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蜀:“冤大头”刘璋引狼入室(1 / 1)

张松是益州别驾,人长得短小精悍,智慧过人,对时局有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他是益州牧刘璋信任的人。

刘璋并没有什么本事,他完全是仰仗父亲、前益州牧刘焉留下的政治资本。公元208年,曹操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对荆州的进攻,刘琮投降。刘璋大恐,便派张松前去向曹操道贺,其实也是探探风声。若放在以前,曹操对谋士是极为尊重的,不过当时他自以为天下大局已定,甚为心高气傲,不把张松放在眼里。

张松遭到白眼后,对曹操印象非常不好,回到益州后,他便大说曹操的坏话,并建议刘璋应该与曹操断交,转而与刘备结好。刘璋本来就没什么主见——既然如此,你说咋办就咋办吧。不久后,刘备与周瑜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刘璋一看,哇,张松的眼光果然独到,看似强大的曹操竟被打败了。此后,刘璋越发器重张松。

受到领导的重视当然好,但张松却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明珠暗投,偏偏主上刘璋是个不求进取的平庸之辈,跟着这样的主上混,怎么可能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呢?张松内心挣扎着,时常长吁短叹。

自负的人,一般朋友很少。张松朋友不多,却有一个极好的朋友,因为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怀才而不遇。这个朋友名叫法正,法正担任军议校尉,并不受刘璋重用。两人时常喝酒解闷,喝来喝去,就聊到未来。靠刘璋这棵破树,没有未来,那么要靠谁呢?两人说来说去,说到了一个人:刘备。

刘备向孙权借了荆州后,已经成为曹操、孙权之外的第三股大势力。不过张松与法正都不认识刘备,如何与刘备联系呢?张松想了个办法。

这时曹操夺取关中,大败韩遂、马超,下一个目标就会是汉中、川蜀了。刘璋心中惶恐,张松便建议说:“应该派人与刘备联络。”

刘璋点点头道:“那要派谁去呢?”

张松说:“法正可以。”

刘璋便点名法正,让他去与刘备联络。法正却推辞了。明明想去,为什么却要推辞呢?因为他与张松有阴谋,有阴谋所以要装作没阴谋的样子,表现得太急切,反倒会令刘璋生疑心。刘璋不高兴地说:“派你去你就去,不要推脱。”法正才装得十分不情愿的样子,动身出发了。

当时刘备的大本营设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法正见了刘备后,与他坐谈良久,观其言行,得到一个结论:刘备有雄才大略。回到益州后,法正便与张松密谋:迎刘备取代刘璋,把刘备推上益州牧的宝座。

密谋既定,张松就开始行动了。

他对刘璋说:“曹操的军队无敌于天下,倘若夺取张鲁的地盘,进而窥视川蜀,谁能抵挡得住?刘备与您是同宗,也是曹操的仇敌,且善于用兵,要是让他讨伐张鲁,张鲁必败无疑。只要张鲁被消灭了,益州就变得更强大,到时曹操杀过来,也不用怕了。益州不仅有曹操这样的外敌,还有庞羲、李异等心怀叵测的将领,这些人恃功骄傲,吃里爬外。若不能得到刘备,到时候外有强敌,内有叛变,咱们肯定要败亡的。”

刘璋这个人没什么统御力,在益州集团内部,庞羲、李异等人都权势很大,心怀异志。若是迎刘备前来压阵,倒是一个不错选择。因此,刘璋同意了张松的提议,派法正率四千人前往迎刘备入蜀。

此议一出,主簿黄权大惊失色:迎刘备入蜀,不就等于迎来一头大老虎吗?他赶紧对刘璋说:“刘备素有骁名,现在把他迎入益州,要是以部下待之,他肯定心怀不满;要是奉他为上宾,则一国不容二君,到时一定危如累卵。我们不如紧闭边境,等待天下大局明朗,再做定夺。”

所谓忠言逆耳,刘璋非但不听,还觉得这家伙絮絮叨叨,甚是讨厌,索性把他外调到广汉当太守。

还有一个名为王累的从事,也坚决反对迎刘备入蜀,他的劝谏方式颇有新意,他把自己倒悬在成都城门,阻碍交通。不过这一招也没有用,刘璋仍然一意孤行。

却说法正到了荆州,拜见刘备,密陈道:“以将军英雄盖世之才华,正好可利用刘璋懦弱的弱点,加上张松作为内应,夺取益州之地可谓易如反掌。”

要是刘璋听到法正这种胳膊肘外拐的话,不知要作何感想了。

可刘备却迟疑未决。

为什么呢?他向来以光明磊落著称,不愿干落井下石之事,以这种下三烂的手段夺权,未免有违英雄本色。

这时,绰号“凤雏”的庞统进言道:“荆州经历大乱后,荒芜残破,人才凋零,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作为。益州有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此作为资本,则大业可成。”

刘备摇摇头说:“如今与我势不两立的人,只有曹操。曹操严苛,我则宽厚;曹操残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诈,我则忠义;只有反其道而行,才能做成大事。现在要我以诡诈的手段夺取益州,虽得到小利,却失信义于天下,这怎么行?”

