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贼”的内心独白(1 / 1)

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损兵折将超过十万人。更要命的是,他在朝廷中的威信降到最低点。孙权与刘备开始展开政治攻势,骂曹操是国贼,是企图篡位夺权的乱臣贼子。在此之前,孔融就曾想过尊皇室而抑曹操,但被曹操杀了,还被株连全家。曹操大开杀戒的原因,乃是相信袁氏集团覆灭后,自己统一中国指日可待。不料马失前蹄,他在最风光之时,从云端重重跌了下来。

什么汉家天子,天下人都知道,汉献帝不过就是一尊泥菩萨。曹操的野心,路人皆知,只是不敢说罢了。现在孙权、刘备拿“乱臣贼子”攻击曹操,其威力堪比十万大军,曹操的处境非常被动。但是阿瞒毕竟是阿瞒,不可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他得奋起反击。

武器,不一定非得是刀枪剑戟,也可以是笔。

曹操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被称为《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写给天下人看的。你们说我坏话,说我是国贼,我要为自己辩解。我们来看看曹操是如何自我辩解的,为便于阅读,大意略述于下:

起初,我被举为孝廉时,就自认为不是隐居深山的名士,怕被别人当作是凡夫俗子,想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以博取名誉,故而当任济南相时,革除弊害,清扫污秽,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正因为如此,遭到许多豪强的怨恨,我担心祸及家人,便称病返回故里。当时我还年轻,就在谯县以东五十里处修筑精舍,打算夏秋读书,冬春射猎,本想待上二十年,等天下政治清明了,再出来做官。然而我未能如愿。

后来我被朝廷征为典军校尉,便改了想法,想为国家讨伐贼寇,建立功勋,希望死的时候,墓碑上能写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几个字,这就是我的理想。董卓之变后,我便兴义兵讨伐,后来我成了兖州刺史,破降黄巾军三十余万人,又讨伐袁术,令他穷途末路而死。紧接着,我又摧破袁绍,杀了他两个儿子,继而击破刘表,天下这才大体平定了。

身为帝国宰相,我已是位极人臣,这已远远超过我当年的理想。假若没有我,不知有几个人会称帝,几个人会称王。或许有人看到我势力强盛,又不信天命,便妄自猜测,说我有篡权的野心。每念及此,我总是耿耿于怀,故而对各位说的这些话,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不过,若要我因此便放弃兵权,把部众交给有关部门,回到封国武平,那却是万万不可。为什么呢?因为我担心一旦没了兵权,就会被人所害。我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为国家考虑,因为我若失败,国家必定岌岌可危。所以我不能为了博得好名声而让自己陷于灾祸之中。

我的封邑有四县,食户三万,我哪来的德行,能拥有这么多呢?天下尚不平静,我不可让位;至于封邑,我可以退还。现在我归还阳夏、柘、苦三座县城共计二万食户,只留下武平县的一万食户。这样做,大概可以减少对我的诽谤,减轻对我的责骂吧。

这篇内心独白写得十分有趣。

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曹操的压力是何等巨大,以致他要把众人的指责,拿到台面上来说。所有的指责都归结到一点:你曹操想篡位。倘若曹操已经扫灭群雄,成为一个独裁者了,他完全可以像对付孔融那样对付任何一个胆敢挑战其权威的人。可惜的是,他还不是真正的独裁者,还有孙权、刘备这些人在。曹操若大开杀戒,只会驱使士人逃到孙权、刘备那儿,那么他就是自找死路了。

曹操的自我辩解,就是要洗脱篡位夺权的嫌疑。

我们要注意,曹操的自辩方式不是摆事实讲道理,不是你攻击我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他的反击不是温柔妥协的,而是充满霸气的。

首先,他吹嘘自己的功绩,破黄巾、伐董卓、讨袁术、败袁绍、征刘表,并自吹“遂平天下”。他的这个“天下”,成色不足,把荆州、东吴、川蜀、岭南等地都给遗漏了。但是没关系,曹操无非是要得出一个结论:你们说我要篡位,错了,我是那些想篡位夺权的野心家的克星。不是我曹操在,天下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了,我是国家的柱石。

