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起家、打仗就逃的张亮,凭什么混成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1 / 1)

01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生命还剩六个年头的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想给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一点儿“回报”,便遴选了功劳“最大”的二十四位功臣,命画家阎立本按真人大小,把他们画在凌烟阁,以便他时常前往怀旧,也有供后人瞻仰、让后人记住其丰功伟绩的意思。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功臣图》。

二十四位功臣中,不乏大名鼎鼎、实至名归的人物,如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李靖、柴绍、程知节、李绩、秦琼等。但也不乏名不副实、徒有其表者,比如一个叫张亮的,他的主要功绩,似乎除了不停地告密和犯浑,就没有其他的了,这使人严重怀疑二十四功臣的评选标准有问题,大有暗箱操作之嫌。

与有幸登上凌烟阁的其他功臣相比,这个张亮就逊色多了,基本上是“文不成,武不就,行事乖张,劣迹斑斑”。有关史籍,比如《新唐书》《旧唐书》,对他的评价都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提到他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字眼:外表敦厚而内心实怀诡诈。意思是说,这人很善于伪装。他善于伪装的本事,把一代名相房玄龄和军事家李绩都蒙蔽了,以至于让他们觉得,这个人才若是不得到重视和重用,老天都不会答应。这样一个人,能够被高高地挂在具有至高荣誉的凌烟阁,对其他“默默无闻”的功臣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02

据《旧唐书·张亮传》记载,张亮是河南郑州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脸朝黄泥背朝天的日子实在苦得很,在家当农民的他,时时刻刻都想找个好工作,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隋朝末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造反了,张亮觉得这个工作不错,便去投奔了李密。

对一个既无背景又无文凭的农民来说,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工作就已经不错了,但张亮的理想显然不止于当个小兵。他想得到重用,当不了师长军长,当个团长营长也不错,可是李密偏不重用他,只让他当了类似于仪仗队的芝麻官。但是最终,李密还是对他刮目相看了,因为他表现出了一个领导最为看重的素质:忠诚。

李密军中有一个人想谋反,不知怎么被张亮知道了,他果断地做出选择,向李密进行了揭发。李密认为他是个至诚之人,也不在乎他出身卑微又没有文凭的事了,提拔他当了骠骑将军,让他跟着徐世绩混(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为至诚,署骠骑将军,隶于徐世绩)。

第一次告密就得到这么大好处,这甜头就像人生的第一根棒棒糖,那滋味一辈子都不能忘,而且总让人盼望着什么时候再来一根。

在告密这方面,张亮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可是在干工作这方面,再好的师父也教不会他,第一次独当一面,就丢了个大人。比如武德元年,已随徐世绩(后来李渊赐姓李,遂改名叫李绩)投降唐朝的张亮被任命为郑州刺史,没想到王世充一来,在军事家徐世绩手下混了那么多年的张亮,一点儿打仗的本事都没学到,遇到敌人只会尿裤子,双方还没接触,他撒丫子就跑,一直跑到一个叫共城山(位于今河南辉县)的地方。

这么看来,遇敌就逃的好处更大,那就是至少可以保命,所以仅仅四年(武德四年)后,他再一次驾轻就熟地上演逃跑戏码。那时他已被改封为检校定州别驾,刘黑闼(隋末唐初割据势力)兴风作浪,上司李绩命张亮守相州(今河南安阳),可是刘黑闼一来,他看到对方“旌旗遮天蔽日,兵锋甚锐”,吓得魂不附体,丢下一城军民不管,弃城逃跑。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一个毫无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家伙,房玄龄和李绩却欣赏得不得了,以他有智谋为由,推荐他进了秦王李世民的天策府,还当上了车骑将军。也不知他那以后干了些什么,竟然逐渐被李世民赏识,视为心腹。(《旧唐书·张亮传》:后房玄龄、李勣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引为秦府车骑将军。渐蒙顾遇,委以心膂)

也不知张亮“倜傥有智谋”这个结论,房玄龄和李绩是如何得出的?难道他们眼里的“有智谋”,是指见势不妙拔腿就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亮确实不笨,因为如果他无智谋,可能连逃跑都不会,只会等着挨刀。

03

当然了,要说这个人一无是处,那也不是事实。武德九年的时候,他终于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厚爱,做了一件对得起主人的事情。

就在那一年,与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发的李世民,派张亮到洛阳“秘密联结山东豪杰”,目的是局势发生变化时好有帮手,这事却不幸被齐王李元吉知道了。好你个姓张的,你这是图谋不轨啊!李元吉到李渊面前告状,李渊命有司把张亮抓来拷问,张亮打死也不说,有司实在问不出什么,只好把他放了。

