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意气风发,刘备却十分失落。
当曹操大举北征乌桓时,刘备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劝刘表抓住这个袭取许都的良机——而这正是曹军将领所担忧的。不过,刘表的反应也早在郭嘉的预料之中。首先,刘表本来就只想当个草头王,胸无大志,保住自家一亩三分地就是他的全部理想;其次,倘若派刘备攻取许都,万一刘备一走就不回头了怎么办;其三,荆州不断地遭到孙权的打击,这一年(公元207年),孙权大举进攻黄祖所在的江夏郡,俘获甚众。
等到曹操平定乌桓后,刘表才略感后悔,对刘备致歉道:“我没听您的,错失大好机会。”
刘备苦笑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每天都有战事,机会还会有的,又不止这一次。若能抓住下一次机会,这次失误也是可以弥补的。”
话虽如此,刘备还是很惋惜。虽说还有机会,可这么好的机会,恐怕没有了。
这些年,刘备四处寄人篱下。
自从丢了徐州,他先后投靠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没有自家的地盘。他麾下虽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却缺少像郭嘉、荀彧、荀攸、沮授、田丰这样的谋士。孙子不是说过“上兵伐谋”吗?没有谋士群,光靠“大胳膊”怎么打得赢呢?不行,一定要找到优秀的谋士。
到了荆州后,刘备开始察访奇人异士。当时他听说襄阳人司马徽很有学问且交游甚广,便前往请教,希望他推荐几个深谋远虑的人才。
史书上说司马徽“清雅有知人之鉴”,他对刘备说:“一般的儒生俗士,哪里知晓时务呢?能识时务的人,一定是豪杰才俊。在襄阳这个地方,就有两个奇人,一个人称伏龙,一个人称凤雏。”
刘备听了大喜,赶紧问道:“此二人是谁呢?”
司马徽道:“乃是诸葛亮与庞统两位先生。”
司马徽有个好友名叫庞德公,在当地也很有名望。当时诸葛亮常去庞德公家拜访,故而司马徽对诸葛亮十分了解。庞统则是庞德公的侄儿,为人朴实,沉默寡言,所以大家不知他胸有韬略。庞德公颇有识人之才,他曾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统称为“凤雏”,把司马徽称为“水镜”。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与庞统,刘备把两人的名字记在心里。回到新野后,恰好有一人来访,此人名为徐庶,乃是颍川人士。刘备本是黑社会大哥,对人颇为义气,甚是器重徐庶。两人谈话间,刘备向他问起诸葛亮与庞统。
没想到事情居然这么凑巧,徐庶非但认识诸葛亮,还是他的朋友。徐庶说:“诸葛孔明乃是卧龙,您想见他吗?”
司马徽称他伏龙,徐庶称他卧龙,这个诸葛亮有这么神奇吗?刘备大感兴趣,便说:“当然想见啊。就请您陪他一起来吧。“徐庶呵呵一笑,道:“这个人,您可以上门拜访他,不可以委屈他前来。我看将军还是亲自跑一趟吧。”
接下来便是非常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这一段写得十分精彩,不过那是小说家的笔法,多是出于想象。那么历史上刘备是否真的三顾茅庐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三顾茅庐的过程,史料写得很简略:“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去了三回,才见到诸葛亮。至于前两次诸葛亮是故意躲着不见呢,还是外出呢,就不得而知了。
诸葛亮,字孔明,当时寓居于襄阳隆中。他并不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他总自比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管仲、乐毅。后来他在《出师表》中曾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写得自己像个逍遥自在的人。其实既然他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是有政治抱负的,只是未逢明主,暂且隐居罢了。
管仲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贤臣,他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乐毅则是战国时代的燕国名将,在他的努力下,默默无闻的燕国一举打败东方霸主齐国,跻身强国之列。管仲与乐毅都有不世之才,都遇到了明主——齐桓公与燕昭王都是一代明君。由此我们便可猜想,诸葛亮并非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在耐心地等待明主的出现。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会吹牛的家伙罢了,住在草庐里,还侈谈什么当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简直是神经病。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除了司马徽与庞德公外,还有两个人十分欣赏诸葛亮。一个是徐庶,另一个是崔州平。崔州平是崔烈的儿子,崔烈是前司徒,他的故事前面有讲过,当初崔烈为了当“三公”,找到汉灵帝的奶娘说情,以五百万钱的价格弄到了司徒的官帽,后来汉灵帝还直呼这个官卖得太便宜了。
特立独行是有好处的,就算被称为神经病,起码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人,不然刘备上哪找他呢?