其次,既然说自己不迷恋权力,那么为什么不功成身退、交出兵权呢?曹操说,我不交,是因为交了不但身家性命难保,还会危及国家社稷。这里曹操说了大实话,中国古代的政治文章总写得冠冕堂皇,就是不肯说实话。曹操不怕,俺就是这样,换作你们,你们会交出权力吗?这就叫将心比心——我就算不是善茬儿,你们也未必是好鸟,谁比谁伪善呢?这就是他的真性情,不粉饰,有啥说啥。

当然,他还是做了些让步,退了自己的部分封邑。毕竟不做出点样子,显不出诚意。

这篇自白书是古代文学的精品之作,足见曹操过人的文采,特别是字里行间那虎虎之气,不是一般文人能写得出来的。至于文章有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我看并没有。请注意看,曹操一方面辩解自己并无篡位野心,另一方面,整篇文章一个字都没提到皇帝,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语气霸道,唯我独尊,明眼人一看就知,他已是“太上皇”了,还篡什么权?

帝国不知皇帝矣,只知丞相。

丞相距离皇帝,也就只差那么一点点。

阻力来自外部,中原已肃清,但西方与南方的军阀尚未消灭。孙权与刘备联手,曹操尚没有力量征服,他把目光对准了实力平平的张鲁。

张鲁这个人大有来头。

据说他是汉初名臣张良的后代,祖父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张陵。张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以“张天师”之名闻名天下。张陵在川蜀鹄鸣山学习道术,据说他写了一本《老子想尔注》,收受门徒时,门徒要敬献五斗米,故而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非天文学家张衡)成为第二代天师,后来张鲁继承其业,成为第三代天师。

张鲁不仅是个宗教领袖,也是重要的军阀头目。在刘焉主政益州时,张鲁受其重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后来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一起发兵夺取汉中。张鲁颇有野心,袭杀张脩,夺其部众,盘踞汉中,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由于张鲁不愿归顺,刘璋大开杀戒,把张鲁娘家亲戚都杀掉了。

与中国各地其他政权不同,张鲁建立的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不置长吏,各部首领都是宗教大头目,称为“治头大祭酒”。初学者叫“鬼卒”,而信教已久者则称为“祭酒”。这种特殊的政权模式,在中国独树一帜。

张鲁是个独立的军阀,与其他军阀往来不多,势力相对也较弱,自然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

曹操把征服张鲁的任务交给司隶校尉钟繇,同时派征西护军夏侯渊率部从河东出发,与钟繇会师。在曹操看来,征服张鲁,北可威慑关中的韩遂、马超,南可进窥巴蜀。不过他的部下高柔可不这样认为,高柔进谏道:“大军西征,韩遂、马超等人定会怀疑我们别有用心,认为我们表面上征讨张鲁,实则要夺取关中,到时必会叛乱。我认为不如先取关中,只要关中平定,一纸文书下达,张鲁就会乖乖投降了。”

这话要是出自郭嘉之口,曹操怕是会听的,但高柔说话分量毕竟太轻,曹操不当一回事。

然而,高柔所料不差。

得悉曹军欲征汉中,关中诸将大骇,韩遂、马超立即与各地诸帅碰头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曹操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攻张鲁只是他的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夺取关中。

这里我们有必要说说关中的一些情形。

韩遂与马腾是西北的老牌军阀,原先地盘是在凉州。在经历了董卓迁都,吕布刺董,李傕、郭汜把权及至献帝东迁后,原先董卓旧部的那些巨头们都死得差不多了,韩遂与马腾便成为关中势力最强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韩遂、马腾等人迫于压力,被迫遣子入质,屈服于朝廷,但他们仍是强大的地方势力。

韩遂与马腾这两大巨头原本关系不错,后来因种种原因失和,反目成仇,韩遂甚至杀掉马腾的妻子,以致两人兵戎相见。在曹操遭遇河东之变时,马腾派儿子马超出兵相助,大破袁氏集团将领郭援,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之后朝廷拜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为了进一步控制关中诸将,曹操征马腾入朝为官,马腾虽一度犹豫,但迫于压力,只得前往曹操所在的邺城,其部属交由儿子马超统领。

