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洛阳城内,司隶校尉袁绍与前将军董卓双雄对峙。
这时就可以看出兵权的重要性,什么三公九卿,如今形同虚设。谁的拳头硬,谁才是洛阳城的老大。
首先来看看司隶校尉袁绍。
在东汉末期,司隶校尉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其真实的权力,甚至在“三公”之上。后人把汉代的司隶校尉与明代的锦衣卫相提并论,从官职上看并非顶级,然而“威权甚重”。袁绍不仅是司隶校尉,在灵帝设立西园八营时,他就是第二号人物,领中军校尉。在蹇硕死后,袁绍实际上成为西园八营的统领,握有兵权。
如果没有董卓半途杀出,袁绍将轻而易举地控制首都。董卓的身份是前将军,当初大将军何进命令他进京,是作为威慑力量,并不是要打打杀杀,所以他没敢多带人马前来。试想,倘若董卓率数万人马向京城挺进,岂非形同谋反吗?董卓只带来三千人,凭这么丁点兵力,想控制洛阳,显然难度很大。
除了董卓与袁绍,洛阳城内还有三支武装力量。
第一支武装是原大将军何进的直辖部队,人数不少。由于何进已死,这支部队群龙无首,形同一盘散沙。
另两支武装与董卓性质一样,都是奉大将军何进的命令,从外地入援洛阳。其中一支是骑都尉鲍信从泰山郡招募来的军队,有一千多人。鲍信劝袁绍杀掉董卓,以绝后患。此时若袁、鲍两人联手,消灭董卓并非难事。然而袁绍却迟疑不决,错失良机。鲍信深知董卓为人,怕遭毒手,索性不辞而别,把军队拉回老家泰山郡。
另一支武装是丁原的并州兵团。丁原是并州刺史,他武艺高强,作战勇猛,被授予“武猛都尉”。并州兵团是北疆的一支生力军,有数千人之多,实力不在董卓之下。丁原麾下有一员虎将,便是神勇无敌的吕布。这支并州兵团,同样成为董卓的心腹之患。
有袁绍与丁原在,董卓怎能坐大呢?
与袁绍、丁原相比,董卓的政治野心要大得多。他入京师的目的,可不单纯是为了诛杀宦官、拯救皇帝,他是为了控制朝廷,把东汉帝国变成他个人的帝国。有野心,就有行动。董卓自知兵力太少,与袁绍、丁原相比毫无优势可言,他灵光一现,决定发动一场心理战。
董卓摆了一个迷魂阵。
每隔几天,董卓就把手下的几千人悄悄运出城,然后再让他们耀武扬威地进城,搞得鼓声隆隆,旌旗猎猎,声势浩大。所有人都被骗了,以为凉州兵团在源源不断地进城呢。这么一来,袁绍、丁原更不敢对董卓下手了。董卓凭借狡诈的伎俩,震慑住袁、丁两人,同时不露声色地吞并大将军何进的旧部,从而挣脱均衡的局面,获得实力上的优势。
紧接着,董卓把矛头对准丁原的并州兵团。
董卓看似莽夫,却也有心细的一面。吞并何进旧部后,他在实力上已经超过袁绍与丁原,但他仍然小心谨慎,没有贸然向袁、丁二人宣战。他知道袁绍与丁原都是当世豪杰,绝不是软柿子,既然明争不行,那就暗斗。
有一个人可以争取,他就是丁原的部将吕布。
吕布这个人十分勇武,但有一个大弱点,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就是“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做人没有原则。
唯利是图的人,就可以利以诱之。
董卓私下派人与吕布秘密接触,给他一一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其实,跟丁原混与跟董卓混,哪个有前途是一目了然的。丁原是武猛都尉,而董卓是前将军,在军界等级上就是不同的;在勤王一事中,丁原无半点功劳,而董卓有迎驾之功;在实力上,董卓更是占了上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廷实际上已在董卓的控制之下。因此,董卓派人与吕布接触,实际上是给吕布传递了一个信息:跟着我混,保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吕布怦然心动。
想跟董卓混,得先交个见面礼。吕布果然是忘恩负义、六亲不认之人,为了讨好董卓,他竟然对丁原痛下杀手,用丁原的项上人头做了见面礼。丁原一死,吕布就率其部众,投靠董卓。
董卓略施小计,就除掉一大对手并吞并其部,还得到吕布这员虎将,可谓是一箭双雕。京城洛阳内的四大武装力量,董卓已据有其中三个,徒留袁绍孤掌难鸣。
玩政治,董卓是高手。
他能赢,是因为他不按常理出牌。
董卓已是羽翼丰满,足以将朝廷捏在手心。他找了个借口,迫使司空刘弘辞职,自己担任司空,蹿居“三公”之列。
此时朝廷没有大将军,“三公”已是位极人臣,董卓该满足了吧?
