不能将当前开支转为长期债务。二是可持续投资法则,将公共部门净债务占GDP的比例稳定在一定水平,不可超过GDP的40%。净公共债务在1997年时占GDP的44%,2002年早期降到约30%,其后又逐渐上升,2007年4月占到37%。2002年以后的上升与政府财政政策的调整有直接关系,第二次大选获胜后,工党政府在财政方面不再像以往那样谨慎,2002年,布朗宣布增加2002-2003年的公共借贷,数额从110亿英镑增加到200亿英镑。
三、促进经济增长。1997年布莱尔上台后即承诺,要通过提高投资比率、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来弥补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发展差距。实施措施从促进生产率增长的“五项驱动力”体现出来,即,投资、技能、创新、竞争和事业,具体措施为:增加公共资本支出,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对研究与发展项目予以减税,进行法律改革以促进竞争,改革公司税,鼓励创业。政府希望通过上述措施改变过去投资不足的状况,提高劳动者的教育和技术素质,鼓励科技研发,以达到促进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目的。2002年政府提交了一项五年滚动计划,到2008年将教育支出提高到每年690亿英镑,健康支出提高到1060亿英镑,相比之下,1979年这两项支出只是360亿和410亿。
四、促进就业。关注就业是布莱尔政府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所谓“就业新政”。这个项目于1998年4月首次引进,总投入36亿英镑,旨在实行“从福利到工作”(welfare-to-work),以达到降低失业率的目标。工党执政的前七年中,政府不断调整、扩展该政策,使之适用于各个群体。其中,18-24岁的长期无业青年是优先考虑对象。政府声称,1998-2004年间帮助了约120万人获得工作,包括53.5万年轻人和20万成年人。1997年在劳动适龄人口中就业的比率为70.8%,2004年末增长到74.7%,人数从2570万增长到2740万。但也有批评认为政府公布的数字并不可靠,由此获利的人数远没有这么多。也有人估计,到2004年末通过政府项目获得真正就业的只有13万人。
在加入欧洲货币联盟(EMU)的问题上,自1997年到2003年初布莱尔政府采取了“备而后决”(prepare and decide)的态度,实际上与以前的保守党政府一样犹豫不决。国内关于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赞同的理由大致为:加入单一货币能刺激与欧元国之间的贸易,消除汇率的不确定性,提高英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等等;反对者则认为:英国的通胀趋势可能与其他国家不同,单一货币迫使各国采用统一的对策,这对任何国家可能都不适合,单一货币可能使英国失去单独决定其利率和干预汇率的能力,等等。可见,争论的焦点是单一货币对英国的经济是否有利。总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数民众反对加入单一货币体系,摩利公司(MORI)在2000年10月的民意调查显示,有71%的人反对加入,而支持的只有18%。反对意见在女性、低收入者和支持保守党的人中更为流行。200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还将反对加入单一货币作为重要政治纲领。布莱尔希望能够加入货币联盟,但在此问题上和财政大臣布朗的意见相左。最终,在2003年6月,英国宣布不加入欧洲货币联盟。
2007年大选后,布朗接替布莱尔成为首相,在他执政的前几周,就宣布住房是其政府的优先考虑目标。他承诺到2020年建300万套住所,费用由私人和财政共同承担。他还许诺要减少贫困儿童数量,并声称他担任财政大臣期间已经有60万儿童脱贫,到2010年应将剩下的数字减少一半,到2020年消灭儿童贫困现象。但布朗政府显然时运不佳,上台伊始便遭遇了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摆脱危机也成了这届政府面对的挑战。在稳定经济方面,布朗延续了一些以往的做法,仍由英格兰银行货币委员会控制利率进而控制通胀。危机初期,英格兰银行副总裁约翰·吉夫(John Gieve)曾这样说:“国内金融政策……决定中期联合王国的通胀线路。……我向你们保证,为了将通胀拉回到中期的设定目标,我们会做任何事。”危机对英国的打击很大,一直到布朗政府下台,英国仍未摆脱危机。
布莱尔上台以后,英国经济整体发展有如下特点:一是产业结构继续变迁,“去工业化”特征更为明显;二是经济增长稳定,绩效突出。
20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是工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农业则缩减到更加微小的比例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英国经济已表现出“去工业化”的特征,服务业的重要性超过工业,并在就业和产值方面持续扩大,工业领域不断缩小。1997-2010年的13年间,产业结构延续了这个趋势,工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997年的26.7%下降到2009年的19.6%,产值则由30.2%下降为22.0%;与此同时,服务业就业比重由71.4%上升到79.3%,产值从68.4%上升到77.1%;本来已无足轻重的农业则仅余下约1%的份额(参见表13)。2005年的《经济展望》上一篇文章曾经预言:“未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将是通讯、金融和商业服务。”此语道出了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这个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是相似的,到2009年,美国的服务业就业率占总数的80.9%,德国是68.4%,法国是77.4%。
表13 英国产业结构1997-2009年
单位:%
资料来源:Labour Force Statistics2010,OECDPublishing,pp.3639;OECD,National Accounts of OECDCountries:Main Aggregates19922003,p.295;OECD,National Accounts of OECDCountries:Main Aggregates20022009,p.163.
