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这块招牌,不止曹操一个人看中(1 / 1)

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得不可开交时,曹操不失时宜地扩充着自己的实力。

占据兖州是曹操事业的新起点,他终于有了稳固的地盘,也有了与群雄叫板的实力。但黄巾军仍是一大威胁,来自青州的黄巾军几乎成了一个流动的部落,除了三十万战士外,还有上百万的随军家属。黄巾军的破坏力是显而易见的,每到一个地方,势必要吃光当地的粮食,而后再寻找下一个觅食的目标。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于这支百万流动大军,史书几乎没有提及其首领的名字,我以为,这群人实际上仅仅是一群漫无目的的流浪者,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四处漂泊的唯一理由,只是为了混碗饭吃,虽然他们被冠以黄巾军之名,但他们与张角教主的“太平道”很有可能并没有什么关系,顶多是模仿教徒头裹黄巾,以便在战场上辨认敌我。

一百多万人口,即使放到今天也绝非小数目,何况是人口远逊于现在的东汉。尽管从人数上看颇为吓人,但连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也没有,可想而知他们绝不可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黄巾军的战斗力与战士数量根本不成正比。三十万黄巾军围攻公孙瓒的两万人马,竟然死亡与被俘的人数超过十二万,这就是强有力的证据。

这一点,曹操也看明白了。

他决意要**平这支东流西窜的流民,否则兖州永无宁日。

曹操一路追击,一直追到济北。对于这场追击战,史书只写下寥寥数字,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结果是黄巾军全体向曹操投降,包括三十万战士与一百万家属。看上去这是伟大的胜利,为何史书却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呢?

最接近真相的解释只有一个:这一百多万人根本没有抵抗,因为他们饥肠辘辘,步履蹒跚,或许连举起武器的力气也没有。他们没有高远的理想,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他们只是想吃饭,只是想在乱世苟且生存,只是想维持作为人的最基本需求。我想,他们不是败在曹操的刀枪之下,而是被他的宣传口号轻而易举地收降了。

曹操鼓吹哪些口号,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要给这些流民一个生存空间。

一百万人是要吃饭的,曹操该怎么办呢?

治中从事毛玠提出一个建议,我们且来看看:“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皇上流亡在外,百姓荒废了产业,因饥荒而背井离乡。官府没有一年的储备,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种局面难以持久。奉行仁义,军队才能取胜;拥有财源,才能巩固地位。于今之计,当尊奉天子以号令不臣服之人,发展耕作种植,才能储备军资。若是这样做,则霸王之业可成。”

毛玠的建议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政治上,应该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二是经济上,要“修耕植以畜军资”。

这两个建议,曹操统统采纳。

我们再回到收降黄巾军一事上,何以曹操能够给百万流民一个生存空间呢?这跟他的经济政策有关。要干大事,不是整天喊打喊杀,而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曹操急需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百万流民,岂不正是劳动力吗?对百万流民来说,若非兵荒马乱,谁愿意过蝗虫般的生活呢?如今曹操允诺让他们有田地可耕,有饭吃,不正是他们想要的吗?

这就是双赢。

不仅如此,曹操在得到大量劳动力的同时,还从流民中挑选出一批强壮的汉子,组建了一支军队,这些人来自青州,故号称“青州兵”。

既解决了兵患,又可以发展生产,一举而两得,曹操真不是普通的军阀,我们应称他为“政治家”。

一百万人耕田种地去了,毛玠提出的两条建议,发展生产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接下来要在“奉天子以令不臣”上作文章。

大家知道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升级版。其实这种战略既不是曹操首创,也不是毛玠首创。若要说起鼻祖,是春秋时代的齐国名相管仲。管仲的“尊王”理论,便是“尊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战略在春秋战国已经被用几百年了。

天子诏令不行关东久矣,关东群雄谁都懒得理会皇帝。为什么还要提“奉天子”呢?

