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蜀国遭遇诸葛亮病故、魏延被屠、杨仪自杀等一系列事件,可谓是祸不单行。
反观魏国,则是双喜临门。在东、西线挫败吴、蜀的进攻,紧接着,北方又传来一个好消息:雄霸北方十数年之久、频频对魏国北疆构成重大威胁的鲜卑首领轲比能遇刺身亡。
没错,魏国除了要抵挡吴、蜀的进攻外,还得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漫长的时间里,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汉人政权的劲敌。大一统的朝代中,有两个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其余如汉、唐、宋、明等朝代,北患都很严重。至于分裂时期的南北朝、五代十国,游牧民族之势力频频进出中原,战乱频繁。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乱世——战国时代与三国时代,中原的夷患是最少的,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战国时代与三国时代不同于南北朝、五代十国。后两个时代属于无节操时代,传统的礼义文明被扔进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野蛮与暴力。而战国时代与三国时代,表面上是乱,但并非混沌无序,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可谓是乱中有序。典型的例子就是,尽管分裂为几个国家,但每个国家都人才辈出,并且都有超强的实力。这两个时代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尚武的年代。有些人误以为连年战乱就叫尚武,其实不是的,就好比清末到民国,战乱够频繁吧?可是我们却被叫作“东亚病夫”。
一般说来,只要中原陷入混乱,北方游牧民族就会趁机而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乌桓(后又称乌丸)、鲜卑得以崛起。乌桓蹋顿单于曾盛极一时,被比作匈奴历史上伟大的冒顿单于,大有据北方与中原抗衡之势。后曹操亲征乌桓,一战扫灭之,前文已有详述,此处略过不谈。
这里单说鲜卑的情况。
鲜卑与乌桓、匈奴并列为北方三大蛮族,在东汉末期,鲜卑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在著名酋豪檀石槐的领导下,鲜卑迅速崛起,频频南下攻略汉疆,在公元177年左右,兵力已达十万以上。为了消灭檀石槐,东汉帝国发动北伐之战,岂料遭到惨败,三万名远征军死亡两万人以上。如果不是檀石槐死得早(死时四十五岁),鲜卑还将给东汉帝国带来更大的麻烦。
檀石槐死后,鲜卑开始走下坡路。他的儿子和连被推为鲜卑首领,和连的能力远不及他的父亲,而且和连为人贪**,处事也不公正,部众对他深感失望,有一半以上的人离他而去。在一次攻略汉疆的战争中,和连中箭身亡。和连的儿子骞曼年龄尚小,其堂兄魁头趁机独揽大权。骞曼长大成人后,心怀怨恨,与魁头大打出手。兄弟为权力相斗不休,导致鲜卑许多部落纷纷离去,曾经一统的鲜卑又形同一盘散沙。魁头死后,他的弟弟步度根继承其位,不过,这时在鲜卑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是新冒出来的轲比能。
轲比能属于小种鲜卑,也就是鲜卑里的小部落。一个小部落的首领,竟然能令大部落听命于他,必有不可小觑的本领。轲比能有三大优点:第一,他很勇敢,打仗时身先士卒;第二,他执法公平,不会有意偏袒;第三,他不贪财,有领袖风范。正因为如此,其他部落也推他为首领,在鲜卑称为“大人”。
当时群雄割据,轲比能的部落临近边塞,许多汉人因战争逃亡到鲜卑,投靠轲比能,大大增加了轲比能的影响力。这些汉人当中还有不少能工巧匠,教会鲜卑人如何制作武器、铠甲、盾牌等。轲比能还学会了中国文字,他也有意模仿中国,建旌立麾,以击鼓为进退信号。曹操扫平河北后,轲比能不仅向朝廷进贡,还曾经率领三千骑兵帮助曹操平定河间叛乱。
