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未来游乐园空间站(1 / 1)

如果是观众们只是看了渲染图,觉得新空间站巨大无比而惊讶的话,那么等杨总师介绍完毕,他们就惊的说不出话了。

如果说增加停泊模块还算正常,那么后边的两个“大轮子”就开始在一条岔路口上狂奔了。

有的观众猜出了“大轮子”的用途,但经过杨总师的亲自证实,那又是另外一件事。

模拟重力啊,这就真是科幻领域的东西了。

不管是“远未来”的反重力模拟重力还是“近未来”的旋转模拟重力,都是在科幻作品里才能看到的东西。

虽然航天历史上有类似的研究计划,但因为从来没有实施过,又被科幻作品搬运了过去当素材设定,那它就是科幻!

而今天,科幻就要成真了!

哪怕不是100%的地球重力,只有差不多火星重力的程度,但也差不多了。

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不是吗?

而后边的“工业区”,那给观众们的惊喜就更大了。

人类的制造业发展很快,但因为地球的天然物理环境,很多材料和制造方法都遇到了瓶颈。

但是太空环境,有很多材料的制取和制造方法带了新突破。

人类利用零重力、高真空的空间环境,生产地球上急需的优质大型单晶体、火箭和航天用器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光学仪器用高级玻璃、原子反应堆用的耐高温金属材料及高纯度药品等。

如干扰素。

二十多年前自由联邦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由生物细胞制取,纯度很低,因为要把它从100多种其他生物细胞产生物的混合体中分离出来,操作要非常小心,速度很慢。

否则溶液中的混合物容易上升或下沉。

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科学家相信,在太空中制造的干扰素纯度是地球上制造的100~400倍。

还用空间实验表明,在轨道上生产的单晶体可比地面上的大10倍!

在零重力条件下,晶体的晶格排列整齐,晶体生长均匀,大大提高晶体的完善性,采用无容器的悬浮生长还能避免容器污染,可获得高纯度晶体。

用这种大型、高质量的单晶体,可在单片晶体上实现一个子系统,比如存储系统。

或者制作成单片晶体的计算机,有利于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

而且大型高质量单晶体用于固体激光器中,还能大大提高功率。

另外还有一种名为“超纯氟化物”的特殊光纤,这种材料具有比硅更高的红外透射性,主要用于高端激光器、光纤电缆、医疗产品等领域。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生产这种材料的传统方法通过高温融化后,让其从高处滴落过程中拉伸成型。

但问题在于这种材料中包含的不同成分密度是不同的,因此材料在冷却过程中会形成微晶体,这会影响材料在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

而且材质较“脆弱”,效果还不尽人意,价格还非常昂贵,目前还未能被投入商业市场。

但在太空中制造就不一样了,在太空广袤的空间里,可以使用更大的玻璃块,轻易就能拉扯出几千米长的光纤。

另一方面,没有了重力的影响,光纤中就不再轻易出现沉淀或结晶。

从成品上看,太空制造的光纤更长,内部也更清澈,通讯质量以及效果会大幅度提升。

这还仅仅是材料方面的优势,等把各种材料制造优势结合一下,人类就可以直接在太空里生产航天器了。

就拿卫星来说吧。

目前所有的航天器都是在地球上完成制造,然后安装在火箭头部的整流罩内,最终发射进入太空轨道。

这样从制造到发射流程,使得卫星的体积和结构极大地受限于火箭头部这个狭小的空间。

为了把卫星塞进火箭头部直径大概2~5米的圆柱体空间内,大部分现存的卫星都被做成了“胖盒子+折叠翅膀”的结构设计。

但这种“胖盒子+折叠翅膀”的单一结构,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卫星执行任务的最佳几何结构。