毛玠到底是知识分子,对春秋史事了若指掌。要知道,天子暗弱归暗弱,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你看不起他也好,不理睬他也罢,事实就摆在那里。天子虽没权柄,至尊的名号还在。说白了,还有利用价值。抓住天子这条线,就可以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可以尽情地挥舞“君臣大义”的棒子,朝政敌的脑门上砸去。

自从曹操逃离洛阳,他与天子的线也断了,现在得重新连上。

曹操派人带着礼物上京城进贡,以示对皇帝的忠心。

在长安城内当土霸王的李傕、郭汜两人“呸”了一声,骂道:“关东那帮家伙还想着另立天子呢,曹操虽派使者前来,压根儿就是假惺惺的,没一点诚意。不如把他的人扣了当人质。”两个掌权者要与曹操划清界限,区分阵营。

黄门侍郎钟繇摇摇头道:“万万不可。当今天下群雄并起,都擅自矫诏发令,自称老大;只有兖州刺史曹操还惦记着朝廷,派人前来进贡,朝廷若是把他拒之门外,以后谁还敢来呢?”

李傕与郭汜一听,钟繇说的话不无道理,咱是代表朝廷,理应有点胸襟才行。

就这样,曹操把掐断的线又接上了,他无私地向天下人表明:我很忠诚,我是“奉天子”的,你们要搞什么废立天子的事,我可是不答应的。

这就叫占领道义的制高点。

曹操固然目光如炬,但天下英雄亦不可小视。

在曹操向皇帝与朝廷大献殷勤时,至少还有两个人也觑准皇帝招牌的价值。这两人,一个是荆州刺史刘表,一个是徐州刺史陶谦。有趣的是,三人几乎同一时间摆开“奉天子”的架势,与其说巧合,不如说英雄所见略同。

与曹操这位“民选刺史”不同,刘表与陶谦都是“御封刺史”,有朝廷正式的委任状,属正版而非山寨版。虽然都叫“刺史”,待遇有所不同,正版的优势在于免费升级。同样向皇帝与朝廷进贡,曹操差点吃了闭门羹,刘表则免费升级了,从刺史“1.0版本”升级为“2.0版本”,新版本的名称叫“荆州牧”,同时附赠“镇南将军”雅号一个。

与曹操、刘表的小打小闹相比,徐州刺史陶谦的计划更为宏伟,更富野心。

论实力,陶谦比不上袁绍、公孙瓒;论地盘,徐州辖下只有五个郡,与冀州、幽州、荆州这些大州相去甚远,甚至还不如曹操兖州的九个郡;论名气,他比不上袁绍、袁术、刘表等。在刺史、州牧一级的地方大员中,他毫无优势可言。要脱颖而出,只能出奇制胜。

陶谦的战略眼光,比曹操、刘表还要深远,他想的不仅仅是进贡,而是谋求“奉迎天子”,把李傕、郭汜这些人赶跑,将皇帝迎回洛阳。

这件事靠他一人是做不成的,陶谦把赌注押在一个人身上,此人就是朱儁。

朱儁起兵反董卓时,陶谦曾慷慨地派出三千人马助阵。如今董卓已死,朝廷仍掌握在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手中,中央与地方的对峙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陶谦写信通告全国各州的州牧、刺史,提出三点主张:第一,推举朱儁担任太师;第二,讨伐李傕;第三,迎皇帝返回洛阳。

陶谦打出朱儁这张牌,正是想利用这位帝国名臣的声望,压制袁绍等人。由德高望重的朱儁主持政局,陶谦背后运作,只要迎回皇帝,他就是再造汉室的功臣。这个建议得到前扬州刺史周干、琅琊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人的支持,声势颇为浩大。

但这个计划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了。

把持朝政的李傕不希望看到朱儁成为反对派的领袖,贾诩趁机建议,不如以皇帝名义,召朱儁入朝,拜为太仆。皇帝的召唤对忠心耿耿的朱儁果然有效,他毅然推掉陶谦等人的拥戴,返回长安。

这局棋没有下好,但陶谦很快调整策略,扳回一局。

既然没办法迎回皇帝,只能求其次。在这一点上,陶谦与曹操、刘表的想法不谋而合,“尊奉天子”是必要的,他打出“尊王”的旗帜,派人前往长安向皇帝进贡。汉献帝免不了要感动得挤出几滴眼泪,依照刘表之例,同样免费将陶谦的“徐州刺史”升级为“徐州牧”,附带赠送“安东将军”头衔,封为“溧阳侯”。

不知曹操此时此刻是否有酸涩的感觉。同样是尊奉天子,人家刘表成了荆州牧,陶谦成了徐州牧,一个挂“镇南将军”,一个挂“安东将军”,我曹操怎么就双手空空呢,怎么就没将军的头衔呢?