不过,轲比能胸怀大志,不会久居人下。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郡乌桓部落首领能臣氐背叛朝廷。起初他想投靠鲜卑大人扶罗韩。扶罗韩是步度根的哥哥,当时拥有部众数万人,是鲜卑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扶罗韩听说能臣氐率部来降,心里很高兴,亲自带着一万多人马前去迎接。哪知能臣氐突然半途变卦,他认为扶罗韩的部众纪律不严明,恐怕干不了大事,便改变主意,决定投靠强有力的人物轲比能。轲比能一听,也急忙率一万骑兵前来,与能臣氐立下盟誓。
如此横刀夺爱,扶罗韩岂能忍气吞声?轲比能也知道扶罗韩绝不会善罢甘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假装大摆酒宴,邀请扶罗韩。扶罗韩不知是计,前来赴宴,岂料一脚踏入鬼门关。轲比能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吞并其部众,还抓了他的儿子泄归泥。这样一来,轲比能与鲜卑另一位首领步度根关系彻底恶化。
轲比能本想借助乌桓扩张自己的力量,但他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好,因为他低估了曹操平叛的决心。曹操派自己的儿子曹彰发动对乌桓的北征,曹彰勇冠三军,大破乌桓、鲜卑联军,轲比能落荒而逃,逃到塞外。
曹操去世后,轲比能趁机向曹丕献上良马,希望得到新魏王的谅解。曹丕当时意在南方,不想在北方树敌,便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此时鲜卑部落间的战争越演越烈,轲比能与步度根连年苦战,渐渐占据上风。步度根兵力只剩下一万多人,被迫退至太原、雁门一带。不过,步度根还有一张反击的王牌:自己的侄子泄归泥。
原来哥哥扶罗韩被诱杀后,其子泄归泥转而归顺轲比能。倘若以中国传统,斩草得除根,杀了人家的老爹,势必也要把儿子除掉以绝后患。不过蛮夷有蛮夷的风俗,轲比能非但没有杀泄归泥,反倒对他特别友好。
步度根派人带话给泄归泥:“你老爹被轲比能杀了,你非但不报仇,还投靠仇家。别看他今天对你不错,你迟早要被他杀掉的。不如回到我这里,我跟你是至亲骨肉,难道还不如仇人?”这一番话,说动了泄归泥,他带着自己的部众逃走,投奔叔父步度根。轲比能发现后,急急追赶,但为时已晚。
叔侄俩的部众合在一起约三万多人,他们向雁门太守牵招请求内附。牵招除了是边关太守外,还有另一个头衔:护鲜卑校尉。
在汉魏时代,为了管理边夷事务,朝廷设立有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这是边疆四大将校。起初鲜卑事务也归护乌桓校尉管辖,因为鲜卑与乌桓是同源,都是从东胡分裂来的。到了魏文帝时,鲜卑的势力早就超过乌桓,不过护乌桓校尉这个名称仍然沿用,由田豫出任,简称“乌桓校尉”,另外设两名护鲜卑校尉,分别是牵招与解俊。
步度根走投无路,前来归附,牵招没有拒绝的道理。他打开城门,接纳了步度根,并发兵攻打轲比能,击毙其弟弟苴罗侯。随着轲比能势力的坐大,魏帝国把他列入危险人物的名单之中。
步度根在内战中的失败,令轲比能的势力急剧膨胀。不过,他的势力还不能与当年的檀石槐相比,因为还有三个鲜卑大人割地自雄,拥兵自重。这三个鲜卑大人分别是素利、弥加、厥机,他们的地盘与魏国的辽西、右北平、渔阳三郡相接壤。这三个郡是魏帝国较偏远的郡,故而威胁不大。三位鲜卑大人同样对帝国遣使进贡,他们及其继承者被立为亲汉王或归义王。
轲比能与这几位鲜卑大人达成协定,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同时还约定了重要的一点:不能把马匹卖给中国。
三国是一个权谋纵横的时代,上兵伐谋的思想得到贯彻。轲比能、素利、弥加等鲜卑大人握手言和,这对魏国可不是好事。鲜卑强大了,必然成为边疆之祸患,要对付鲜卑最好是让他们陷入无休止的内斗,耗光力量,这样魏国就可以从容地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护乌桓校尉田豫大搞反间计,在鲜卑各部落之间挑拨离间,专拉仇恨,让他们相互攻伐残杀。
