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一) 自序(1 / 1)

三国时代是一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历史画卷。

尽管这段历史前后不到一百年,在漫长的中国史上仅是极短的一段,却是影响最深远、最为国人熟悉的一个时代。这当然不能不提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对三国的英雄故事如数家珍。

《三国演义》能在中国古代多如牛毛的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除了作者文学功力深厚之外,也与三国历史本身的精彩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国是最富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时代。市井出身的关羽、张飞皆为“万人敌”;公子哥曹操、袁绍亦是少年任侠;奠基江东的孙策十七岁就奔赴战场;太史慈与孔融从未谋面,便单枪匹马为他解围……如此例子,不胜枚举。不仅武夫如此,文人亦勇,诸葛亮、司马懿一介文人,却亲自指挥大军南征北战。纵观三国历史,贪生怕死之人,实不多见——且听听严颜在被俘时大义凛然、掷地有声的名言:“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宋人洪迈曾评价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这种烙进骨子里的血性与勇气,在今天看来也依然使人胸怀激**、热血沸腾。同时,三国也是中国最尚武的时代之一,就连偏居一隅的东吴,也积极向海外进取——东吴大帝孙权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海权思想的人。

三国虽乱,却仍恪守仁义道德的传统。中国历史有一治一乱的循环,一到乱世,传统的道德教条多被抛之九霄云外,然而三国是个例外。三国重气节之社会风气,承袭自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名节的朝代,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背景下,汉末三国的英雄名士,在修养品格上,都有卓著不凡之处。关羽之所以被奉为武圣,不单单在于武艺高,更在于他的忠义。诸葛亮能成为圣人级的人物,不在于他为北伐建立了多少功业,而在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时代的仁义道德还表现在对待敌国君主上,无论是蜀国还是吴国,末代君主在国家灭亡后都没有被杀,这在后世是极为少见的。

三国时代的亮点还有很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众多谋士的奇谋妙策,几位主公的用人之术,至今仍值得揣摩和学习。诸如此类,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展开。

我写作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整理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三国史,因此在写作时,我格外注重的一点就是真实。很多广为人知的三国故事其实虚构成分较多,如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很多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也因为经过文学的加工,而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去甚远,如“气量狭隘”的周瑜,“老实愚钝”的鲁肃等。在本书中,你会看到许多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许多与你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的人物,而一直在三国中扮演“配角”的东吴,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戏份”。

三国史跌宕起伏,恢弘壮阔,要想既真实又精彩地展现这段历史的全貌,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熊十力先生曾说过做学问的方法:“缕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我尝试将这种方法用在了本书的写作上。缕析是针对三国人物、事件繁多的特点进行梳理,做到有条不紊、条理清晰;综会是综合各种史料,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踏实是言而有据,不为吸引眼球而做虚假夸张之论;凌空是跳出三国,以更大的视野审视这段历史。以上几点,我不知自己是否做到了,只知尽力而已。鉴于自己才疏学浅,写这么大部头的书,难免有谬误,恳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醉罢君山

2020年9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