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按照六十四卦的次序编排的,从乾卦开始,到未济卦结束。书末附有《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几种总的说明文字。每个卦都有符号表示,是用阳爻“ ”、阴爻做基础来配合的。配合的方法,第一步是三爻相重而成,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第二步再将这八卦,每两卦相重而成?乾)、讼)等六十四卦。每卦有一个总的说明,叫“卦辞”,每爻各有一个说明,叫“爻辞”。此外,每卦还附有《彖(ㄊㄨㄢ【tuàn】)辞》和《象辞》两种文字,乾坤两卦还附了一种,叫《文言》。卦辞、爻辞是“经”的部分,其余文字连书末的在内,都属于“传”(“传”的本义是比经短一点的书本,但通行意义是对于经义有所发挥的补充文字,所谓圣经贤传,各有专名——这是今文派经学家的主张)。《易传》七种,《彖》《象》《系》各分上下篇,与《说卦》《序卦》《杂卦》《文言》合称“十翼”。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其他还有种种的说法,也不知究竟是哪些人作的。
《易经》包含哲学的道理,简单地说,即从前人们所谓易有“简易”“变易”及“不易”的三个意义。因为认定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个规律,不外始、中、终三相之转移,所以能以简驭繁,这就是“简易”。《易经》认为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化流转中,如它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又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而各种不同的卦,不同的爻,又都是表示各种吉凶消长的复杂情状的,这就是“变易”。但另一方面,它认为变化只是在一个不变的范围里面之循环往复,如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不曾发现进化的观念,这就是“不易”。
《易经》的文字和思想都相当地结构完整,郭沫若最近怀疑它不是周初的作品而是战国时候的。是否如此,还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