1997-2008年,按当前价格计算的GDP呈持续增长势态,1997年为8300亿英镑,2008年为1.43万亿英镑,平均年增长率为5.1%(同期,按环比量计量的GDP年均增长率为2.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工党政府任期内的英国经济实现了十余年的低通胀和稳定增长。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进步也颇令人鼓舞,2007年的《经合组织调查》称:其“宏观经济绩效也非常突出。人均GDP水平目前名列G7国家的第三位(在美国、加拿大之后),与此相比,10年前则处于垫底的位置。特别从2000年开始,联合王国已经领先于欧元区”。
在经济增长态势良好的宏观环境中,房价自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上升,1996年第一季度房产平均售价为5.13万英镑,1999年同期为6.75万英镑,2003年为11.99万英镑,2007年是17.55万英镑。1997-2004年间房价增长最快,年增长率常在10%以上,有时甚至超过25%。房产价格快速持续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大大鼓舞了购买者的信心;再有,金融竞争使银行抵押贷款条件更为优惠,从而刺激了更多的需求;最后,受现有资源的限制,房地产供给增长难以满足需要。
但在整体经济的增长中,工业部门总比其他部门来得慢。2001-2008年全部制造业按当前基础价格计算的总附加值增长停滞,2001年为1290亿英镑,2008年为1500亿英镑。劳动力就业从425.7万人下降到301.4万,也就是说,八年间制造业失去了123.8万个工作岗位。同期,服务业实现了持续且快速的增长,2001年按当前基础价格计算的总附加值为6610亿英镑,2008年为9960亿英镑,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持续增加。其中,金融业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1年为480亿英镑,2008年为1170亿英镑。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愈来愈依赖于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增长过程中“去工业化”的特征在产值和就业方面都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经不再,替代的是金融和信息。
2007年《经合组织调查》称:“过去十年中联合王国感受到了生产率的强劲增长,由于其相对自由的产品和劳动市场,这个国家已经居于从全球化的机遇中获利的良好位置。”从1995年到2005年,英国的生产率增长在欧洲国家中是相当突出的,优于德、法两国。不过,这十年的后期,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与美国相比存在着距离。造成这种距离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在批发及零售贸易、商业服务等方面的生产率落后于美国(参见表14)。生产率的增长是英国经济绩效的重要体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积极参与了贸易全球化。首先,开放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竞争,迫使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第二,外商的直接投资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新技术转移,提升本国企业竞争力;第三,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国际贸易商品的范围;第四,国外加工有助于提升生产率。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企业有能力将资源更集中于产品的核心部件生产,创造更多的高附加值,并将低附加值、低技术的生产转给低成本的国外厂商。
表14 英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1995-2005年
单位:%
资料来源:OECD,OECDEconomic Surveys:United Kingdom2007,p.115.
这些年中英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两个特征。首先,外贸逆差不断扩大,外贸条件长期处于恶化之中。1999-2009年出口商品值在波动中有所增长,1999年为1660亿英镑,2008年为2520亿英镑。相比之下,进口却持续、快速地增长,1999年为1950亿英镑,2008年为3450亿英镑。入超迅速扩大,1999年为290亿英镑,2008年为930亿英镑。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进出口都明显下降,以2005年为100,贸易条件指数1999年为97.0,2002年为97.1,2009年为99.3,贸易条件总体处于恶化之中。
其次,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都有所调整。出口产品中石油等燃料和化工产品、金属和纺织等制造品、机械、交通设备四大类在2000年占总出口额的81.1%,2008年占79.9%。其中,机械和交通设备为出口额中最大的一类,但在2000-2009年却体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46.7%降到2004年41.1%,2008年的35.4%。金属和纺织等制造品占出口额的比率相对比较稳定,除2009年下滑到10.8%外,多数年份都保持在12%左右。化工类产品的比例从2000年开始几乎是持续上升的,从13.3%增长到2009年的20.7%。服装、靴鞋等制造品出口大致在11%上下波动,出口值有所增长。化工产品中的医药类产品是所有次级产品类目中价值和比率增长最突出的,2000年的出口额为72.17亿英镑,到2009年几乎一路增长为204亿英镑,所占比例也由同期的3.8%升为9.0%。机械和交通设备类的份额下降主要由其中的电器类产品的下降所致,此类产品2000年出口额还在426.8亿英镑,此后除2006年大幅上升到553.4亿英镑外,其余年份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242亿英镑,比例也从2000年的22.7%减少到2009年的10.6%。从比例看,出口商品结构的最大变化,是这些年中机械、交通产品的部分份额由医药类产品取代,相关状况可参见图2.
