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人称他为“大唐第一战神”。
“第一战神”也许有点儿夸张,但他确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在诗仙李白眼里,更是把卫青、白起落下几条街的大英雄——
丈夫立身有如此,
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
白起真成一竖子。
然而,这位屡破吐蕃、百战百胜,为唐玄宗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却在与安禄山叛军的交锋中阴沟里翻了船。
安禄山是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载发动“安史之乱”的,之前打死也不信安禄山会反的唐玄宗,直到叛军势如破竹地占了大片地盘,这才如梦方醒,匆忙组织防御。首先派出的虽然是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名将,但因是仓促上阵,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两员名将也无济于事,连洛阳都没守住,被迫退守潼关,坚守不出。
潼关乃长安门户,只要牢牢守住这个门户,叛军就无法越雷池一步,长安可保无虞。然后调集兵力,从四面八方合围叛军,未必不能反败为胜。而这,也是多数朝臣的看法。然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唐玄宗,无法接受堂堂政府军出师不利的这个现实,求胜心切、急于挽回面子的他,对两人“躲”在潼关不出战极其不满。而唐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竟然一再向封、高两人索贿,均遭拒绝后,边令诚竟然在唐玄宗面前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也不管是不是谗言,将两人同时赐死,然后起用一个“瘫子”,命令他接替被冤杀的封、高二人。这个“瘫子”就是哥舒翰。那时的哥舒翰不但年纪大了,还因常年好酒好色,把身体糟蹋得一塌糊涂。一次洗澡时他不幸中风,差点儿见了阎王爷,昏迷了很久才醒过来。从此得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站都站不起来了。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
“病废在家”的哥舒翰接到命令,不由得大吃一惊,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然而唐玄宗说,战马就是一个将军的腿,把他抬到马上,他不就站起来了吗!
哥舒翰不得不接受任命,带着行军司马田良丘、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几个唐玄宗给他配的属将和高仙芝的二十万旧部,开向潼关。没多久,安禄山就命儿子安庆绪来攻潼关,被哥舒翰轻松击退。那以后长达半年时间里,叛军多次进攻,都被挡在潼关以东,眼看长安近在咫尺,就是无法前进一步。
安禄山不愧是老狐狸,强攻不成,便把精锐部队藏起来,然后命部将崔乾佑把一些老弱病残放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想骗哥舒翰去捡便宜。这点儿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了经验丰富的哥舒翰?不料,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唐玄宗也得到了。他马上派人命哥舒翰出兵,捏了那些软柿子,然后收复陕洛。
完了,皇上上当了!
前线将领最怕的,就是不了解军情的上级干预战事,尤其是这个上级是皇上。因为谁的命令都可以违抗,唯独皇上的命令不能!哥舒翰立即给唐玄宗上书:不行啊陛下,安禄山这是故意示弱,给咱们挖了个坑,咱们不能中他的奸计啊。哥舒翰又认为,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速决,官军则正好相反,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利在坚守,再说暴虐无道的叛军已经失去了民心,时间稍长定会发生内乱,那时再进兵收拾他们,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舒翰的想法,与郭子仪、李光弼不谋而合。那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河北攻打叛军另一股主力史思明,而且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等他们把史思明搞定,就可腾出手来支援潼关,到时候潼关守军再出击,就可对叛军来个前后夹攻,将其彻底歼灭,也就不是难事了。
所以他们二位也认为,潼关守军只宜坚守,不可轻易出击,否则万一被安禄山埋伏的精锐诱歼,潼关就完了,叛军一旦占领潼关,那就是灭顶之灾!
道理讲明了,就看唐玄宗能不能听进去了。但是杨国忠说,哥舒翰按兵不动,是贪生怕死,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是什么!
唐玄宗听杨国忠这么一说,立即否定了郭、李二人之谋,接连不断地派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抚膺恸哭。他哭的不是自己,是整个李唐王朝的命运。因为他知道,一旦出击,必败无疑!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恸哭出关”的哥舒翰率军驻扎于河南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的灵宝,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山道,长达七十里,是设伏的理想地段。不出哥舒翰所料,安禄山的精锐部队,已经在此设下埋伏。四天后,战斗打响。安禄山再次故意示弱,将王思礼的五万精锐和随后跟进的庞忠的十万大军,成功诱入伏击地段。
叛军哪儿去了?官军刚开始疑惑,流星雨一般的滚木檑石就从山上倾泻而下,在狭窄的山道上,官军想躲躲不了,想逃逃不了,被砸死者不计其数。哥舒翰连忙命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点燃早就准备好的几十辆草车,推下山谷。顿时浓烟滚滚,烈焰熏天,像下了一场大雾,什么也看不清的官军胡乱放箭,直到天黑放完最后一支箭,才发现那些箭射中的,全是空气,连叛军的影子都没射中一个!
叛军到底去哪儿了?官军心里刚刚再次冒出这个问号,叛军主将崔乾佑率领的精锐骑兵,就从背后杀出。官军惨遭前后夹击,只顾逃命,乱作一团,仅被挤下黄河淹死的,就达数万人。河边上的官军运气不错,挤上了运粮船,然而没多久就因超载,运粮船连同上面的人,全部翻沉河底!
侥幸没有沉入河底的官军,总算划到了对岸,但已剩下不到十分之二。而有幸逃到潼关城外的官军,最终也大多掉入自己之前挖的堑壕。那些堑壕总共有三条,均深一丈宽二丈,三条堑壕很快被填满。最幸运的是后来者,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总算安全回到了潼关。
哥舒翰一清点,发现回来的仅有八千人,而出去的时候是二十万。这点人马肯定守不住潼关,潼关早晚是安禄山的。产生这个想法的不是哥舒翰,是他的部将火拔归仁以及其他几个与他关系不错的将领,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投降安禄山才是上策。
火拔归仁是突厥人,突厥火拔部落颉利发石失毕之子,开元二年降唐,袭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哥舒翰帐下为将,那时的哥舒翰是河西节度使。尽管仅剩八千人马,但哥舒翰毫不气馁,准备整军再战,火拔归仁却对他说:“敌军逼来,相公且宜西行避之,以图去就。”
没想到哥舒翰刚上马出驿,火拔归仁就带领其他将领,“叩马请降禄山”。哥舒翰大怒:“大丈夫死则死矣,怎么能投降叛军?”火拔归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把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着投降去了。哥舒翰又气又恨,想用马鞭插入自己咽喉自尽,被夺走。
安禄山将哥舒翰囚禁了几个月,哥舒翰一直没有实现替他劝降李光弼等唐将的承诺,安禄山正在想这人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就被儿子安庆绪指使人杀了。哥舒翰“投降”没多久,长安门户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皇子皇孙等数千人,慌忙逃往成都。
至德二载,在洛阳称帝没多久的安庆绪,就遭到几十万官军夹击,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前,将哥舒翰等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