在刘备看来,曹操那么强大,为什么还会有人来投奔自己呢?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做法与曹操不同吗?要是我也沦为曹操那样的人,天下人何必来投奔我呢?

庞统给了刘备一个理由,他说:“天下大乱之时,不是以单一的办法就能成功的。兼并弱者,攻打愚者,以非法手段夺取,再以合法手段治理,这是古人所推崇的。只要事成之后,给刘璋一块大的封地,那又岂能算不讲信义呢?今天机会来了,如果弃而不取,最终只能落到别人手中。”

这是一个能打动刘备的理由。做一件事是否对,要综合看目的、手段与结果。在这件事中,目的是夺取益州,是为了与国贼曹操对抗,拯救大汉帝国,目的是善的;手段是欺骗,是勾结益州内部密谋反叛者,暗箱操作,极尽诡诈,手段是恶的;结果是夺取益州后,一反原来暗弱的政治,推行仁政,造福一方,同时妥善安置刘彰,结果是善的。在庞统看来,手段虽辣,目的与结果却都是好的,这就说得过去了,对得起天地良心。

果然,刘备听后内心为之一动。心念一动,就化为行动。

刘备把荆州的守备交给诸葛亮、关羽、赵云等人,自己率数万步兵,随法正入蜀。

孙权很快便知晓了刘备的西行计划。

这不奇怪,因为孙权把自己的小妹安插在刘备身边,自然对一切了如指掌。孙小妹与其说是嫁给刘备,不如说是东吴的高级卧底。

毫无疑问,刘备此去,必夺益州,而只要刘备夺取益州,就不会甘心屈居人之下,这点孙权岂有不知之理?孙权紧张了,这时他有点懊悔当初没有听周瑜之计,让刘备有了坐大的机会。想要控制刘备,孙权只剩下一个筹码:挟持刘备的儿子刘禅为人质。他派出一支舰队,以迎回孙小妹为借口,抵达荆州,暗中指示孙小妹把刘禅带回东吴。孙权的计划差一点得逞,孙小妹把刘禅骗上船,东吴舰队顺江而下,直奔东吴去了。只是张飞、赵云及时发现刘禅被挟持,两人紧急动员水师,封锁长江江面,愣是把阿斗给抢回来了。

与此同时,刘璋喜气洋洋。他自以为刘备入益州,定能助他一臂之力,消灭张鲁,弭定内乱,自己这个益州牧就可以坐得稳如泰山。为了表示对刘备的敬重,刘璋吩咐,沿途各郡县要提供足够的物资,让刘备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不是所有人都像刘璋这样乐观,巴郡太守严颜就是其中之一。当刘备行经巴郡时,严颜捶着心窝说:“这就是所谓的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自己待在深山老林里,还想让老虎来保护自己,这岂不是送给老虎一顿饱餐吗?

刘备继续前行,抵达涪县。刘璋自投罗网,亲率三万人马,前来迎接刘备。他哪里料想得到,自己最信任的张松正打算把他干掉呢。张松秘密指示法正,让他通知刘备,刘璋到达后,马上发动兵变,将其生擒。

俗话说:“师出有名。”刘璋好意请刘备入蜀,又亲自前来迎接,待遇够隆重,现在要兵变把主人生擒,这岂不是恩将仇报吗?这种事,崇尚江湖义气的刘备做不出来。他只是淡淡地说:“这件事不能这么仓促。”言下之意,须等到刘璋有什么恶行,才好理直气壮地夺权。

庞统赶紧说:“机不可失啊。趁刘璋前来会面时,把他给绑了,这样将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搞定整个益州。”

刘备摇摇头说:“刚到别人的地盘上,还没示恩信于民,不可以贸然行事。”

与张松、庞统相比,刘备考虑的事情更多、更远。此时固然是夺权的良机,只是背上忘恩负义之名,怎么能让益州百姓心服口服,怎么能让天下英雄归心呢?民心不附,士人离心,他拿什么与曹操、孙权抗衡呢?

这件事,是急不得的。

所有这些密谋,刘璋全然不知。他把刘备当作救命的稻草,不曾想他找来的只是一个“掘墓人”,自己差一点在见面时就被埋入坟坑了。刘璋推刘备为大司马兼司隶校尉,刘备推刘璋为镇西大将军兼益州牧。这年头,当什么官,只是军阀自己说了算,至于有没有朝廷印绶,没有人理会。

刘璋仿佛看到光明的前途,看到张鲁的势力被自己吞并——躲在西南当个土皇帝,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接待刘备的规格是空前的,双方士兵欢聚一百天,天天有酒有肉,不亦乐乎。刘璋还觉得不够,为了彰显诚意,他还调拨一部分兵力给刘备,并提供大量的车马、盔甲、器械及其他物资。

只要刘备能干掉张鲁,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刘备的兵力有三万多人,吃喝三个多月,个个生龙活虎,斗志高昂。他开始做出进攻张鲁的样子,把军队开赴葭萌,不过并不进攻,只是虚张声势。对刘备来说,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消灭张鲁,而是如何找到理由推翻刘璋,取而代之。

虽然装备精良的北征兵团止步不前,但刘备并不是无所作为,他拿着刘璋赏赐给他的巨亿财物,对百姓广布恩德,收买民心。刘璋出钱,名声都落到刘备头上了。显然,刘璋不晓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宁可把大量的钱财送给大军阀刘备,也不愿花在老百姓身上。好的名声,就是雄厚的政治资本,在这一点上,刘备比刘璋聪明多了。

很快,刘璋发觉有点不对头。自己钱也花了,兵也给了,粮草也提供了,可是刘备却慢条斯理,不急着攻打张鲁,这算怎么一回事?