比如,一些遥感、通信卫星所用到的天线往往需要巨大的空间延展范围。

而这种巨大的机械结构一定要折叠在狭小的火箭头部,技术上会带来极大不便。

其实,太空工程师曾经设计出很多富有想象力、功能更强大的几何结构的卫星,都因为无法被折叠到火箭里而“胎死腹中”。

在“太空工厂”生产卫星,便可以把卫星的几何结构从发射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由于太空轨道空旷的微重力环境,卫星的结构在理论上可以是任意的。

甚至“太空工厂”可以像蚂蚁筑巢一样,慢慢在太空中建筑出一个比自身大得多、复杂得多的航天器,这将极大地解放太空工程师的设计想象力。

然后就是让更低的卫星结构可靠性要求成为可能。

卫星在太空中的工作环境是真空+微重力,意味着不同零件之间并不会因为重力造成相互挤压。

仅在这个意义上,卫星的力学结构不用再造得多么“结实”。

由于卫星在火箭发射过程中要承受10~20倍的重力加速度冲击,为了扛住这种强力冲击,卫星从整体到零件都必须特别“结实”。

因此直到今天,不管是卫星的整体结构还是上面的零部件,发射升空前都必须要经过最苛刻的力学冲击和振动测试,以确保整体结构能够在“车祸”一样严酷的冲击+振动环境中完好无损。

这种对可靠性的超高要求,使得卫星所使用的零部件往往要经过千挑万选,非常昂贵,提高了整体造价。

同时,很多性能优势明显却唯独不太结实的结构方案,无法被最终采用。

而在太空中直接制造卫星,则可以避免这些麻烦。

比如,可以把聚合物粉末打包发射到太空,再用太空中的3d打印设备打印出卫星的机械结构框架。

还可以模块化卫星设计,提供敏捷的卫星修复能力。

所谓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就是把卫星拆分成几个标准化的功能模块,就如同手机中的摄像模块、电池模块、天线模块等等。

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独立生产,并且可以随时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成完整的卫星。

这样做的一个非常巨大的好处,是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对太空中的卫星进行维修。

现如今的很多卫星,经常由于动力模块耗损或者天线损坏等局部小毛病导致整体报废。

如果在太空中能够快速独立生产出替换的功能模块,再由太空维修机器人将全新的模块进行更换,就可以大大提高卫星在太空中的使用寿命,提高维修速度,并且降低整个卫星系统的维护成本。

而且连制造资源都不用担心,不说那些已经报废的太空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太空本身蕴藏的资源的就极其丰富。

根据目前科国际科学团发现情况来看,经过地球周边的就有几颗很有价值的小行星,堪称“飞行的财宝箱”。

有一颗被称为m型小行星,这个星体的大部分组成物质都是金属,其主要成分是铁和镍等,这都是地球上用途广泛的金属。

然后是一颗名为uw-158的小行星,它的基本组成物质是黄金,价值数万亿联邦币。

还有一颗名为BPM-37093的巨大宇宙钻石,这是一颗白矮星的结晶,它基本上就是一颗四千米长的钻石。

最牛批的是一颗被科学家称之为16-Psyche的行星,含有大量的黄金和铂金,现在的市面价值为10万万亿联邦币。

当然,这些东西都太大了,还不是二期空间站能啃的动的,但至少二期空间站让不少人都看到了未来。

“好家伙,这空间站也太牛批了!”

“这空间站也太大了吧,一期的单独舱室都比国际空间站的单独舱室要大,现在更是有了直径18米的单独舱室,这也太猛了!”

“旋转模拟重力舱才厉害,人类终于发展出模拟重力的科技了。”

“惊了,原来空间站能干这么多事!”

“那这还是空间站吗,感觉都像是太空城市了?”

“说太空城市还早了点,哪有300米规模的太空城市?”

“但是从配置上来说,跟之前的空间站差距太大了。”

“其实也差不多,二期空间站还是以科研实验为主,哪怕‘工业区’也不是放开了干的,大多还是测试性质。”

“城市不城市的先不说,你就说长度300米,太阳能板‘翼展’400米,加上粗壮的舱室,质量超过了1500吨,内部加压空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万立方米的二期工程大不大吧?”