这一次,曹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明明是想出兵汉中,怎奈关中群雄并不买账。马超与韩遂,以及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余位将帅,举旗叛变,纠集了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开赴潼关,阻止曹军西进。

曹操勃然大怒。这一事件足见朝廷对关中已失去控制力,若不迅速镇压,必定夜长梦多。他马上派安西将军曹仁赶往前线,节制诸将,遏制关中联军,并下令只守不攻,等待援军到来。曹操安排好后方各项事宜后,便亲率大军,浩浩****杀奔前线。

到了前线,曹仁报告说,关中叛军十余支军队都抵达潼关,这仗不好打啊。曹操听完后却面露喜色,大家十分不解,忙问他为何反倒高兴了。曹操说:“关中土地辽阔,若敌人各自分兵把守要塞,想一一剿灭他们,非得用一两年的时间不可。现在他们都凑到一块了,虽然人多势众,却谁也不服谁,群龙无首,正好可以一举歼灭,这比逐一击破要容易得多,我怎么能不高兴呢?”

又有人说:“关西兵卒习惯使用长矛,倘若我们不派出精锐前锋部队,恐怕打不赢。”

曹操笑道:“战场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中,而不是在敌人手中。虽然敌贼惯用长矛,但我会让他们的长矛没有用武之地。请诸君在一旁观战吧。”

由于长期与游牧部落作战,关西骑兵所用的矛比一般的矛要长,这样骑在马背上拼杀时,长矛的冲刺威力会非常惊人。曹操居然夸下海口,说要让身经百战的关西骑兵无法发挥长矛的威力,在座的将领无不面面相觑,将信将疑。

关中之战,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八月打响。

曹操率主力部队进抵潼关,与马超等人对峙。

潼关位于险要之地,渭水在此与黄河合流。当时关中联军主力集结于渭水,渭水北岸几乎成了真空地带,而要进入渭北,只能从河东郡西渡黄河。有人便提议,应大举渡过黄河,直插敌守卫薄弱之处。曹操没有这样做,他把主力悉数开赴潼关,摆开硬碰硬的架势。这种战法,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军事原则难道不应该是避实击虚吗?

避实击虚是对的,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战场的形势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曹操解释道:“若我军大举由河东郡向黄河西岸移动,势必引起敌人的警觉,到时他们定然会沿着黄河布防,想渡过黄河就难了。”

曹操的谋略,当真是神鬼莫测,他于潼关外集结重兵,关中联军自然放松了对黄河沿线的守备。这时曹操暗中派徐晃、朱灵率步骑兵四千人沿黄河北上,在蒲阪渡口渡过黄河。当然,关中联军在这里守备虽弱,并也不是毫无戒备。徐晃渡河后,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被敌人发现了。关中将领梁兴连夜率五千人攻击徐晃,徐晃奋起反击。这一战非常关键,倘若徐晃战败,曹操的计划就泡汤了。所幸徐晃大发神威,大破梁兴,关中军狼狈而逃。徐晃在黄河西岸修营筑垒,确保了黄河渡口的安全。

蒲阪渡口已控制在曹军手中,曹操大喜,遂令大军从潼关北撤军,先北渡黄河,再沿河北上。曹军前锋渡过黄河后,马超已发现曹操的动静,急点步骑兵一万,发动进攻。曹操不愧久经沙场,临危而不乱,他让众将士抢渡黄河,自己则与虎贲之士一百余人留在南岸断后。这种沉勇与镇定,着实非常人所能及。

当时马超的部队节节逼近,箭矢如雨。曹操气定神闲地坐在胡**,岿然不动,箭矢纷纷落在他周围。统帅的这种表现无疑给全军上下一种极大的鼓舞,人家帝国丞相都不慌乱,我等小兵乱什么呢?整个撤退井然有序。

作为卫队司令的许褚却不免着急,担心乱箭不长眼,射中曹操,便扶着他上船。曹操刚上船,一支箭就射中了船上的一名船工,船工应声而倒,死了。许褚一手操起一副马鞍,遮在曹操跟前,挡住飞来的箭,另一只手撑住竹竿,把船向江心摇去。