刘备上门找了三回,终于见到了诸葛孔明先生。这时的刘备不再是当年的小混混,而是大人物了,当过徐州刺史、豫州刺史,虽说老寄人篱下,但到哪里,谁都得敬重他。与刘备相比,诸葛亮只是个小人物,大人物能锲而不舍地登门拜访,这份诚意,是诸葛亮最看重的。后来诸葛亮回顾往事时,这样说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不错,三顾茅庐,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与他一拍即合呢?很显然,孔明先生对刘备早有考察了。
不要以为诸葛亮是个书呆子,他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当时没有电视、报纸、手机、互联网,诸葛亮怎么会了解政治局势呢?
诸葛亮自称“布衣”,又说“躬耕于南阳”,给人感觉他出身卑微,只是个农夫罢了。其实不然,诸葛亮是大有来头的。他的父亲诸葛珪曾担任泰山郡丞,不过在诸葛亮八岁那年就死了,他便由叔叔诸葛玄抚养。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后来投靠刘表,诸葛亮跟着叔父到了荆州。由此可见,诸葛亮绝非农民,而是官二代。
我们继续整理诸葛亮的人脉图。诸葛亮有个哥哥,名唤诸葛瑾,也是三国史上重要人物,他留在江东,后来成为孙权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官拜大将军。除了哥哥,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襄阳望族蒯祺,蒯祺官至房陵太守;??二姐嫁给庞德公之子庞山民。
从以上人脉关系图不难看出,诸葛亮是有很大的一张关系网,他的叔父、哥哥及姐夫都是在政坛有影响力的人,这就使得诸葛亮有了解政治时局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些关系,诸葛亮光是躲在家里读书,很难获取第一手信息,也就谈不上有对政治人物的了解及对时局的精辟见解。
因此,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已经深知他的为人。那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呢?刘备这个人虽说没多少文化(尽管曾拜卢植为师),但在军阀中,他最为特别:其一,刘备古道热肠。当年孔融被黄巾军围困,刘备率兵解围;陶谦为曹操所攻,刘备又前往营救。其二,刘备人品好。他对治下的百姓好,其军队纪律也不错。反观曹操,虽然有雄才大略,但为人过于残暴,在征徐州时曾屠戮百姓,在官渡之战中又杀俘七万,这样的人,诸葛亮是不会去投靠的。其三,刘备有雄心。诸葛亮的志向,是当管仲、乐毅那样的一代名臣,名臣就必须要择明主。其实很早就有人发现刘备与众不同,曹操就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能被曹操视为英雄的人,诸葛亮难道会忽略吗?
真正让诸葛亮感动的,是刘备三顾茅庐。
一个地位尊贵的人,却屈尊多次登门拜访地位低得多的人,自古以来,恐怕也只有信陵君做得到。今日刘备仿若信陵君复生,这种人,好几百年才会出一个,就连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不曾这样礼贤下士。刘备能像刘秀那样中兴汉室吗?诸葛亮显然认为他有这样的潜质。
刘备终于见到卧龙诸葛亮了。
他不是来泡茶的,而是来请教的。
此时的刘备太迷惘了,他不知何去何从,不知自己的雄心会不会付诸流水。他对诸葛亮说:“汉室完蛋了,奸臣用命,我自不量力,想伸张正义于天下,只是智谋浅短,直至今日仍屡遭挫折。可是我的志向还在,先生有什么计谋吗?”
