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顾虑的另外一个方面,有可能是内忧外患。
所以杨安在奏章中同样针对这点,列明无需担忧的原因:
因为大隋现在国富民强,对内百姓拥护,对外则军事和外交上面都取得巨大成功,突厥对大隋俯首称臣,并连年进贡。
而针对最后一点,隋文帝要借关中大旱之机,改造义仓,杨安则在奏章中加以重点说明。
首先,赞美隋文帝心怀天下,肯定义仓只有改革才能在凶年发挥更大的作用;
接着,分析现在还不是改革义仓的最佳时机,因为关中大旱是大隋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此时再不开仓放粮,只会让百姓雪上加霜。
最后,歌颂隋文帝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治理国家一向以民为本,此时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一件莫大的功德。
帮着太子写好奏章之后,杨安才赶回少师府。
第二日早朝,等杨安和太子一起赶到皇宫正殿含元殿时,早已有一众大臣等在门外。
如同杨安跟太子分析过的一样,朝廷中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以宰相高颖为代表。
另一种是以宰相杨素为代表,反对开仓放粮,认为天象异常,存在无法预料的危险。
最大的可能,突厥随时会翻脸攻打隋朝,粮食应优先保证士兵的供应。
借着关中大旱之机,将义仓收归国有,由自愿的原则改为强制,也正是杨素提出来的主意。
而且这个主意,似乎让隋文帝十分心动。
这也正是隋文帝没能像往年灾年一样,立即开仓放粮的原因之一。
此前连续几天,太子和杨安都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直都是在旁听,吸取诸位大臣提出的建议。
早朝开始之后,朝中大臣依次进入,站在殿中等候皇上问政。
隋文帝手握毛笔,一边浏览着呈上来的奏章,一边随手批示,偶尔会说上几句话。
连续批示了好几本奏折之后,隋文帝忽然在一本奏折上停了下来,并且念出了声:
“开仓放粮,则灾民有救,父皇大德,朝政开明。”
“太子,这就是你的建议?”隋文帝忽然停下来,看向太子杨勇,
“回父皇,”杨勇上前一步回道,“这正是儿臣的本意。”
“你的意思,”隋文帝却脸上变色,“眹若不开仓放粮,便是君主失德,朝政不明?”
“儿臣不敢,”太子跪下道:“父皇在儿臣的心中,一直是英明神武,德高厚重。”
“大隋一直以来朝政清明,父皇也深受百姓的爱戴。”
“儿臣因担心若父皇形象受损,所以才请求父皇开仓放粮。”
“嗯,”隋文帝听太子一番赞美之词后,微微点头,“原来太子不仅为百姓着想,也是为眹着想。”
“儿臣理当如此,向父皇学习,以百姓为重。”太子谦虚道。
“好,好,”隋文帝一直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如此说来,眹当以黎民百姓为重,开仓放粮。”
隋文帝当即宣布,开仓放粮,赈灾救民。
但开仓放粮并不是口头上一句话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资。
随后,隋文帝命太子主持赈灾工作。
命杨安和高颖,协助太子赈灾,负起开放粮仓的调度、监督之责。
同时,隋文帝指名若干名官员供太子指挥调度。
为了做好赈灾工作,杨安和太子先期赶到重灾区,察看灾情。
高颖则带着其他官员筹备赈灾物资。
这是杨安和太子,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如此大的天灾。
关中重点灾区,因为大旱的缘故,赤地千里,遍野苍凉,不忍目睹。
地主豪门趁机抬高粮价,粮食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大旱之前的四五十倍。
而受灾的老百姓,不得不卖房卖地,甚至卖老婆卖女儿,以换来能够勉强糊口的粮食。
而银子花光的百姓,不得不挖草根树皮充饥,有的地方,草根树皮被挖得干干净净。
因为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有百姓便饿死在路边。
杨安和太子经过的灾区,经常能看到灾民们拖儿带女,白天在街上乞讨,晚上就随便露宿在别人的屋檐之下,或者破庙之中。
杨安和太子甚至亲眼看到,灾民口吐黄水,转眼之间生命流逝,成为一具尸体。
看到种种悲惨景象,杨安和太子都感到十分痛心,恨不得马上将粮食发到灾民的手中。
可是粮食运送过来,仍然得需要时间,要经过层层管理分发。
太子也是第一次亲临灾区现场,亲身体会到百姓的疾苦。
深受触动的太子,为之前的奢侈享受而痛悔,惭愧不已。
如果说,此前太子东宫做出来的节约朴素,是表面工作,是为了给隋文帝看的,
那么经历过这次的体验之后,杨安相信,太子会从内心真正根除奢侈之风。
在重灾区和太子走过一遍之后,杨安和太子回到京城,再次向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
仍然以太子的名义,呈上赈灾工作中会遇到的难题以及处理方案,主要有三点:
一,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先救济重灾区;
二,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一旦发现哄抬物价者,没收其全部财产,用作救灾物资;
三,严厉打击赈灾过程中的贪污腐败,对于此类朝廷官员,同样没收全部财产,用作救灾物资。
后面两条处罚措施,是受到隋文帝对举报盗贼者有奖的启发。
但与隋文帝赏赐举报者盗贼全部家产又有所不同。
没收的全部财产,全部用作救灾物资,并非由举报人直接得利。
所以可以避免为了不当得利而诬告别人。
隋文帝看到这样的奏章,虽然心情仍然沉重,但对提出的处置措施很是满意。
尤其是后面的两条处罚措施,让隋文帝不住点头,当即在奏章上批示:
赈灾中,若有哄抬物价,贪污腐败者,可不经奏告,就地处理,该杀杀!
由此可见,隋文帝对乘着灾害之机,大发国难财的现象,深恶痛绝。
隋文帝批示最后三个字的意思就是:
对这一类人,处以没收家产还是轻的。
必要的话,可以就地给杀了,而且不必上奏请示!
有了隋文帝这样的批示,杨安和太子,以及高颖,就等于是拿到了尚方宝剑。
对于赈灾不力的官员,他们无需请示,可以不经皇上批示,就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