玄武门之变后,赢了个盆满钵满的李世民登上帝位,论功行赏,张亮因守住了秘密而被封为右卫将军、怀州总管、长平郡公。如果保守了秘密就是立了大功的话,这功估计是个人都能立。好在那以后是和平时期,没有战事发生,也没有敌人来捣乱,不然这个张亮,也不知还会上演多少逃跑桥段。

与战争年代遇敌就逃和和平年代的无所作为相比,张亮最拿手的,仍然是告密。这种棒棒糖般的甜蜜滋味,他可是一直记着呢。贞观十七年,第二根甜蜜的棒棒糖终于从天而降,张亮也凭这根棒棒糖,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这一回的告密对象,是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侯君集。话说这个侯君集,也不知哪根神经短路,不想跟李老板混了,想自己开家公司,还想拉张亮和他一起干。张亮也不客气,既然棒棒糖从天而降,他张嘴就接住了,立马告诉了李世民。

要说这个李老板,还真是少有的好老板,居然拿这种帝王最忌讳的事不当回事,听了张亮的报告,一笑置之:你们两个私下里说的话,怎么当得了真?再说无凭无据,老侯也不会承认啊。便把这事放到一边,仍然像从前那样对待侯君集。

没想到,后来侯君集真的起了反心,参与太子谋反,李世民想起张亮当初告密的事,立即“优诏嘉奖”,提拔他为刑部尚书,参与朝政。

04

搞笑的是,这个不会打仗的家伙,后来却因不会打仗而取得了一次大捷。你没看错,是大捷,不打引号的大捷。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决定一做出,张亮便极力劝阻,老板您别去,高句丽不好打。李老板说我就是要打,不打不舒服。张亮就说那么好吧,让我也去吧,李世民便任命他为沧海道(一作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知道他打仗不行,就让他管管军船啥的。

可是这个张亮,虽然过硬的本事基本没有,有时候却也能做出点儿让人意外的事情,比如第二年,他率兵从山东龙口渡海至辽东,居然把大连打了下来,屯兵于营口。然后派士兵出去打柴、弄吃的。

不料营寨还没扎好,敌人就来劫营了,军中顿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张亮更不知如何是好,一点儿应对之策都没有,只管坐在胡**,眼神呆滞,一言不发。

他被吓呆了。但在部下看来,他不是被吓呆了,而是临危不惧。咱们总算见识了,临危不惧就是这个样子!既然主帅临危不惧,那咱们怕啥呢?于是,在副将张金树的带领下,将士们“鸣鼓奋击”,竟然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从此,张亮的功劳簿上有了亮丽的一笔:取得对外战争的一次大捷。这次大捷,却不算张亮的功劳,因为李世民最终知道了真相,又是一笑了之,也没责备他。他知道他不会打仗。

05

靠告密起家,靠告密登上权力顶峰的张亮,最终也死在告密二字上。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他任相州地方官的时候说起。

在相州时,张亮最大的爱好是结交江湖术士,却分不清是非黑白,什么人都交,比如一个叫程公颖的神经病。实际上那人没病,只不过既然不是“外人”,就得说他爱听的。所以,当不知哪根筋短路的张亮问他“相州是个好地方,据说不消几年这里就会出个帝王,你觉得是不是这样”时,程公颖说:“您还别说,您躺着睡觉的样子真像一条龙。”

除了这位,在他结交的混混中,还有一个名叫公孙常的,这人更神,自称能够“点化金银,炼制丹药”,当张亮给他看他手臂上的牛皮癣时,他说这哪里是什么牛皮癣,分明是龙鳞,说得张亮真以为自己是当皇帝的料,其他人为了让他高兴,纷纷随声附和。

那帮人谁也没有想到,手臂上长牛皮癣以为是龙鳞的张亮更没有想到,多年后的贞观二十年,一个名叫常德玄的河南陕州人把这事捅了出来,密告于李世民,说姓张的养了500个死士(实际上是干儿子),早就有图谋不轨之心。李世民大怒,立即命令有关部门调查,张亮养的那些混混倒也痛快,叫他们交代什么就交代什么,没让交代的,也都交代了。

更要命的是,程公颖和公孙常两人都出来证实:张亮确实想谋反,没有冤枉他。

李世民于是认定:张亮养这么多干儿子的目的,就是想谋反。文武百官见皇上开了金口,纷纷表示这人该判死刑。于是,问斩,抄家。实际上,像张亮这种既无本事,性格又懦弱的人,就是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李世民把他以谋反罪处死,不过是杀鸡给猴看,警示其他人而已:各位千万别乱想,否则这就是下场!

要说张亮最大的悲剧,不在于没本事,而在于没本事偏偏想往高处爬,结果爬得越高,跌得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