田豫唆使鲜卑东部大人素利卖一千匹马给中国,素利见钱眼开,把部落间的协定抛到九霄云外。素利违反盟誓的行为令轲比能大怒,遂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发兵攻打素利。无奈之下,素利只得向乌桓校尉田豫求援。田豫当然不会坐视轲比能一股独大,果断出兵,深入塞外,寻歼轲比能部。
轲比能仗着人多势众,不断派部队抄略,企图断了魏军的后路。田豫连连使出欺骗战术,让鲜卑人如坠云雾之中,搞不清魏军的底细。他先是摆下空营计,搞来一大堆干燥的牛粪马粪,放火焚烧。干粪烧起来烟是很大的,远远地就可以看到。鲜卑人还以为魏军正在兵营中烧饭呢,不敢轻举妄动,哪知田豫早带着部队从别的路跑了。
鲜卑人发现中计后,策马直追,在马城将田豫所部重重包围。眼看田豫就要被包饺子了,不过这位乌桓校尉着实艺高人胆大,他先是命令士卒严防死守,然后摆出决战的架势,在兵营南门挂起旌旗、奏起军鼓,吹起军乐,一队步骑兵一字排开。鲜卑是个很崇尚武力的民族,一看到要打仗了,大家都齐聚南门,谁也不想错过立功的机会。然而,兵者,诡道也。田豫不过是声东击西,他亲率精锐,从北门出动,突袭敌军,鲜卑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弃了弓马便逃,整个阵形全乱了。田豫两路夹击,大破鲜卑,追击二十余里,敌人尸横遍野。田豫一战成名,威震沙漠,令胡人胆寒。
田豫的目的十分明确,扶植步度根、素利等人,遏制轲比能的扩张。这一方面是因为轲比能的势力越来越大,打破了几个鲜卑大人并立的局面,大有一统北方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因为轲比能个人的能力比其他人都高,他天生是个领袖人物,没有私心,能够公正地统领部众。尽管田豫耗尽心思地搞权谋,也阻止不了轲比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这位鲜卑领袖已经握有十余万控弦之士,成为北方之王。
轲比能感受到了田豫的敌意,受其攻击后,他开始采取报复手段,抄略魏帝国边疆,并向魏当局控告护乌桓校尉田豫。他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夷狄不认得文字,前任护乌桓校尉阎柔向天子保举我。我与素利有仇,出兵攻打他,岂料现任护乌桓校尉田豫竟然出兵助他。还有,步度根频频抢掠,又杀了我弟弟,反倒恶人先告状,污蔑我们抢掠他们。我夷狄虽不懂得礼义,但兄弟子孙都得到天子所赐的印绶,就算是牛马这些牲畜也知道感恩,何况是我们人呢!请将军一定代我向天子讲明情况。”
这是一封控告信,控告田豫不公正。轲比能与步度根、素利的矛盾,本是鲜卑内部矛盾,但田豫的手伸得太长了,先是接纳步度根,让他免受轲比能的打击;紧接着又公然支持素利,插手鲜卑内部事务。
为什么把信写给鲜于辅呢?
从汉末到魏初,管理边疆的将领里,鲜于辅与阎柔是最重要的两个,在乌桓、鲜卑人中威望极高。鲜于辅本是刘虞的部下,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后,他矢志为主公复仇,关于他的故事,前文有述,这里不再重复。鲜于辅曾担任度辽将军,阎柔担任过乌桓司马、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职,两人都名重边疆。因此,轲比能把田豫告到鲜于辅这儿,并在信中提到阎柔的保举之恩,这是在打同情牌。
说实话,田豫的做法没有道义可言,他只在乎国家利益——分化瓦解敌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鲜于辅把轲比能的信转交给朝廷,魏文帝指示田豫采取怀柔政策,安抚鲜卑。田豫的紧箍咒一松,轲比能更加大胆地放手扩张势力,他对外炫耀武力,对内公平无私,鲜卑诸部落都对他十分敬畏。不过,他的势力仍然比不上当年的檀石槐,并没有实现鲜卑的基本统一。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一起严重的外交事件,令田豫与轲比能的矛盾再度激化。
这一年,田豫派翻译官夏舍前往鲜卑郁筑鞬部。郁筑鞬是轲比能的女婿,在鲜卑诸落部中地位很高。也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郁筑鞬竟然杀死了翻译官夏舍。此举大大激怒了乌桓校尉田豫。
杀人就得付出代价!