曹操还留了一手棋。眼看敌军快接近河岸,校尉丁斐依计把大量的牛马放了出去,这些牛马没命地向前冲。马超手下那些士兵虽然骁勇,却都有点贪财,很多人不去追曹操了,而是四散抢夺牛马。在马超部队陷于混乱之时,曹操的船已渐行渐远,最后一批士兵也摆渡过河。

当时已渡过河的曹军将领见对岸一片混乱,非常担心曹操的安全,个个神色慌张。直到看到曹操安全渡河后,大家才转悲为喜,有些人不禁涕泪直流。曹操呢?他只是大笑道:“今天差点被几个小贼困住。”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曹操不但全无惧色,还对适才的种种危险轻描淡写,其内心之强大,实属罕见。

渡过黄河后,曹军沿黄河北上,一直到了蒲阪渡口。蒲阪渡口已被先锋徐晃、朱灵牢牢控制在手里,故而数万大军再次渡河,进入关中联军防备空虚的渭北地区。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倘若他一开始便摆开进攻渭北的架势,马超等人一定会严加防备。他故意以重兵佯攻潼关,吸引敌人主力,再迅速撤离潼关,北上渡河,实现了进军渭北的计划。

曹操的中原兵团在陆战上几乎无敌于天下,除了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之外,还在于其军事工程技术十分厉害。渡过黄河后,曹操并没有急着推进,而是沿着黄河向南修筑了一条甬道。甬道就是两边有墙或屏障的驰道,类似现代封闭式的高速公路,因为道路两侧是封闭的,马车可在驰道上飞奔,不必担心撞上什么东西。同时,道路两侧修筑的墙体也可以保障军队的安全。

此时,马超已经发现曹军并没有滚回家去,而是绕行到了渭河北岸区域。那么曹操下一步的意图是什么呢?马超派斥候前往侦察。曹操心思缜密,岂会轻易暴露企图呢?他派出几支神出鬼没的部队作为疑兵。马超得到的情报,一会儿说曹军在这里,一会儿说曹军在那里,搞得他莫辨真假,判断不准曹操的出击方向。

在战略方向上,关中集团诸帅是有分歧的。马超力主渡渭水,他说:“我们应当在渭水北岸与曹操对峙,这样不用二十天的时间,曹操定然粮食匮乏,到时必将退兵。”

韩遂却不同意,因为渭水南岸有潼关,而北岸没有大的城堡可守,他反驳道:“尽管让曹军渡河,把他们困在河中,岂不快哉!”

在韩遂看来,南岸有渭水作为防线,曹操若渡河前来,正好可半渡而击之,毫不吃亏。其他将帅都不肯过河,马超自然毫无办法。后来曹操听到了马超的计谋后,心有余悸地说:“马儿不死,我死无葬身之地。”

关中联军待在潼关,以静制动。

兵者,诡道也。曹操显然对《孙子兵法》有深刻的理解。他一面设疑兵迷惑对手,一面暗遣一支工兵由黄河南下,到了黄河与渭水交汇处,逆流入渭水,连夜搭起一座浮桥。曹操率大军在黑夜的掩护下,迅速通过浮桥,在渭水南岸安营扎寨。

这一军事行动大大出乎韩遂等人的意料。韩遂本想在曹操渡河时,半渡而击,把曹军打回去。岂料曹操根本不是用渡船,而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搭起一座浮桥。

潼关本是易守难攻的要塞,古诗有云:“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若是从正面突破,可谓难上加难。曹操却巧施一系列战术欺骗手段,迂回作战,避开敌人防守最强且最有地利的正面防线,突进到敌人的软肋之处,堪称精彩绝伦。

曹操兵行诡道,马超闻讯大骇,率关中联军前往挑战。曹操紧闭营门,只守不攻,防备严密,无懈可击。马超等人见潼关天险已失,无心恋战,诸将纷纷提出割地求和的主张。

要不要接受割地求和呢?

曹操并不想与关中联军谈和,十大军阀齐聚潼关,正好可以将他们一举击破,倘若同意割地求和,固然可以捞到实利,却会错失平定关中的良机。这时,谋士贾诩却说:“我们可以假装答应他们的请和。”

贾诩以智谋见长,曹操对他的话很重视,便问道:“那么下一步怎么做?”