庞统也急了。你刘备既不攻打张鲁,又不干掉刘璋夺权,这么拖下去,总会拖出问题的。他决心再次进言,便跑去对刘备说:“将军既不击张鲁,又不击刘璋,犹豫不决,将陷入困境,不是办法。我有上、中、下三策,供将军参考。”

刘备说:“你且说说上策。”

庞统道:“秘密派出一支精锐部队,昼夜兼行,突袭成都。刘璋本来就不懂军事,又毫无防备,只要大军突然杀到,便可一举夺取成都。这是上策。”

刘备问:“中策呢?”

庞统答道:“杨怀与高沛是刘璋麾下的名将,他们据守关头,手头上都有重兵。听说他们多次写信给刘璋,请求把将军您遣回荆州。您可以派人通知他们,说荆州有紧急情况,必须要回师救援,再假装收拾行装,做出要回师的样子。这两人听说你要走,心里肯定偷着乐,到时定会假惺惺地前来送别,正好趁此机会将他们生擒,吞并他们的部队,杀向成都。这是中策。”

刘备再问:“那么下策呢?”

庞统说:“下策就是我们主动撤退到白帝城,与荆州相连,再慢慢想进取益州的办法。”

刘备沉吟片刻,脑袋里高速运转着。下策肯定不行,不夺益州,自己始终只能是孙权的小老弟,没有出头之日。上策呢?上策固然是快刀斩乱麻,但出兵偷袭成都,仍然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想来想去,只有使用中策,假装返回荆州,再伺机行动,虽然麻烦些,但好找借口。

借口很快就有了。

公元212年末,曹操发动对孙权的战争,孙权急忙写信给刘备,要求他回师共同抵抗敌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刘备便给刘璋写了一封信:

“孙权与我本是唇齿相依,如今曹操大举发兵南下,镇守荆州的关羽兵力薄弱,倘若我不前去救援,荆州定然失守。曹操攻取荆州后,便会转而入侵益州。因此,曹操的威胁要比张鲁大得多,张鲁只是一个小贼,不必担心。”

刘璋花了血本请刘备前来剿灭张鲁,岂料费了许多钱财,一枪未放,刘备就要打道回荆州去了,这是哪门子事啊?不仅如此,刘备还狮子大开口:我回荆州打曹操,就是帮你守住益州大门,所以要拨给我一万人马以及相应的粮食物资。刘璋傻了眼,他那心情,就跟今天借钱给人的债主们一样,本以为自己是老大,最后发现是孙子。你不追加投资,以前的投资全泡了汤,你要追加投资,又怕被套住。所以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放债的成了孙子,借债的反成了大爷。

拨一万人马,刘璋的老本岂不都送给刘备了?他勉强同意拨四千人,至于粮食物资,减少一半。

说实话,刘璋仁至义尽了。

但刘备分明是找碴儿的。他怒气冲冲地对手下的将士们说:“我为益州讨伐强敌,各位殷勤劳苦,可是刘璋只知收敛钱财,如此吝啬,凭什么让人为他卖命?”

这通话讲得很不厚道。但是没关系,只要能忽悠人就行。

刘备另一个不厚道的地方,是没把计划通知给张松。或许,刘备认为张松知道得越少越好,连张松都可瞒过,自然可瞒过刘璋。确实,张松以为刘备真的要返回荆州,他大惑不解,便写了一封信给刘备与法正,信中说:“大事马上就要成功,怎么在这个时候要离开呢?”言下之意,是催促刘备赶紧出兵成都,他做内应,定能马到成功。

每当历史到了紧要关头时,也是考验人的信念、勇气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临阵变卦,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便是这样的人。他害怕弟弟的阴谋泄露,自己全家要跟着倒霉,经过一番痛苦的内心挣扎后,求生的本能战胜了兄弟的情分,他向刘璋告密:张松要勾结刘备造反!

刘璋听完后,如五雷轰顶。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斥巨资、诚心诚意请来刘备,居然只是引狼入室;更没想到,最信任的张松已经背叛自己,倒向了刘备。他怒由心生,当即下令逮捕张松,斩首示众,并快马通告益州各地守将,不得与刘备相互联络。

可是刘璋还是迟了一步。

刘备得悉张松的死讯后,当即召杨怀、高沛前来,随便扣了个“无礼”的罪名,将两人斩首,吞并其部,进而占据涪城。

益州之战已不可避免。

就在刘备、刘璋剑拔弩张之际,关中的局势再度发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