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
由于《三国演义》影响力太大,这句话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站在蜀汉的立场,故而不惜拔高蜀汉人才,而刻意压制魏、吴的英雄人物。其实,周瑜根本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周瑜在世之时,诸葛亮的名声并不十分响亮,也还没有做出伟大的事业。此时的周瑜,地位比诸葛亮高,名头比诸葛亮响,还接二连三地建立卓越的功勋,连曹操都对他另眼相看,企图拉拢招降。
周瑜与孙权一家关系不一般,孙权将他视为兄长,周瑜也极尽效忠之本分。东吴政权要何去何从?如何缩小与曹操的差距?这些都是周瑜日思夜想之事。渐渐地,一个计划在他脑海里明晰起来。
他从江陵奔赴京师,谒见孙权,详细阐述自己的战略。他对孙权说:“曹操刚遭败绩,内部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因而未能继续大举用兵。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扩张势力。请派我与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西进,攻取巴蜀之地,吞并汉中的张鲁势力,留下奋威将军固守,与关中马超结为盟友。我则回来与您一道攻取襄阳,进逼曹操,争夺北方。”
周瑜的雄心绝不止在于固守南方一隅之地,他勉励孙权进取中原,一统中国。要进取中原,光靠江东是不够的,要把江东、荆州、川蜀连为一片,因此攻取巴蜀成了周瑜战略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点,诸葛亮也看到了,原本不被人关注的巴蜀之地,很快就要成为诸势力争夺的焦点。
孙权批准了周瑜的计划,周瑜便返回江陵着手准备工作。可惜的是,天妒英才,行至半途时,他竟然染上疾病。自从去年攻打江陵时挨了一箭,周瑜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这一病,居然让他再也起不来了。他自知大限将近,在病榻上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寿命的长短乃是命中注定的事,我死不足惜,只恨尚未大展宏图,不能再为您效命了。如今曹操在北方,局势仍动**不安;刘备寄居篱下,如养虎遗患。天下之事,不知最后如何收场。这正是臣属将士奋发之日,也是您慎思明断之时。鲁肃为人忠勇刚烈,临危不乱,我死之后,他可以代替我的位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若我所说的,您能采纳的话,我周瑜死而不朽。”
这封信发出去后,周瑜便溘然长逝。
他死得真不是时候——正当东吴欲大展拳脚之际,作为灵魂人物的周瑜却死了。他的死,对东吴绝对是无可估量的损失。周瑜的战略眼光长远,有卓越的指挥才能。赤壁一战,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周瑜由是奠定了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周瑜是曹操一生中遇到的最强对手。如果周瑜不死,巴蜀很可能不会是刘备的地盘,三分天下的格局或许就不存在了。
周瑜的军事才能无可代替,不仅如此,他在孙权心目中的分量,也是他人所不及的。
刘备与曹操都把周瑜当作可怕的对手,两人都曾经制造种种流言,诽谤、诬陷、贬低周瑜。刘备去京口拜见孙权,曾偷偷打小报告说:“周瑜文韬武略,实是万里挑一的英雄人物,我看他器量宽广,恐怕不会长久居于人臣的位置。”这是捧杀,暗示周瑜乃帝王之材,岂肯甘心当孙权的部下。曹操则大肆散布贬低周瑜的言论,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时,我正好有病,就主动烧掉船只撤退,不想却被周瑜捞到虚名。”这是在暗示周瑜不但浪得虚名,而且用所谓的战功欺骗孙权。
尽管曹操与刘备的说辞不同,却同样都是诛心之论,用意歹毒。这种流言蜚语是有很大杀伤力的,历史上有很多名将,没死在战场,而是死于流言蜚语,死于帝王的怀疑。
但刘备与曹操的阴谋都破产了,孙权对周瑜的信任是坚定不移的,他把周瑜当作东吴的英雄与拯救者。当时孙权虽是东吴割据政权的领袖,但并不是帝王,只是挂了“讨虏将军”的头衔,其属下只是对他行将军礼。只有周瑜恭恭敬敬,行臣子礼,实际上已经把孙权当作君王对待。两人关系原本如同兄弟,周瑜又自觉维护孙权的高大上形象,做事相当有分寸,在关键时候能勇挑重担,为人所不敢为,拯救东吴于危难之中。这样的人,孙权怎么会怀疑他?