“大!太大了!”

“国际空间站的加压空间还不到1千立方米,你告诉我这个5万立方米?”

“是啊,别看它才300米,但架不住国际空间站的110米水分太大了,其实把太阳能阵列和大桁架去了,国际空间站的加压舱主体也不算太大。”

“嗯,繁星空间站二期就不一样了,人家有那么多十几米直径的巨大舱室,还有旋转舱室,空间大是应该的。”

“如果它建成了,它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站!”

“这哪是空间站啊,这就是太空奇观!”

“人类果然喜欢建奇观!”

人们震惊的讨论着这些东西,然后就看到杨总师下台换了李未来上来。

一老一少的转换,连带着网友们被震惊傻了的脑子也转了一下。

前边杨总师已经说了,繁星空间站二期工程是航天局和实用科技集团合作的,空间站倒是做过“太空制造”的前期实验,比如3D打印之类的,太空维修和组装更是经常让航天员干,现在的“工业区”只是扩大化了,里边估计有不少航天局的技术和经验。

但是旋转模拟舱什么的,还真没听说航天局有研究,看来全部是实用科技的技术。

还有超级火箭,也是实用科技的。

不过前边杨总师已经讲了,李未来不会上来讲这些吧?

应该不会。

因为按照李未来以前开过的那些发布会来判断,他都是长话短说,且不会讲什么重复内容,这次……应该也不会。

果然,李未来上来啥也没说,甚至都没走到展台中央,而是站在大屏幕旁边先来了一段CG视频。

视频中,巨大的超级火箭从垂直组装大楼里推了出来。

那种特殊的“短胖”造型,众人一看就是实用科技正在研发的超级火箭,因为它还没有正式的名称,所以有爱好者给它取名叫“大胖”。

等它被推到发射平台上,伴随着倒计时的声音和导流槽里冲起的巨大蒸汽云被送上天空。

飞到某个高度时候,助推器跟超级飞船分离。

“大胖”的助推器能降落复用,它也不降落在海上的回收船里,而是原路返回。

别说什么浪费燃料,因为液态金属氢的能力太强了,无所畏惧。

超级飞船轻松进入轨道,然后先打开了长达20米的巨大货舱门,再打开顶端的三角门,释放了长达25米的巨大空间站舱室。

这是视频里标注的数据。

这个舱室看起来像是放大的天河核心舱,分为大柱段和小柱段,直径最宽处仅仅比直径20米的飞船缩小了一圈,所以人们想起来杨总师说了好几次的“经典18米”。

果然,数据很快就标上了,就是它。

舱室的太阳翼跟天和核心舱一样装在小柱段两边,展开之后翼展能达到70米。

而这一个舱室的加压空间就超过4000立方米,是国际空间站加压空间的四倍,可谓是“一舱成站”!

这下人们知道了,这就是实用科技航天公司设计的商业空间站。

画面转到空间站内部。

作为商业空间站,它内部没有科研型空间站的各种科研设备和杂乱电线,充分利用了实用科技的无线传输技术,不仅让星空客栈里的空间显得很宽敞,还很有档次。

它中间是走廊,两边是客房。

说是走廊,其实位于中心部位的“大操场”,太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来一场太空排球。

客房里有代表游客的模型,能让观众们清晰的对比出客房的大小。

相对于常规空间站里的睡袋和“睡舱”,这里的标准客房层高都有米,面积差不多6平米,还有单独的卫生间、衣柜、网络电视和舷窗等。

豪华客房更大,不会小于10平米。

除了私人的客房,里边还有公共区域,包括健身游戏房、餐厅和拥有巨大观景舷窗的观景室等等。

最后镜头从舱室里出来,越拉越远,定格在了空间站与地球的合影上。

空间站的名字从地球后边转过来,就是——未来游乐园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