不过,这一年魏国战事频繁。先是诸葛亮兵出祁山,拉开北伐序幕;紧接着,孙权诱击曹休,斩俘上万。魏帝国的武装力量都用于西线、南线,哪里还有足够多的兵力来对付鲜卑呢?这难不倒田豫。自西汉以来,中国摸索出一套“以夷制夷”的办法。当初班超只带了三十六位勇士,几乎单枪匹马奋斗于西域,最终能完成降伏西域五十国的伟业,靠的就是这个办法。
田豫自己没多少兵力,他借助了两个鲜卑部落的力量,其一为西部鲜卑酋豪蒲头,其二为泄归泥。这次进攻势如破竹,郁筑鞬被打得大败。田豫总算出了一口恶气,然而在回师途中,闻讯赶来的轲比能率领三万骑兵,把田豫包围于马城。这下田豫成了瓮中之鳖,被围困达七天七夜,饥寒交迫,无法突出重围。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时任上谷太守的阎志亲自前往轲比能军营中说情,请求轲比能放田豫一条生路。阎志是何许人呢?他就是前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阎柔的弟弟。阎柔在边疆的威望只有鲜于辅能与之媲美,无论是乌桓人还是鲜卑人都十分敬重他。阎志亲自出马,轲比能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不给他几分面子,最终撤围而去。
田豫担任护乌桓校尉达九年之久,史书称:“其御夷狄,恒摧抑兼并,乖散离强。”他的原则就是离间鲜卑各部,挑起事端。这种做法当然不怎么光明正大,时任幽州刺史的王雄一直觊觎护乌桓校尉之职,他趁机弹劾田豫扰乱边疆,给国家生事端。皇帝曹叡也担心田豫惹出乱子,于是调他担任汝南太守,同时让王雄兼任护乌桓校尉。
王雄采取了与田豫完全不同的做法,对轲比能等鲜卑部落抚以恩信。轲比能也多次入塞,带着钱财到幽州进贡。
不过,轲比能与魏国相安无事的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多久。
由于轲比能雄冠塞北,拥兵十余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心想平定中原的诸葛亮秘密派人潜入鲜卑,与轲比能商谈联合事宜。应该说,诸葛亮在联合统一战线上是很积极的,只要是魏国潜在的敌人,他必定会拉拢、策反。
与魏国相比,蜀国的政策搞得更好。诸葛亮治理川蜀,这里蛮夷众多,他一方面以武力进剿,一方面攻心为上,恩威并施。在西南夷以及羌人区,诸葛亮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他第一次出祁山,几个羌人区闻风而动。护鲜卑校尉牵招曾警告朝廷,应该提防轲比能与诸葛亮联合。当时朝中诸卿都认为鲜卑与蜀相距甚远,不必担忧。
然而,牵招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公元231年,诸葛亮二出祁山,发动了第四次北伐,轲比能勒兵观望,只要诸葛亮进展顺利,他将起兵响应。这时魏国皇帝曹叡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大意,急令牵招密切监视,必要时就出兵讨伐。不过,诸葛亮在祁山未能站稳脚跟,轲比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退回了漠南。
轲比能对魏国政府的态度比较暧昧,他不敢明目张胆地与魏国为敌,一方面因为魏国军事力量强大,另一方面他未能一统鲜卑,他的鲜卑敌人仍有不俗的实力。在他的敌人里,步度根与泄归泥叔侄俩有魏帝国的支持,最难消灭。轲比能知道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得动点脑筋,寻找突破口。
自从步度根内附中国,已经有七八个年头了,时间一长,他不免思念家乡。落叶归根的观念,不仅汉人有,鲜卑人同样有。轲比能曾诱杀步度根的哥哥,即泄归泥的父亲,这个仇恨,在岁月的冲蚀下也渐渐淡了。厮杀了半辈子,难道还要杀下去吗?轲比能向步度根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与之和亲,尽弃旧怨,两家人结为亲家。为了表示诚意,轲比能还亲率一万人前往陉北,迎接步度根所部的人马辎重。
并州刺史毕轨感觉事态严重,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出兵,“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由于事出紧急,毕轨没等诏书下达,就自个儿领兵追了过去。前文说过,魏国继承汉制,守卫边疆主要靠“以夷制夷”,魏国虽军事力量强大,但兵力主要集中于关西、襄樊、江淮三个方向,北疆的兵力仅是象征性的。明帝曹叡收到毕轨的报告后,马上批示:“步度根已经被轲比能所**,对我们疑心重重,毕轨出兵一定要谨慎行事,不要越过句注山。”
曹叡很清楚,并州边疆部队如果冒冒失失深入塞北,一定会被敌人的优势兵力打残。不过,他的诏书送抵并州时,毕轨的追兵早已越过句注山,挺进到了阴馆。
毕轨还是来晚了一步。轲比能已经派了自己的儿子率一千人马接应步度根。毕轨急派苏尚、董弼两位将军前往阻击。双方战于楼烦,魏军寡不敌众,苏尚、董弼均战死沙场。步度根与泄归泥的部众全都叛逃塞外,与轲比能汇合,成为魏国北疆之大患。
号称“小秦皇”“小汉武”的曹叡当然不能吃哑巴亏,轲比能气焰太嚣张了,先是与诸葛亮秘密串通,接着又策反步度根,简直不把魏帝国放在眼里,不教训一下怎么行呢?