可惜的是,刘备与曹操的阴谋未能得逞,老天却帮了他们大忙。周瑜染病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
孙权接到周瑜的遗书后,心中大恸,他沉痛地说:“周瑜有辅佐帝王的才能,竟然这样短命,他突然去世,以后我还能依靠谁呢?”想到这儿,孙权不由得泪如雨下。他亲自西行,在芜湖迎回周瑜的灵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周瑜富有人格魅力,深谋远虑,顾全大局。他少年得志,属于东吴阵营中的“少壮派”领袖,地位凌驾于众多老将之上,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其中老将程普就经常跟他抬杠,动辄挑衅。周瑜却能忍气吞声,不计较个人得失,埋头苦干,用一系列伟大胜利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最终,程普也不得不服气,并且深深地为周瑜的高风亮节所感动。这位老将军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颇像战国时代的名将廉颇,他主动与周瑜交好。后来,程普遇人时总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意思就是说,跟周瑜这个小老弟交往,就像喝醇香美酒,不知不觉便醉了。
周瑜是带着三大遗憾而死的:其一,未能挺进益州,把巴蜀、汉中之地收入囊中;其二,未能剪除刘备这个心腹之患;其三,未能在有生之年与曹操逐鹿中原。
历史似乎总跟东吴开玩笑。孙坚、孙策父子都是英年早逝;孙策的三弟孙翊有乃兄之风,竟也死于叛将之手,如今周瑜又撒手人寰。他们还那么年轻,就都死了,这确是东吴的不幸。
由于周瑜突然病故,西征巴蜀一事便搁置了。孙权依其遗愿,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管周瑜的部队,驻扎江陵。
鲁肃与周瑜一样,也是主战派人士,但两人的战略有所不同。鲁肃是孙刘联盟的促成者,大力鼓吹联合对抗曹操;周瑜则把刘备当作心腹之患,主张分化瓦解其力量。在这两种战略之间,孙权倾向于鲁肃。他亲征合肥,以失败告终,甚至放弃了长江北岸的庐江郡,因此孙权自认为在陆地上,难以同曹操争锋。
但如果继续与刘备合作,孙权就面临一个大问题。刘备盘踞荆州南部四个郡,而东吴则占据长江以北诸郡。一旦曹操大军南下,东吴军队首当其冲,而刘备反倒躲在后方。这样的联盟还有什么意义?鲁肃便向孙权提出一个建议:把荆州北部诸郡,借给刘备。
在战争史上,有借粮的,有借兵的,借地则很少听到。
当时荆州情况是这样的:南部四郡控制在刘备手中,长江沿线诸郡在东吴手中,而北面的襄阳城则还在曹操手中。鲁肃所说的“借荆州”,并不是指荆州全部,而是夏口以西至夷陵的这一段地盘。荆州东部的几个重要据点,是进出东吴的通道,则没有借出。
孙权同意鲁肃的建议,把土地借给刘备。
朋友间借钱有时都有借无还,何况是借土地呢?
与周瑜相比,鲁肃与孙权的目光都不够长远,他们希望培植刘备势力以对抗曹操的中央政权,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前提错了。刘备乃是狞猛枭鸷之英雄,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这些人都控制不住他,孙权凭什么能控制他呢?如果控制不了,刘备就是潜在的敌人、对手,这一点周瑜看得十分透彻,但鲁肃却过于信任盟友了。
比借地更严重的是,东吴把荆州长江沿线地带拱手让出后,便失去了西击益州的机会。通往益州的水陆通路都在刘备的控制下,东吴军队如何远征?事实上,周瑜去世后,孙权曾打算西征益州,被刘备所阻,未能成功。最后,刘备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西进益州,夺取巴蜀之地,成就帝王伟业。
“借荆州”是鲁肃的败笔,但也是刘备的幸运。关于借荆州引发的故事,后面再说,这里先略过不谈。
荆州诸郡借给刘备后,东吴军队陆续东撤。
鲁肃带着周瑜旧部四千多人马,从江陵撤到陆口,孙权任命他为汉昌太守。中途,鲁肃经过寻阳,这里正是吕蒙的驻地。吕蒙是东吴军界的后起之秀,在征黄祖之战、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周瑜死后,吕蒙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但是鲁肃却看不起吕蒙,因为吕蒙年少从军,没读过什么书,在鲁肃看来,吕蒙不过就是匹夫一个罢了。
这时鲁肃手下有一人说:“如今吕蒙将军功名日盛,不可以故意怠慢他,您还是前去拜访一下吧。”鲁肃虽然不太情愿,还是放下架子,前往吕蒙营中。
吕蒙得知鲁肃前来,当即摆酒席相迎,两人喝了几杯酒后,开始谈论天下事。令鲁肃吃惊的是,以前的“土包子”吕蒙,居然变得儒雅与博学,时不时引经据典,议论纵横。一向以口才及学识著称的鲁肃居然丝毫不占上风,他张大嘴巴,惊愕地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你只有武略罢了,今天才知道你学识如此渊博,不复是吴下阿蒙了。”
吕蒙微微一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兄您也发现得太晚了吧?”