图2 联合王国出口结构2000-2009年单位%
资料来源:Office National Statistics,Annual Abstract of Statistic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p.315.
从出口商品的流向看,2000-2008年超过70%的份额分布在欧盟和北美国家,2000年欧盟国家占其中的60.9%,北美占17.9%;2008年欧盟占56.2%,北美15.7%。这些年中出口到欧盟和北美的商品价值虽在增长,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更多的出口比例转移到了石油输出国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相当显著,2000年出口额为14.7亿英镑,2009年增长到54亿英镑,同期所占比例由0.78%上升到2.15%。
进口商品中的最大份额同样是机械和交通设备类,2000-2006年约41%-46%属于此类,但2008、2009年比例则明显下降。2000-2009年化工产品进口价值呈持续增长态势,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纺织、金属等制造品进口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比例基本维持在12%左右。到2009年之前,服装、靴鞋类制造品进口值是逐年递增的,而比例基本保持在15%上下。同样,进口燃料类商品自2004年起无论从价值还是从比例上都呈快速上升趋势,2000年的比例是4.5%,2004年就占了7%,2009年则上升到11.4%。从比例上看,进口结构的最大变化是2004-2009年间燃料替代了机械、交通产品的部分份额。相关状况可参见图3.
从进口商品的来源看,2000-2008年进口商品价值的60%以上来自欧盟和北美国家,其中2000年欧盟占53.3%,北美占15.1%;2008年欧盟占52.4%,北美占9.5%。从北美进口的商品值,在这些年中略有下降,比例上则明显减少;从石油输出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比例都在增加,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一直很迅速,2000年进口额为48亿英镑,2009年为243亿英镑,所占比例则从2.18%上升至7.85%。2007年的《经合组织调查》就指出:“来自中国的进口正变得日益重要,1995年占全部进口的1%,2005年上升到3.7%。”
图3 联合王国进口进构2000-2009年单位:%
资料来源:Office National Statistics,Annual Abstract of Statistic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p.316.
就业状况,至少到金融危机来临之前都渐行好转,且形势相当乐观。1997年失业率为7.1%,2003年为4.9%,2008年为5.3%,就业状况不仅优于法、德等欧盟国家,而且比美国还要好一些(见表15)。在失业人口中,失业时间超过1年的长期失业者比例,1997年为38.6%,2003年为21.5%,2008年为24.1%,其比例明显降低。相比之下,法国的长期失业比例一直波动在40%左右,德国在50%上下,并未表现好转迹象。失业人口中时间为6个月至1年的比例,英国在欧盟国家中同样是比较低的。低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时间短成为这些年中英国就业状况的特征,也是相对优势所在。乐观的就业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主就业的人数增加,工党政府的就业政策是这种结果的部分原因,但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视。就业形势的好转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1993年失业率达到10.3%的高峰,以后就持续下降,1996年为8.1%。这个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也相对较好,因此《英格兰银行季度公报》认为:“全球影响的结果可能构成了联合王国失业率好转的部分解释。”
表15 英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失业率1997-2009年
单位:%
资料来源:OECD,Labour Force Statistics2010,OECDPublishing,pp.48-49.
自1997年以来雇员的收入持续增长,1997年平均每周321英镑,2007年457英镑,2010年则达到499英镑,且13年间的增长率一般都高于通货膨胀率(零售物价指数)。同时,平均工作时间则略有降低,1997年为每周40.0小时,2010年为39.2小时。另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1998-2005年英国实际工资年均中值增长率为2.07%,高于同期的法国(0.79%)和美国(1.28%)。各产业部门中,收入最高的为采矿业,其次是信息与通讯、金融、专业与科技等,农业和餐饮服务属收入最低的行业。从收入差距角度看,2010年全职员工中最底层10%的平均收入是每周276英镑,10%的最高收入群体是984英镑,差距比例是3.6倍。收入差距与1997年相比基本稳定,当时是3.5倍。此间,男女雇员的收入差距有显著降低,2010年性别差距为19.8%,而1997年则为27.5%。
1995-2009年,按家庭原始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52,保持了14年的稳定不变。当然,这意味着收入的高度不均等,收入最高的20%家庭是最低20%家庭的17或15倍。但通过税收和福利制度的调整,家庭最终收入的差距明显缩小,基尼系数调整为0.37或0.38(见表16)。值得注意的是,贫富差距在这些年中稍有增长,这应该和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有关,也和政策导向有关。累进税和家庭福利津贴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政府通过各类福利津贴的发放实现了高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为此,1995-1996年以现金和实物形式发放的津贴总共为1670亿英镑,占政府总支出的55%;2003-2004年是2470亿英镑和55%,2008-2009年则为3420亿英镑和52%。
表16 联合王国收入分配变化1995-2009年
资料来源:Officefor National Statistics,The Effects of Taxes and Benefits on Household Income,19951996,www.ons.gov.uk;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The Effects of Taxesand Benefitson Household Income,20032004,www.ons.gov.uk;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The Effects of Taxes and Benefits on Household Income,2008/2009,July2010.
