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论将来(1 / 1)

三国之兴汉封神 吴僧 1864 字 2个月前

漳河畔与张宝这场大战可以说是平定冀州黄巾乃至平定河北黄巾的最后一战,不过黄巾真的被平定了吗?这个问题刘宠心里很清楚,只能说河北黄巾主力已被消灭。

大战过后,刘宠和皇甫嵩、曹操、刘备率领部众一起返回广宗,一面在广宗休整,一面等候朝廷旨意。

河北黄巾主力覆灭,皇甫嵩大军回广宗,派出信使传令冀州各路朝廷官军赶到广宗听候皇甫嵩的调遣。

这时候,刘宠也第一次见到了大魔头西凉董卓。不知道是说董卓魁梧雄壮还是胖,总之在刘宠看起来那就是一座小山。

刘宠见到董卓的时候,董卓明显很郁闷,能不郁闷吗,这次讨伐黄巾,眼看皇甫嵩、刘宠、曹操、刘备这些人都建了大功,而唯独他董卓连吃败仗,损兵折将.好在张宝从下曲阳突围之后,大军师李儒献策给董卓,可出兵剿灭一些小股黄巾积累战功,董卓也只能捡软柿子捏,采纳了李儒的建议,就近北上讨伐博陵的黄巾。

董卓北上又引出了一位汉末枭雄。

盘踞在博陵的黄巾是张牛角所部,董卓打张角、张宝不够看,可西凉兵对付张牛角这种乌合之众是绝对够的,张牛角被董卓的部下乱箭射死。不过张牛角的部众并没有散,而是推举褚燕为首领,褚燕便改名张燕,统领张牛角的部众往中山、常山、并州方向转移。

看样子是要往太行山去建立他的黑山军大业了。

当然,这些董卓并不知道,刘宠从暗卫的情报上也知之不详。只知道董卓有了这个小小的战功,心里才好过那么一点点,为此皇甫嵩也没有治董卓接连战败之罪,只是简单训斥了两句,然后就留在广宗一起等朝廷的旨意了。

这期间,刘宠又借征剿黄巾残余的名义去了趟代郡。

天下已乱,荀爽和魏攸是不是要继续留在代郡,刘宠打算当面找二人商量商量,刘宠现在人在冀州,离得也不算远。

当刘宠见到荀爽和魏攸,心里泛酸。魏攸鬓角添了几根白发,可见这些年治理代郡是何其劳心劳力,而荀爽虽然身上还有那份儒雅,不过显然显得干练了许多。

这些年鲜卑也偶有犯边,毕竟代郡与鲜卑比邻,好在代郡有刘宠当年留下的精锐兵马,又有魏攸在,还有荀爽这个深得人心的大儒,每逢鲜卑南下,代郡上下都全力防守,鲜卑在代郡从没讨到过好处。

明显鲜卑这些年也大不如前了,主要是因为檀石槐死了。

当年檀石槐被黄忠一箭射成重伤,虽然没当场要了檀石槐的老命,可毕竟年纪大了,而且草原缺医少药,没过两年也就死了。然后其子和连即位,也就是与万年公主和亲的那个和连,和连才干和能力都不如檀石槐,而且贪财好色,所以鲜卑在和连统治这几年形势完全没法和檀石槐时期比,草原上也渐渐被阴云笼罩。

当刘宠问荀爽和魏攸的去留,魏攸回答刘宠说愿意继续为刘宠镇守代郡,而荀爽则说没有朝廷旨意当然继续任他的代郡太守。其实二人言下之意都是愿意继续留在代郡,虽然荀爽当年不愿出仕,可眼看天下将乱,治理代郡也这么多年了,若在乱世中保代郡一方平安,这也算不违圣人的教诲。魏攸又何尝不是这么想呢,幽州毕竟是魏攸的桑梓之地,能守护好代郡百姓,魏攸也觉得够了。

刘宠本想将二人调走,毕竟黄巾之后天下是什么局势,刘宠心里再清楚不过了,幽州、冀州乃至河北即将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谁也不敢保证能在这乱世中活下去。不过刘宠在东莱、陈郡尚有自保之力,二人无论去东莱还是陈郡,想来都会比在代郡好,刘宠这时候不可能在代郡下太大的本钱,毕竟将来的河北都是袁绍的。

刘宠劝不住二人,也不可能在代郡滞留太久,只好率轻骑回冀州去了。

临别时,刘宠看着魏攸的样子,心中实在不忍,再三叮嘱魏攸和荀爽多征辟些人才协助治理代郡,可荀爽却豪气地说:“区区代郡,有老夫和魏攸足矣”,魏攸也是这个意思。

刘宠只好无奈地离开了,可刘宠还是很担心魏攸的身体,一看魏攸的样子就是操劳过度,只怕不能长久啊。

本来刘宠还想去看看公孙瓒,可算算路程太远了,只好返回广宗。

刘宠部在广宗的战后诸如迁黄巾俘虏和运送战利缴获到陈郡的诸般事宜,在荀彧、董昭、程昱、崔琰的打理下进行得很顺利,这些完全不用刘宠操心。

至于军事上与张宝最后那场大战陈郡兵马损失惨重,活着的也几乎是人人带伤,毕竟那战众寡悬殊太大,即便是胜了也是惨胜。好在战后刘宠令众将从黄巾俘虏中筛选精锐补充了人马,陈郡兵马这才恢复了稍许战力,不过战力明显大不如前了,毕竟大多数都是新兵,所以这期间留在广宗的将领都在可劲儿地操练兵马。