很快,一支强大的北征军组建起来,由骁骑将军秦朗指挥,扫**漠南。蒙古大漠把辽阔的北域分为漠北与漠南两部分,也有史书把“漠”字写成“幕”,故也称幕北、幕南。这一片荒漠之地,无声地叙说着游牧民族的兴衰。在两汉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漠南北都是匈奴人的地盘,在大汉帝国的频频打击下,匈奴要么内附中国,要么远走中亚,大漠南北逐渐被鲜卑人据有。由于漠北乃荒寒之地,不宜居住,漠南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时代名将很多,秦朗几乎算不上名将,然而已经足以把鲜卑打趴下。轲比能纵有十万骑兵,也没能挽回败局,一下子被驱赶出漠南,逃往荒寒的漠北。不得不说,鲜卑军的战斗力与魏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泄归泥见势不妙,又向魏国投诚,再度率部归降。与泄归泥相比,步度根的运气就不那么好了。龙不可脱渊,虎不可脱山,这个道理步度根没弄明白。他迫不及待地离开雁门,脱离魏帝国的保护,却忘了自己是轲比能多年来不共戴天的敌人。
泄归泥降魏后,步度根失去了左膀右臂,势单力孤,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了。羊入虎口,命运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步度根一失足成千古恨,完全成为轲比能手上的傀儡。最后,轲比能索性将步度根处死,把这个敌人从肉体上彻底消灭。
可以说,在这件事上,轲比能做得不够磊落。当初他利诱步度根脱离魏政府,而步度根之所以会相信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轲比能名声不错,在鲜卑诸部落中以公正持平著称。不过,人并不是一辈子只守一条原则的,轲比能过去能诱杀步度根的哥哥,现在又何必守一条破规矩呢?
表面上看,轲比能在与步度根交锋十余年后,终于干掉步度根,笑到了最后。不过,这也是他走向覆灭的开始。
他犯下了两大错误:其一,惹怒了魏国,魏国牛刀小试,他就得狼狈鼠窜到漠北;其二,出尔反尔,杀死步度根,毁了多年来积累的清誉。
轲比能可以砍别人的脑袋,别人就不能砍他的脑袋吗?
幽州刺史王雄策划了一次绝密行动:刺杀轲比能。游牧民族部落的强盛与否,与部落首领的才能密不可分,一个首领意外身亡,可能会导致全面崩盘。东汉帝国很擅长策划暗杀行动,比如在公元107年至118年的汉羌战争中,刺杀敌方将领就成为东汉军队制胜的法宝。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汉军将领任尚先是派出五名刺客刺死羌军总司令杜季贡,而后再派杀手潜入敌营刺死羌天子零昌;另一位将领邓遵派杀手刺死羌人最后一位首领狼莫,结束了这场历时十二年之久的战争。
刺杀是一种准军事手段,用今天的话说,叫“斩首行动”,在敌方阵营开始出现分裂、混乱之时刺杀其首领,效果更显著。
轲比能在战场遭受重创,失去了漠南肥沃之地,遁迹漠北,又妄杀步度根,声望已直线下降。王雄派出的刺客,名唤韩龙,乃是一名武林高手。韩龙是如何刺杀轲比能的,史书没有记录。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涌现出许多刺客,司马迁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刺客列传》;后世的刺客就没那么幸运了,史家似乎不把他们当回事,因为他们只是小人物。司马迁之所以较其他史学家更伟大,正在于他对个体的关怀,他不仅记录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也会记录个性鲜明、义薄云天的小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显然没有司马迁的视野与胸怀,不过他仍记下了刺客的姓名——在后世的史书中,多数刺客连姓名也找不到。
此次刺杀行动没有细节,只有结果。
结果是一代枭雄轲比能死了,死于剑客韩龙之手。
有一个事实不能不引起注意。轲比能之死,竟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一个曾经纵横草原十数年、手握十余万控弦之士、受人敬畏的鲜卑首领,被一剑刺死后,部下竟然麻木待之。不错,鲜卑的民族心理与匈奴、羌等类似,用四个字表达,叫“侮老畏壮”,他们崇尚强权与力量,再伟大的领袖,一旦壮岁不再,大家就会失去对其的尊敬。轲比能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在他遇刺身亡后,他的弟弟成为新的首领,由于才能不及乃兄,鲜卑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此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