1997-2008年家庭消费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住房支出额度和比例持续提高,1997年用于住房的家庭开支平均为每周51.5英镑,占全部支出的16%,而2008年已上升为94英镑和20%。这个情况与房价的快速上涨有关,人们需要在住房方面花更多的钱。其次,用于休闲的比例上升,从12%变为14%,休闲娱乐受到更多的重视。第三,酒类、烟草的开支从6%降低到4%,这说明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正变得更为健康。吸烟早已不是英国的绅士行为,街头巷尾越来越少见到男士在吸烟,相反倒是常常见到女士们吸烟。
总之,从1997年至2007年,英国经历了超过10年的连续繁荣,直至卷入到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危机起源于2007年夏的美国房贷违约,其直接诱因是房地产价格下跌和银行利率上升。危机通过金融体系向外扩散,触发了全球货币市场的动**。2008年9月美国莱曼兄弟公司(Lehmann Brothers)申请破产保护,危机进一步深化,英国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卷入其中,布雷德福与宾利(Bradford and Bingley)公司是英国一家以吸纳零储和贷款为主的金融公司,从2007年起就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到2008年再度陷入困境且难以摆脱。2008年9月27日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宣布其无法履行金融义务,两天后该公司依照《2008年银行业法》被国家接管。从此开始,金融局势渐为明朗,金融机构纷纷降低了向个人和商业机构提供贷款的意愿。
金融危机最终扩展为更加广泛的经济危机,到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经济衰退,该季度与2008年同期相比GDP下降了4.9%,而持续十几年快速上涨的房产价值也明显回落,2007年第四季度的均值是18.4万英镑,2009年第一季度降为15万英镑。从全年经济生产产值看,2009年与2008年相比有明显下滑,工业生产总附加值下降了11.2%,其中采矿业下降32.6%,电器等下降23.6%,制造业下降12.9%,建筑业下降16.8%;服务业的总附加值下降很少,仅为1.1%,其中最大的下降来自住宿和食品服务,为5.7%。但也有些行业依然繁荣,如艺术、娱乐与休闲业的总附加值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9.4%,健康和社会工作类上升了8.3%。
金融危机初期,英国政府开始采取干预措施,努力确保金融市场稳定。2008年10月8日,布朗政府宣布了一整套对金融系统的支持方案,包括四个方面:一、英格兰银行特别流动性扩展计划,创设1000亿英镑的财政部证券(treasury bills),用于执行该计划,到2009年1月30日共有1850亿英镑的财政部证券按该计划贷出,参与的银行和建筑协会共32家。二、信用担保计划,为银行和建筑协会的贷款提供不超过2500亿英镑的担保,目的是激活银行之间的同业借贷。三、政府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四、资本结构调整计划,为金融机构注入净资产。2009年1月19日,政府再次推出金融系统干预措施,共有三项:一、资产保护计划,允许银行对不确定价值资产予以保护;二、英格兰银行资产收购措施,利用英格兰银行的一个子公司收购公司资产和政府证券;三、为金融机构的资产支持证券提供担保。
2010年春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工党下野,此时危机尚未解除,前景仍不明朗,房产价值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回升,2010年第二季度最高曾达到16.9万英镑,这一迹象似乎给人一些鼓舞。但此后房产价值再度下滑,2010年第四季度为16.3万英镑;就业状况也持续不乐观,至2010年11月为止的3个月,失业率为7.9%,失业人数250万,比8月份的统计数字又升高0.2个百分点,同比上一年上升0.1个百分点。2010年结束时,英国离走出低谷还有多远,依然是不能确定的。
总结本篇内容可以看到,当刚迈入20世纪的门槛时,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当这个世纪快结束时,英国已沦为二流国家。从英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其中衰落速度最快的时期是二战以后的几十年。英国的衰落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构调整的失败是最主要原因:英国经济在失去原有优势的同时,未能建立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