“吴下阿蒙”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阿蒙是对吕蒙的昵称。当年半文盲的吴下阿蒙,何以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儒将呢?
这还得从孙权的激励说起。
东汉是儒学极发达的时代,学者极受尊敬,即便到了三国时代,谋士的地位也要高于武将,这倒是符合“上兵伐谋”的传统。孙权麾下猛将如云,但不少将领文化水平低,比如吕蒙、蒋钦,都是这种人。有一回,孙权对吕蒙、蒋钦说:“你们现在都手握兵权,应该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吕蒙辩解道:“军务繁忙,实在没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不以为然地说:“我又不是要你们研究经典,去当什么五经博士,只是作为一名大将,应该要涉猎历史,对古代事件有个了解。你们说军务繁忙,谁能比我更忙呢?我年轻时就学习《诗》《书》《礼记》《左传》《国语》等经典,只有《周易》没读。自从掌管政事以来,又读了三史(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部史书),以及各家兵书,自以为大有裨益。你们二人悟性很高,若多读些书,一定收获很多。当务之急,是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孔夫子曾说:‘整天不吃不睡思考问题,没什么益处,不如读书学习。’想当年光武皇帝,戎马倥偬仍手不释卷。远的不说,就说曹操吧,他还自称‘老而好学’呢,你们怎么能不自勉?”
这一番话,对吕蒙刺激太大了。
作为一名武将,他没有读书的兴趣,总以军务繁忙为借口。孙权、曹操以及光武皇帝,不仅要管军务,还要管内政、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却仍争分夺秒地读书。人家都有时间,自己怎么没时间呢?说到底,还是惰性在作怪。从此之后,吕蒙发愤读书,无论军务多忙,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书籍,随时翻阅,笃志不倦。他没什么学问底子,但以勤补拙,不到几年时间,所读之书,已远远超过一般的儒生了。
随着学问的长进,视野的开阔,吕蒙对军事的理解也达到新的高度,战略目光更加宏远。知识就是力量,拥有知识的吕蒙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实现了由一名赳赳武夫向一代名将的转变。
鲁肃与吕蒙交往不多,在他的印象中,吕蒙仍然是那个“吴下阿蒙”。这次邂逅让他对吕蒙有了全新的了解。
吕蒙不仅变得博学,而且军事上的见解已在鲁肃之上了。
由于孙权把荆州江北之地借给刘备,刘备派虎将关羽镇守,鲁肃调任汉昌太守,防区与关羽相邻。对此,吕蒙略有不安地问道:“您身为汉昌太守,身肩重任,与关羽为邻。不知您有什么计策防备关羽呢?”