不!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难不成他想自立为皇帝?
董卓没那么笨。
固然,他可以把小皇帝拉下马,黄袍加身,过过皇帝瘾。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自取灭亡。从前汉到后汉,两汉历经四百多年风风雨雨,帝国政权根基甚深,不是一时半刻能拔得掉的。董卓虽然蛮横,却能清楚地看到这点。那么他想干什么呢?
他想的是,虽然自己不能当皇帝,但可以躲在皇帝背后当太上皇啊,把皇帝像木偶那样操纵在手心,挟天子以号令四方,岂不快哉!
只是如今那位小皇帝刘辩,董卓横竖看他不顺眼。
当初董卓率军迎驾,小皇帝刘辩居然吓哭了,一点君主的威严也没有。出生于西疆的董卓性格粗野,崇尚武力,对怯懦软弱者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他认为刘辩根本不配当皇帝。于是一个念头跳进董卓脑袋里:废除小皇帝刘辩。
当然,董卓想废黜皇帝,除了他对刘辩印象不好之外,还有更深的一层用意。其真实意图,是要通过废立皇帝,树立起自己不可动摇的权威。不然的话,他顶多就是个迎回皇帝的将军,这能有什么政治资本呢?可是废掉刘辩,立一个新皇帝,就不一样了,那就是国家柱石、朝廷首勋。
对董卓来说,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袁绍。
袁绍是司隶校尉,皇城之内大大小小的官,他都有权管。更重要的是,袁绍手握兵权。董卓废立皇帝之前,先去找了袁绍。
两大巨头面对面坐下,董卓捋了捋胡须,有些傲慢地说:“皇帝理应由贤明者担任。每每念及灵帝的所作所为,我都感到愤恨。依我的观察,皇弟刘协似乎还不错,我打算立他为皇帝,应该比现在这个皇帝要强吧。不过刘协还只是个小孩子,究竟是有大智慧呢,还是只有小聪明,这个还不好说。要是连他都不行,我看刘氏江山也到此为止了。”
这种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之言。董卓毫不在乎——现在刘氏还能坐在皇帝宝座上,还不是老子在替你撑腰吗?
此时袁绍一定后悔没听鲍信的话,当初就应该先下手为强,铲除董卓这个虎狼之徒。如今,面对董卓咄咄逼人的气焰,袁绍略显底气不足,只得耐着性子讲道理:“两汉延续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年的时间,朝廷恩泽广布,百姓拥戴。如今皇帝虽然年幼,可是没有什么劣迹。倘若将军废嫡立庶,怕是没人会同意这样做。”
这话董卓可不爱听,他手按刀柄,呵斥道:“你小子敢这样跟我争辩?天下大事都操控在我董卓手中,我欲废立,谁敢不从?难道说我董卓的刀不够锋利吗?”(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你看看董卓这个架势,很霸气,颇能给对方一种强大的压迫感。
袁绍也不是吃素的——董卓的刀拔得,他的刀拔不得?他立马拔出腰间的佩刀,奋然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两人都操起家伙了。
对董卓来说,拔刀是威慑;对袁绍来说,拔刀是不示弱。
刀是拔出来了,但谁也没有往对方身上砍去。
董卓虽然猖狂,也没猖狂到一刀砍倒袁绍的地步。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在京城是名门望族,根基深厚。袁绍、袁术都有兵权在手,这一刀,不能轻易出手。
袁绍拔刀则是一时激愤,是热血男人的血性使然,但这一刀能刺下去吗?在稳占上风时,他都不敢对董卓下手,何况处于下风。当然,刀拔出来也有点用,至少董卓怔了一下。就在董卓这一怔之下,袁绍识相地飘然而去,大步流星地迈出大门。
不妥协就是结仇,政治上没有中庸之道。
回到家后,袁绍左思右想,如今董卓已是一手遮天,凭自己的力量,实在无法阻止他为所欲为。正面对抗的良机已不复存在,京城怕是待不下去了,为今之计,走为上策。想到这里,他匆匆收拾细软,出了洛阳东门,把司隶校尉的印绶挂在城门上,直奔冀州去了。
袁绍一走,京城之内再无可约束董卓的人。
此时的董卓已俨然成了太上皇,他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说:“皇帝暗弱,不能奉宗庙安社稷,得换个人。我打算学学伊尹、霍光,废黜皇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此议一出,公卿骇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吭声,没人敢强出头。只有一人例外,此人便是刘备的老师、尚书卢植。卢植的观点与袁绍一样,他认为皇帝还小,又没有什么失德之举,不宜废黜。