其实大可不必羡慕嫉妒恨,因为刘表、陶谦都是正宗刺史出身,而曹操只是山寨的。再说了,叫州牧也好,叫将军也罢,还不都是皇帝开出的空头支票吗?就算正版的刺史又如何,朝廷派到兖州来当刺史的金尚,不也被曹操杀得屁滚尿流吗?

这年头,最重要的不是虚名,而是实力。

毛玠说的两件事,曹操都做了。还有一件事也是当务之急,就是训练军队,把“青州军”训练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正当曹操埋头苦练内功之际,忽然警报传来:袁术居然霸占了封丘!

封丘是兖州边界县城,隶属陈留郡。

袁术与曹操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怎么突然跑到曹操地盘呢?原来,自孙坚死后,袁术在与刘表的对峙中,频频处于下风,在南阳混不下去,只好来了个大迁徙。他从南阳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封丘,沿途收罗了一些黑山军及匈奴人,兵力倒也不弱。

曹操一看,这算哪门子事,不请自来,还赖着不走,不是来踢馆子吗?你不走,我只好赶你走。他当即带上新收编的青州兵,杀气腾腾扑向封丘。

袁术列阵迎战,但不是曹操对手,被打得大败。曹操包围封丘,袁术吃不消,只得带着残兵败将向南逃窜,逃往襄邑。曹操追了上来,又一次打败袁术。袁术看出曹操不好惹,赶紧逃出兖州,向豫州流窜,占据宁陵。尽管宁陵并不属于曹操的地盘,但离兖州太近了,就在边境线上,曹操如何放心得下?他越过州界线,打到宁陵。袁术这下没脾气,只得继续南窜。望着袁术远去的身影,曹操这才收兵。

经过一番经营,曹操在兖州已是完全站稳脚跟了。朝廷派来的刺史金尚被他赶走了,大军阀袁术也被他赶走了。曹操就是兖州的草头王,谁也别想觊觎这块地方,这里是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独立王国。

终于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曹操不必到处流浪打游击,更不必看别人的脸色。事业风生水起,是时候把老爹接过来了。

曹老爹这几年都干吗了?

前面说过,曹操老爹曹嵩曾是帝国响当当的人物,当过太尉。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与司徒、司空并列为“三公”。曹嵩这个太尉,也是花钱买来的,而不是靠才干,他当国防部长期间,政绩平平,没多久就被罢免了。当过大官的人,要是让他回去当小官,心里就不舒服。曹嵩丢了太尉官帽后,索性在洛阳当起大富翁,倒也逍遥自在,反正自己的钱大把大把的,足以维持阔绰豪奢的生活。只是好景不长,不久后,董卓乱政,洛阳是待不了了,曹嵩便躲到琅琊避难。

曹操挺有孝心,这几年一路打拼,虽不如老爹当年风光,也算发展得不错,把老爹接回来颐养天年,乃是做儿子的本分。

得知儿子混得不错,曹嵩也挺高兴,便打点行李,动身出发了。曹嵩在朝中当了许多年的官,别的没有,金银财宝多的是,整整装了一百辆车。这简直就是一支运宝车队,一路上大张旗鼓,让人看了两眼发亮。

曹操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往接应,可是应劭尚未到达,曹嵩车队便遭遇偷袭,不仅金银财宝被抢夺一空,曹老爹本人也被杀死,死难的人中,还有他的小儿子曹德。

本想尽孝心,岂料却让老爹死于横祸。

究竟是谁杀了曹老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