这一问,把鲁肃问住了,鲁肃十分窘迫地说:“到时随机应变吧。”
吕蒙说:“现在虽说孙刘结盟,东西一家,但关羽乃是虎狼之将,不可不防。关羽这个人,身材魁梧,好读《左传》,为人刚正磊落有雄气。不过他有个缺点,就是过于自负,盛气凌人。现在您与他为邻,须得计划好几套方案,以备不测。”
说完,吕蒙向鲁肃提供了五套方案,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对策。鲁肃听后大为叹服,这一天实在带给他太多惊喜了,他拍着吕蒙的背说:“子明(吕蒙的字),我不知道你的才识谋略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了。”
几个时辰之前,心高气傲的鲁肃还打心眼底看不起吕蒙;几个时辰的交流后,他对吕蒙的印象完全改变,佩服得五体投地。
酒宴之后,鲁肃前往拜见吕蒙的母亲。在三国时代,这叫“登堂拜母”,是有特殊含义的,表示对朋友的极度尊重,所以对其母亲要采用跪拜礼,如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般。当年周瑜这样拜过孙策、孙权的母亲,因而孙母视他如同自己的儿子。
就这样,鲁肃与吕蒙成了好朋友。
在《三国志》一书中,把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合为一传,这三位伟人都是东吴的栋梁,是国士级的人物。鲁肃力主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在群臣皆主投降时,他独标抗战之义;周瑜才气过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千百年来,其音容笑貌,犹似在眼前;吕蒙勤勉好学,敢于挑战自我,有深谋远虑,最终复夺荆州,巩固东吴之本。此三人者,不独东吴之英雄,亦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之英雄也。
在“借荆州”一事上,孙权有失有得。
失的是益州被刘备捷足先登,得的是岭南之地——正因为西部有刘备抵抗曹操,孙权才能腾出手来,经营岭南。
在两汉时,岭南还是化外之地,虽幅员广阔,却十分落后,南方蛮夷又时常叛乱,故而动**不安。东汉末年,朝廷委派的交州刺史朱符被叛乱的蛮夷杀害,导致州郡大乱。当时中原正陷入军阀混战中,谁也懒得去理会偏远的岭南。
时任交趾太守的士燮(xiè)是个颇有才干的官吏,他果断让三个弟弟代理合浦郡守、九真郡守、南海郡守之职,弭平动乱,恢复秩序。士燮为人宽厚,礼贤下士,虽处偏远之地,仍然声名远扬,许多士人为躲避战乱,南下投奔他。
后来,朝廷派来一位新的刺史大人,此人名叫张津。张津没别的本事,就是特迷信,整天搞旁门左道,幻想着成仙。不久后,他就“成仙”了,部将区景看他不顺眼,索性一刀把他给砍了,送他上了天。
荆州牧刘表没有雄心向中原发展,却有意染指交州事务,他派一个名为赖恭的人出任交州刺史,后来又派吴巨出任苍梧太守。只是刘表所用非人,赖恭与吴巨两人互不服气,大打出手,吴巨出兵攻打赖恭,赖恭落荒而逃,逃回荆州去了。
由于地缘因素,荆州牧刘表在岭南的话语权是比较重的,但朝廷显然不愿失去对南方的控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交趾太守士燮为绥南中郎将,都督交趾、九真、合浦、南海等七郡军事。不过曹操控制下的中央政府与岭南相去遥远,控制力度终究十分有限。
在赤壁之战前,东吴尚没有能力经营南方广大地区,孙权的战略重点是消灭黄祖以及平定内部动乱。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的转折,也是东吴走向扩张的起点。孙权与刘备联合,共抗曹操,曹操一时之间没有能力跨越长江发动新的进攻。这种三方短暂的和平局面,给孙权解决岭南问题带来良机。
孙权以鄱阳太守步骘(zhì)为交州刺史兼立武中郎将,带领一千多人马南行,正式染指岭南。
步骘是何许人呢?
他本是淮阴人氏,因天下大乱而避难江东,种瓜谋生,生活极为落魄。他白天耕作,晚上读书,史书称他“博研道艺,靡不贯览”,且“宽雅沉深”。人的前途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步骘性格坚忍,贫困交加时仍不坠其志,逐渐有了声名,被称为“当时英俊”。孙权一直欣赏这种有志气、有学问的人,步骘由是踏入政坛,从书记官一直升迁到鄱阳太守。
岭南一直是个难以治理之地,诸方势力盘根错节,只要看看前几个刺史的下场就可知。朝廷派来的刺史朱符被杀,刘表派来的刺史赖恭落荒而逃,岭南交州之地,仍是群龙无首。吴巨割据自雄,而士燮兄弟也独霸一方。此时东吴挫败曹操于赤壁,势力席卷长江中下游,声势大振,吴巨不敢正面与东吴交锋,假装归附步骘,实际上仍是拥兵自重,当土皇帝。
步骘知道,不解决掉吴巨,岭南之事难平。吴巨会装,他就不会装吗?他假意对吴巨客客气气,邀其前来相见。吴巨不知是计,刚到步骘营中,便被缴了械。步骘历数其罪,当场将他斩首正法。这一举动震动了岭南诸郡。统领七郡之地的士燮兄弟也大为震动,主动归附。孙权给士燮加了一个“左将军”的虚衔,士燮则把儿子送到东吴作为人质。
吴巨被杀,士燮归附,岭南这两个最大的军阀解决了,其他小军阀无不见风使舵,归附东吴。至此,孙权控制广阔的岭南,一个大帝国已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