董卓一听,勃然大怒,他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拂袖便走。
祭酒蔡邕、议郎彭伯看出董卓目光中的杀气,知道他已对卢植动了杀心,便去为卢植说情:“卢植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备受尊敬,若是杀了他,定会引起天下**。”这话说中了董卓的顾虑,对于卢植这样的名士,董卓实际上存有拉拢之意,并不想赶尽杀绝。他怒气稍消,但心头这口气实在不出不快,还是一意孤行地把卢植撤职了。
虽然卢植侥幸保住性命,但谁也不知道董卓会不会反悔。好汉不吃眼前亏,逃出洛阳才是硬道理。卢植顺水推舟告病还乡,逃离京城,躲到上谷隐居去了。
敢跟董卓拍桌子的人都逃了,这下子没人反对了。
董卓还得走走过场,他把废立皇帝的计划交给太傅袁隗过目。袁隗是袁绍的叔父,他是个软脚虾,当即举双手表示赞成。
一切水到渠成。
董卓强迫何太后下诏废黜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何太后是刘辩的生母,岂能不痛哭流涕?但也只得照办了。看到何太后泪眼潸潸的样子,董卓很不耐烦,便把她软禁到永安宫,过了几天,又用毒酒将其毒死。一个连皇帝都敢废,太后都敢杀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
年仅八岁的刘协被推到天子宝座上,这就是汉献帝。只是皇帝宝座坐起来不太舒服,因为董卓令他如坐针毡。
董卓不是个谦虚的人。废立皇帝后,董卓自领太尉之职,为“三公”之首,前将军的头衔继续保留,封了个“郿(méi)侯”。他还觉得不过瘾,不久后,又把自己升为“相国”。在常设官职中,“三公”不是最大的吗?怎么又冒出个相国呢?原来自西汉以来,只有过一个相国,他就是开国名臣萧何。萧何死了后,就没有相国了。在董卓看来,太尉这个官还不够特别,灵帝后期每隔几个月就换个太尉,不值钱了。所以他翻箱倒柜,从史书中找出“相国”二字,戴在自己头上。
相国不仅特别,还拥有三个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就是说拜见皇帝时,礼官只呼其官职,不直呼其名,比如说,以前要喊“宣太尉董卓上殿”,现在则称“宣相国入殿”,以示尊崇;入朝不趋,就是上朝时,不必像其他官员小步快走,可以大摇大摆,趾高气扬;剑履上殿,是指可以佩着宝剑上殿。
董卓骨子里就是个野蛮人,很快,帝国首都成为野蛮人的天堂。
董卓带来的凉州兵在首都公开抢掠,几乎无恶不作。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贵族,进了门就抢,更别提一般人家了,抢了钱财抢女人。整个都城几乎成了地狱,人人自危。可以说,董卓已经把国家玩弄于掌心。可他也很警觉。有一回,一个侍御史见董卓时,忘了解下佩剑,董卓二话没说,操起一把大铁锤,把侍御史的脑袋给砸烂了。
东汉历史上有许多权臣,比如窦宪、梁冀等,他们的暴行与董卓都没得比。董卓本来只是朝廷派往前线的一员大将,地位甚至在皇甫嵩之下。他靠着投机倒把,居然奇迹般地掌握国家大权,这里面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比如说,要不是灵帝暴死,他怎么敢从凉州拉走一大帮部队呢?要不是何进失策,他怎么有机会向洛阳进军呢?要不是宦官杀何进发动政变,他怎么可能进都城呢?要不是袁绍疏忽,他怎么有机会吞并何进与丁原的部队而一股独大呢?
我们读历史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偶然事件往往会对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像帕斯卡的一句名言:“要是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短一点,历史就会改写。”
有一首闽南语歌曲叫《爱拼才会赢》,对董卓来说,是“爱赌才会赢”。
董卓赌赢了。他把持着国家中枢,全国武装力量及财政大权悉数落入他的手中。据说有一次他仔细端详着镜子,对门客们说:“我的相貌是最尊贵的,没有人能超过我。”看来他还学过一些相术,只是这种吹嘘的话,大多是门客对主人的溜须拍马,绝少是主人对门客的自夸。
得到权力的人,对潜在的威胁总是很担心,在董卓看来,谁的威胁最大呢?