但无论如何操练,陈郡兵马的战力肯定不是短时间能恢复的。不过说到战力,这时候聚集在广宗的朝廷官军倒是董卓的手战力最强,毕竟董卓自讨伐黄巾以来除了战败还是战败,虽然是战败,不过好歹没有打过硬仗,所以实力还是保全得很完整,这也是皇甫嵩不敢治董卓之罪的诸多原因之一。

董卓毕竟是在西凉打过老仗的猛人,麾下兵马如今在广宗是实力强悍,一旦有个万一,不说皇甫嵩,就连刘宠也不敢保证是董卓的对手。董卓可不是单纯的莽夫,当初刘宠见到董卓身边那个蓄着八字胡的文士的时候,就知道那个文士很不简单,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个文士就是李儒,李儒是谁啊,那可是不下于贾诩的毒士,有李儒的辅助,和董卓这一文一武确实是不好对付的。

……

回到广宗没过多久,朝廷的旨意就下来了。

让刘宠感到意外的是,这次传旨的竟然不是宦官,而是袁绍。

自黄巾起,灵帝在洛阳八关布置重兵拱卫,同时也解除了党禁,袁绍便被屠夫大将军何进召入洛阳率兵镇守八关。

这次皇甫嵩和刘宠各部大捷,平定冀州黄巾的捷报送到洛阳之后,经过朝堂的一番争论,最后何进便派了袁绍来广宗传旨。

何进此举自有深意。

何进毕竟是南阳小门小户出身,上台之后就极力拉拢世家大族,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四世三公的袁氏,所以袁绍和袁术都成了何进的左右手。而何进派袁绍到广宗,未必没存了拉拢这些沙场大将的心思,毕竟何进这个大将军的分量只有他自己清楚。

广宗城内,众人摆了香案,袁绍宣读完旨意,灵帝在圣旨上对众人血战黄巾是好一番褒奖,不过众人也都拣重要的听。

朝廷的大致旨意是这样的:

皇甫嵩论功升左车骑将军,克日回洛阳接受封赏。

曹操升任济南相,也是克日赴任。

刘备任安熹县尉。

刘宠加封偏将军。

至于皇甫嵩和曹操的功劳和封赏基本上是名实相符的。皇甫嵩一跃成为车骑将军,曹操也主宰一个郡国了,要是好好干的话,说不定可以在济南积攒实力。

至于刘备和刘宠就名实不符了。刘备战功不小,却封了区区一个县尉,这主要还是因为刘备没有根基,没有后台,又不使人情,所以自然没人为刘备说话。当袁绍宣读完任命刘备的旨意,关羽和张飞脸都青了。

刘宠的问题就大了,朝堂当时就为刘宠的封赏争吵过。要论战功,刘宠的功劳绝对在皇甫嵩之上,毕竟张角三兄弟可以说都是死在刘宠的手上,不过坏在就坏在刘宠收了不少黄巾的俘虏。当时朝堂上就有大臣指责刘宠此举是招降纳叛、图谋不轨,可好歹刘宠也是汉室宗亲,所以争到最后朝堂的一致结论就是在军职上给刘宠升一级,封偏将军,也算是敲打敲打。

不过刘宠倒是不在意,偏将军嘛,好歹是正式的将军衔了,不再是杂号将军了。

朝廷考虑的也还算是周全,轻轻的封了刘宠,不过重重地封赏了刘宠的麾下大将。

黄忠封忠义将军,典韦封翼卫将军,程昱封建节将军。

别看都是杂号将军,黄忠和典韦可高兴了,黄忠、典韦的出身很低,能封将军,二人自是喜不自胜。不过程昱却很平淡,好像没把这个封赏放在心上。

……

袁绍宣读完旨意,也做了何进交代给他的事。

次日,广宗。

大军拔营的拔营,众人收拾行囊的收拾行囊,曹操、刘备、刘宠乃至袁绍也将奔向各自的新天地。

广宗城外,十里长亭。

亭中备了酒菜,正是为了饯别。

袁绍、曹操、刘宠分席而坐,把酒言欢。分别在即,当年洛阳的三个损友,无论如何都要话别一番。

过了十里长亭,袁绍将向西回洛阳,曹操则向东去济南赴任。

至于刘宠,朝廷还有将令。朱儁和孙坚在南阳久战不能平定黄巾,乃至南阳黄巾降而复叛,所以朝廷给刘宠的旨意除了封赏之外,还让刘宠克日领兵南下助朱儁平定南阳黄巾。虽然朝廷对刘宠刻意打压,但刘宠能打是事实,本来调皇甫嵩去南阳是很合适的,可这节骨眼儿上西凉乱了。

边章、韩遂联合先零羌和湟中的北宫伯玉趁着中原黄巾之乱举兵造反了,而且声势浩大官军不能抵挡,朝廷正好调派关西将门出身的皇甫嵩领兵讨伐,所以就把刘宠派去了南阳。

长亭内,几杯酒、一番畅谈之后。

袁绍问曹操:“黄巾之乱以致江山糜烂,若将来事有不辑,该当如何?”

曹操反问道:“本初兄意下如何?”

袁绍答道:“我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曹操说道:“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和曹操这番话,无疑都是大逆不道之言,可二人还说得振振有词,或许是二人酒醉了。

不过二人说完却看着身旁喝着酒的刘宠,曹操倒是来了兴致,问道:“老弟,你呢?”

刘宠好像也喝醉了,答道:“我恤百姓,得民心,则天下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