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难以下咽的米粥(1 / 1)

三位家主商量过后,再次说出了一个数字。

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官仓所缺少的粮食。

太子和杨安终于点头。

赵、李、王三个家主,随后被送了回去。

可是三家家主刚回到家中,在杨安的安排下,县衙便派人将粮食从他们的粮仓之中拉回了官仓。

清点数量后,再将这批粮食分发到灾民的手中。

而咸阳内各处灾民集中的地方,早已分别架起了大锅,就地熬粥,分发给灾民。

到咸阳后的第三日。

在杨安的建议下,太子亲自到施粥现场就地考察。

随后,太子、杨安以及赵七三人,来到了县衙附近的一处施粥点。

不想此处负责施粥的官吏,恰好在县衙里见过太子等人。

看到太子殿下亲临现场,慌忙就要下跪,却被杨安制止。

杨安告诉这名官吏,不必拘礼,他们只是随便看看。

随后,杨安让这名官吏找来一只干净的碗,盛了一碗粥亲自端给太子:

“请太子殿下也尝尝滋味如何?”杨安小声道。

太子打量着杨安端上来的这碗粥,虽然很稠,但是没有一点油星,更没有可下饭的菜肴,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如此仓促之间熬出来的米粥,仅仅是看相,跟他在东宫内所吃的山珍海味,便已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是看到杨安期待的目光,太子还是接过来尝了一口:

“除了有点咸,什么味道都没有,”太子摇头道:“实在是难以下咽。”

“太子殿下,您再看看他们?”杨安示意太子道。

太子顺着杨安的目光看过去:只见那些灾民们,吃上热乎乎的米粥之后,一脸满足的模样。

太子不由看得呆了。

半晌,太子才唏嘘道:

“本宫从未想过,一碗寡淡无味的米粥,在他们的嘴里,似乎是这世上最美味之物!”

“若非身临其境,又如何能体会民间疾苦?”

“恭喜太子殿下!”杨安脸上露出笑容,

“下官请求太子殿下,吃完这碗米粥,体会更加深刻!”

“少师,你……”太子一愣,没有料到杨安会有后招:“这就没有必要了吧?”

“下官只是请求,”杨安一脸郑重道:“是否要吃完这碗米粥,还请太子殿下您自己拿主意。”

“不过下官以为,有如此多百姓在一旁看着,太子殿下一定会吃完这碗粥的。”

“好你个杨安!”太子佯怒道,“本宫吃一碗,你得吃两碗!”

“太子殿下,这施粥可是有规定的,”杨安笑道,“灾民每人只得一碗,两碗就坏规矩了。”

“那就让赵七也领一碗,”太子也笑道,“把他那一碗也让给你吃。”

杨安无奈,只得让施粥的官吏盛了两碗粥,陪着太子在一边开始吃起来。

不过相对于太子来说,杨安并没有觉着难以下咽,吃完两碗的功夫,太子也恰好艰难地吃完。

“少师,本宫可是记住这顿难忘的米粥了。”

“下官希望,太子殿下记住的不仅仅是米粥,还有这些忍饥挨饿的百姓。”杨安适时补充。

“这样的米粥,应该让那个钱县令也来尝尝。”太子若有所思。

“这倒是个好主意。”杨安笑道,“不过他更适合吃牢饭。”

“说到这个钱寿安,他身后一定有更大的后台。”

“否则一个小小的县令,断然不敢如此胆大妄为。”

“少师,”太子看向杨安,“不若我们回县衙,审出他究竟是受何人指使?”

“下官以为,赈灾比审问钱寿安更重要。”杨安摇头道,

“施粥现场,太子殿下已经看过了,大可放心。”

“下一步,是要看开仓放粮进行得如何。”

“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去咸阳最偏僻的地方。”

“如果连偏僻地方的灾民,也能领到粮食,”

“便能说明,开仓放粮被真正执行到位。”

“太子殿下才能真正放心。”

“好!”太子赞成道:“便依少师所言。”

随后,杨安让赵七到县衙去牵了三匹马过来,一人一匹,骑着出了咸阳城。

此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咸阳城外,较大的村庄。

刚出城门不久,三人便就近下马,去附近的村庄考察一番。

杨安正好借此机会了解了一下大隋的农村制度。

此时的大隋,以五户为一保,设保长;

五保为一里,设里正,

四里为一党,设党长。

也就是说,一个党长,管理大约一百户人家。

因为他们在两日之前,便已命令开仓放粮。

所以等他们经过这些村庄的时候,官粮也已经运送到位。

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将粮食全部发放到位。

但是这是咸阳城附近的农村,并不能说明政策已全部执行到位。

离开这些村庄之后,在杨安的建议之下,太子一路没有停顿,策马扬鞭,一直走了一个多时辰。

直到日头快要偏西的时候,三人看到附近村庄有炊烟升起,这才打马进了村庄。

三人专门找了没有炊烟的一户人家,走进之后,发现里面只有一对年老的夫妇。

两人正对面而坐吃着什么。

“你们……你们是谁?”老妇人听到动静,回过头来。

“老人家,我们路过此地,想找口吃的。”杨安上前答道。

“现在干旱成这样,”老妇人摇头,“喝的都快没有了,哪里还有吃的。”

“吃饭不可以,”老丈抢过话头,“不过这草根也是能充饥的。”

“你们不嫌弃的话,草根倒是可以分给你们一些。”

听到老丈的话,三人这才发现,桌上的正是草根。

“难道你们没有领到朝廷发放的粮食吗?”太子奇怪道。

“没听说发放粮食,”老丈摇头,“不过村里来了几个人,不知从那搞来的粮食,说是可以便宜卖给我们。”

“卖给你们?”太子皱眉,“有多便宜?”

“跟没有大旱之前,差不多的价钱吧。”老丈回道。

“老丈,”杨安看着桌上的草根:“你们怎么不去买一点?”

“我们倒是想买,”老丈苦着个脸,“可是人家不卖给我们。”

“不卖给你们?为何?”

“还能为何?”老丈气愤道:

“这里的事情,都是党长说了算,”

“他说卖给谁,就卖给谁,”

“跟他关系好的,才能买到粮食。”

“关系不好的,得十倍价钱才能买得到。”

“岂有此理?!”杨安看向太子,

“公子爷,您说这事该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