前司隶校尉袁绍。
袁绍家族势力大,袁氏的亲信、门徒遍布天下。董卓打算发一道通缉令,缉拿袁绍。这时有人跟他说,您别把袁绍给逼急了,逼急了他一定会召集天下豪杰起兵跟您对抗,不如给他个太守当当,袁绍一定会感激您的。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董卓便改了主意,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还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这分明是收买人心嘛。袁术与曹操心里都明白,跟着董卓混,准没好下场,还是远离洛阳这个是非之地为妙。
袁术跑了,带着后将军的大印逃往南阳。
紧接着,曹操也弃职而逃。
短短的几个月里,帝国首都洛阳几经折腾。先是宦官杀了何进,而后袁绍血洗宫廷,接下来董卓入京,刺死丁原、逼走袁绍,废立皇帝,大权独揽。在这段动**不安的日子里,曹操都做什么了呢?
他什么也没做,只是冷眼旁观,十分低调。
隐居数年后复出,曹操比以前更加成熟,不似当年那么锋芒毕露。他认识到有些事既然不可为,不妨暂且隐忍,静观其变。在董卓与袁绍之争中,他既不站在董卓一边,也不站在袁绍一边,保持中立。
董卓擅权后,暴虐无度,为所欲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对此,曹操的判断是:此时朝廷日衰,政令难出洛阳,举国动**,暴动纷起,州郡的军事力量兴起,改变了光武帝以来地方武装薄弱的局面。州牧、郡守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董卓虽操纵政府,势力亦不过局限于帝都,加之废立皇帝,独揽大权,暴虐无度,实是自取灭亡。
既然看清董卓必将失败,曹操就不可能跟着他混,他果断地扔了骁骑校尉的信印,逃出京师。董卓得悉曹操逃跑的消息后,大为震怒,向全国发文通缉曹操。
曹操打算逃回老家。为掩人耳目,他只得改名换姓,不敢走大道,只走小路。几天下来,风尘仆仆,饥肠辘辘,正好行经故人吕伯奢之家,便前去投宿。不巧吕伯奢并不在家,他的儿子们见曹操乃是父亲故友,便留他过夜。然而,就是这天夜晚,留下一桩千古难解的疑案:让吕家几遭灭门的血案。
这件事扑朔迷离,难辨真相。
一种说法是,吕伯奢的儿子伙同宾客见曹操身上有些银两,财迷心窍,动了劫财之心,要抢曹操的马匹及财物,曹操奋起反击,手刃数人。按这种说法,曹操杀人乃是不得已之下的自卫,因为一旦马匹钱财被抢走,他就死路一条了。
另一种说法是,吕伯奢的儿子们要盛情款待曹操,厨房里忙个不停,叮叮当当响。曹操正在被董卓通缉,疑鬼疑神,以为吕家人想暗算他,故而先下手为强,当晚血洗吕家,杀八人后逃走,还留下一句狠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采用了后一种说法。
究竟是自卫还是误杀呢?这其中的真相,陈寿写《三国志》时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说两千年后的我们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杀了人,而且杀了好几个,杀完人后跑了。
从洛阳到谯县,一路上充满危险。朝廷下达的通缉令已到各郡县,曹操虽小心翼翼地避开大道,仍是防不胜防。
曹操行经中牟时,当地一个亭长觉得他鬼鬼祟祟的,就把他抓到县衙。此时县衙已经接到朝廷的通缉令,倘若他被认出是曹操,势必要被押送回洛阳。县令听说亭长抓到行踪可疑之人,派了一名功曹前去审理。该功曹见到曹操,立刻就认出此人正是朝廷布告悬赏缉拿的罪犯。按理说,曹操难逃此劫,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功曹只是看了曹操一眼,并没有吭声。他向县令报告说,所抓之人,只不过是个平常的过路人。县令一听只是个路人,就把曹操给放了。
这名功曹为什么不抓曹操领赏呢?
我想大概是他对曹操不畏强权的英雄之举有钦佩之心——如今天下大乱,像曹操这样有魄力、敢作敢为的人,必定会成为光芒四射的豪杰,他怎么能把这样的人抓了向朝廷领赏呢?
由于功曹暗中相助,曹操躲过一劫,安全返回家乡谯县。
曹操是个实干家,董卓要抓他,他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如今天下大乱,有兵就是草头王,曹家三代荣华富贵,积累的钱财不在少数。曹操决心变卖家财,在陈留郡招兵买马。这年头,只要肯花钱,要招募一支军队并不难,战乱令无数人穷困潦倒,参加军队至少还有一碗饭可吃,总比饿死强。
就这样,曹操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
与此同时,关东反董卓联盟也在悄然孕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