贾诩言简意赅地答道:“离间。”

曹操会意,掀须一笑。

关中将帅,以韩遂、马超二人势力最强,要离间关中将帅,首先必须离间韩遂与马超的关系。曹操假意要与关中联军谈判,韩遂作为谈判代表,带着一支军队抵达曹营外。曹操也率一队人马出营,他骑一匹马,策马向前,韩遂见状也驱马前行,两人在两军中央谈判。

说是谈判,曹操却闭口不谈军事,只是东拉西扯。原来他与韩遂有些交情,那是数十年前的事了,当时凉州尚未叛乱。曹操扯起陈年旧事,讲到兴奋处,就鼓掌而笑,让士兵们莫名其妙:这两人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怎么这么亲密呢?曹操当然注意到韩遂一方士兵脸上惊愕的神情,他索性冲着他们喊道:“你们都想看曹操是什么模样吧?我跟你们一样,也不过是个人,并没有长着四只眼睛、两张嘴巴,只是多了一点智谋罢了。”听到这里,韩遂的士兵们也不禁笑了。

聊了半天,曹操拍拍马屁股,回营去了。马超赶忙问韩遂:“你跟曹操都谈了些什么?”韩遂答道:“没有谈什么,只是闲聊。”马超一听,不由得起了疑心,你明明与曹操谈笑风生,还谈那么久,不会只是为了闲聊吧。只是鉴于韩遂在关中联军的地位与威望,马超也不便多问,但疑心既起,就派人密切监视韩遂的一举一动。

马超已入彀中,曹操开始实施连环计的第二步。

几天后,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往潼关。韩遂展信一看,同样是写些无关痛痒的事,只是信件中多有涂改之处,他也没放在心上。由于是谈判期间,往来书信当然都不是私信,要公开的。马超阅信后,看信件多有涂改,心里更是疑窦丛生。曹操的手法十分巧妙,让这些涂改处看起来似乎是韩遂涂改的。满腹狐疑的马超断定韩遂与曹操之间,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曹操与关中联军谈判,原本就是在设离间之局罢了。他料定此时马超已经对韩遂生疑,于是便不再谈议和之事,而是向联军将帅下战书,约日期一决死战。

韩遂、马超接受了曹操的战书。虽说曹操的军队横扫中原无敌手,但韩、马两人也不是吃素的。韩遂在西北已纵横二十七年之久,当初东汉朝廷轮番围剿,都无法消灭他。马超勇武绝伦,宛如吕布再生,其麾下部众也都是枭鸷狞猛之徒。倘若韩遂、马超二人精诚团结,曹操想打败他们并不容易,只是隔阂与猜忌的加深,注定了关中联军内部缺乏凝聚力,而这就是致命的弱点所在。

在战法上,曹操可谓出神入化。他先派出轻骑兵与敌周旋,把重装骑兵当作预备队。关中军各自为战,形成不了梯形防御,一下子把部队全压上去。曹操镇定自若,他静观战局的变化,尽量拖住敌军主力,等到双方都体力有所不支时,果断地把重装骑兵投入战斗。这支重装骑兵又被称为“虎骑”,在春秋时代,战马时常被裹上虎皮,以增加威慑力,这支虎骑估计也是如此。虎骑从两翼包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敌军阵形,关中联军大败。在此役中,关中联军头目成宜、李堪被击毙,其余诸将帅落荒而逃。韩遂、马超逃回凉州,另一名将领杨秋逃回安定。

后来曹操在论及这次战斗时说:“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关中联军精锐尽丧,曹操几乎兵不血刃便占领长安。他马不停蹄,从长安发兵,北征杨秋,包围安定。杨秋如何抵挡?只得举旗投降。

关中一战,震动西南。

关中已成为曹操囊中之物,张鲁的汉中岌岌可危,若汉中落入曹操之手,川蜀就会门户洞开。怎么办,怎么办?——益州牧刘璋心急如焚,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有一个人向刘璋建议:迎刘备入蜀!

说这话的人,名唤张松。

张松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建议迎刘备入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