诸葛亮回答道:“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雄兵,挟天子而令诸侯,实在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从孙坚、孙策算起,已有三代,有长江之险,民众归附,且能招揽贤才,可与之结盟而不可图谋其地。荆州处要冲之地,北据汉水、沔(miǎn)水,南抵南海郡,东连吴、会之地,西通巴、蜀,正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而荆州牧刘表却不能善加利用,这大概是老天爷要送给将军您吧。西南的益州,四周地形险峻,其中沃野千里,乃是天府之国。据守益州的刘璋是个昏弱之人,虽然民殷国富,刘璋却不懂得珍惜,加上北方又有张鲁威胁,大家都盼望能有一位明君到来。将军您是帝室后裔,信义著称于海内,若能据有荆州、益州,控险扼要,抚定戎人、越人,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这段话足见诸葛亮的战略远见。
他告诉刘备,曹操是只大老虎,暂时还摸不得;孙权实力虽逊于曹操,也十分雄厚,得罪不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占据荆州、益州,以其为根据地,徐图发展。这个战略,实已显出未来三国鼎立的格局。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简简单单的一段话,见解却极其精辟而独到,刘备仿若拨云见日,欣喜至极,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此后,刘备更加敬重诸葛亮,两人的关系愈加亲密。看着大哥结识新朋友,还打得火热,关羽与张飞这两个小老弟心里不舒服:我等与大哥是出生入死,你诸葛亮突然跑来,不是要破坏我们与大哥的关系吗?他们的不满情绪溢于言表,两人常常在刘备那儿说诸葛亮的坏话。刘备十分不高兴,斥道:“我得到诸葛先生,如鱼得水,你们两人莫说闲话了。”
关羽与张飞虽然不服,但都是直肠子,既然大哥这样说了,咱就听吧,以后两人都闭口不说了。
刘备心中燃起希望之火,可是荆州的局势却不那么乐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将领甘宁叛变,投降孙权。
甘宁本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将领,后来率八百人投奔荆州。到了荆州后,他没能受到刘表的重用,长期郁郁不得志。刘表虽然割据荆州,但胸无大志,也没什么识人之明,在他治下就有许多杰出人才,他却视而不见。像诸葛亮、庞统这样的谋士,像甘宁这样的武将,都被埋没了。甘宁料知刘表干不成大事,遂产生前去投奔孙策的念头。
他打点行李,动身出发,行至江夏郡时遇到戒严,无法继续前行。江夏太守黄祖是孙策、孙权的杀父仇人,孙策平定江南后,报仇之心更甚,发兵进击江夏。甘宁一看,既然走不了,不如先投奔黄祖。黄祖当年因射杀孙坚而名震天下,其实不过是侥幸得手,并非有万夫不当之勇。黄祖收留了甘宁,却仍把他当作普通人看待,让他当了个小头目。
甘宁年轻时就因“有气力、好游侠”而闻名,他决心在战场上好好表现,以自己的实力获得升迁。
机会终于来了。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其业,大举进攻江夏。黄祖根本不是对手,被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孙权手下一名校尉唤作凌操,紧追着黄祖不放。眼看黄祖就要被擒,此时甘宁突然杀出,一箭射死凌操,救了黄祖一命。若是换作曹操,势必要马上提拔重用甘宁,可是黄祖就是一庸将,对甘宁的救命之恩视而不见,非但没有加以提拔,连一声谢谢都没有。
倒是都督苏飞对甘宁的勇敢十分欣赏,多次推荐给黄祖,黄祖理都不理。甘宁彻底失望了:看来待在这里是一点前途也没有,不如想办法脱身,前去投奔孙权。
当时江夏与孙吴集团处于战争状态,要脱身当然没那么容易。甘宁得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赏识他的都督苏飞。苏飞知道甘宁是个人才,便有意放甘宁一马。一天,苏飞请甘宁喝酒,几杯下肚后,便说道:“岁月流逝,人生几何?你也别待在这里了,不如早做打算,去投奔个能赏识你的人吧。”
甘宁沉默良久后说:“我虽有这个打算,却不知如何离开。”
苏飞说道:“我打算举荐你为邾县县长,到时你就可以自己决定去向了。”
甘宁十分感动,遇到苏飞,实是他人生的幸运。在苏飞的帮助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开江夏,逃到江东。
甘宁在荆州待了十四年,刘表、黄祖等人根本没去注意过他。可是当他到了江东,立刻就被当作闪闪发亮的金子。
谁的目光如此敏锐呢?正是周瑜与吕蒙。
我们不得不说,英雄才会惺惺相惜,刘表与黄祖都不是英雄,当然发现不了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
周瑜与吕蒙联名向孙权推荐了甘宁。
孙权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有一个人跳出来极力反对。谁呢?凌操之子凌统。凌操是被甘宁一箭射死的,父仇不共戴天,凌统焉能咽下这口气!
考验孙权的时候到了。周瑜与吕蒙都认可的人,必定是人才,得到甘宁,他不仅得到一员勇将,更是得到一把打开江夏的钥匙。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袖,要有主见,不能因为部下的反对而退缩。他一面给凌统作思想工作,一面厚遇甘宁,把他当作旧臣看待。这就是一个领袖的胸襟与气度。
为什么最后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他们在挖掘人才上不遗余力,三国史就是一部人才竞争史,得人才者胜,失人才者亡。袁绍、袁术、刘表都曾权重一时,最后全失败了,只要看看他们的用人之术,就可知他们失败的原因了。
甘宁的到来,对孙权来说意义非凡,而且很快,孙权就获得了超值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