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帝王众生相:权力之路多坎坷 初登帝位,二十万大军就逼近长安,李世民仅带六人迎敌(1 / 1)

01

突厥是隋唐两朝都十分头痛的北方劲敌。趁隋末天下大乱而壮大的突厥势力,老早就制定了“南向”战略,他们的榜样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方苦寒之地待腻了的突厥,做梦都想去中原富庶之地玩玩。

早在晋阳起兵时,李渊就非常担心突厥会趁火打劫,在他背后捅刀子,想办法与突厥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这才使他们消停了几年。

“玄武门之变”后,唐朝政权易主,原来的老大李渊退居幕后,小青年李世民走上台前,突厥又不安分了。“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李世民这个小年轻,当得了这么大个家?唐朝的权力变更,唤醒了突厥那颗看似睡去其实一直装睡的狼子野心——趁此时那边内部矛盾重重,李世民的统治尚未稳固,赶紧捡便宜去,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武德九年八月,摩拳擦掌的突厥颉利可汗终于按捺不住,发兵二十万大举侵唐,很快行至泾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泾川、灵台、镇原以及宁夏固原东部等地泾水中游地区)、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一带,严重威胁到了长安的安全,长安全城戒严。当突厥军队行至陕西高陵时,李世民立即任命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率军开赴泾阳(离长安仅四十里),组织反攻。

一场恶战下来,尉迟敬德虽然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击毙突厥骑兵一千多人。但突厥的这点儿损失,相对于整个南侵部队来说,无异于九牛一毛,大可忽略不计;尉迟敬德的局部大胜,改变不了整个局面,也丝毫未能阻挡突厥军继续前进的脚步。其主力在颉利可汗的亲自率领下很快抵达渭水河畔,视力好的人,甚至看到了长安城的袅袅炊烟。

02

二十万大军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见者无不心惊。当然了,历经多年战火考验的唐朝军民是见过大世面的,还不至于被这点儿阵势吓到。问题是当时长安兵力空虚,进京勤王的命令虽然快马加鞭星夜下达,但外地大军无法短时间内赶到京师。

当然了,长安兵力空虚的情况,颉利可汗是不清楚的,否则那还得了。所以他派了一个使者去长安,意图探一探唐廷的虚实。颉利可汗派的这个使者,还是一员大将,名叫执失思力。

对唐朝来说,此时绝对不能示弱,若被对方看出一丝破绽,稍有一点儿闪失,就将遭致灭顶之灾。年轻的帝国,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从此万劫不复也未可知。于是,具有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李世民,果断地扣押了执失思力,明确地向颉利可汗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敢扣押你的人,是因为“我不怕你”!我之所以不怕你,是因为“我比你强”。

当然“我不怕你”并非都是“我比你强”,也有例外,比如《三国演义》里唱空城计的诸葛亮。这就是明代刘基所谓的“以弱示强”:“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形,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

为了增强“我不怕你”的效果,李世民还冒了一个大险,仅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六马,来到渭水河边。李世民把他们带到这里来,当然不是来看热闹的。“对面的人听好了!咱们之前可是签过和平友好条约的,如今尔等背信弃义,兴兵犯我大唐,哪里还有一点儿君子风度!”面对李世民有理有节、慷慨激昂的指责,颉利可汗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03

世界像死去一般寂静,一阵风起,吹得岸边的树林哗啦啦响。看着奔流不息的渭水,李世民耳边不由得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十万大军和六人六马隔岸对峙,显得那么滑稽。气氛空前严肃,对峙双方心里都不轻松——

颉利可汗:看李世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样子,是不是早有准备?咱们这一趟,是不是不该来?

李世民:以弱示强若不见效,如何是好?勤王大军何时才能赶到?

颉利可汗:也许真的不该来,真的不该来,不该来……

李世民: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胜,勇者胜……

来了!终于来了!就在局面尚未恶化之前,各路勤王大军陆续赶到,人喊马嘶,旌旗招展,遮天蔽日,李世民立刻命大军迅速布阵。“警卫部队”众星捧月般分列于他们的领袖左右,看起来是那样威严,不可侵犯。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大盛”,“由是大惧”,请求讲和。其他突厥大小首领,更是慑于李世民的英雄气概,纷纷下马,拜服于地。

04

挑起事端的颉利可汗想讲和,唐军诸将却不答应。你想来就来,想和就和,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咱们大老远日夜兼程地赶来,不能白跑一趟!至少,路上的盘缠得由你掏腰包!

李世民却很冷静,一则他刚继位,国家尚未安定,二则老百姓还在过穷日子,打仗会让他们雪上加霜,所以目前最好的选择是休养生息。至于突厥嘛,反正也没给咱们造成多大损失,抚慰一下就放他们走;就算把他们打输了,也未必能灭了他们,灭不了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死灰复燃,还会记着咱们的仇。一旦得到报仇的机会,咱们更麻烦,后患无穷。所以啊,若将欲取之,还是必固予之吧——他们这次来,不就是想弄点儿财物吗?咱们就给他们一点儿,他们满足后,自然会退兵,等咱们打得赢他们的时候,就去灭了他们!

两天后的八月三十日,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李世民和颉利可汗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史称“便桥之盟”,又叫“渭水之盟”。盟约签订后,突厥兵全体返回老巢。作为“回礼”,颉利可汗献给大唐马三千匹、羊万口。

“便桥之盟”之后不久,经唐朝挑拨离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突厥,西突厥与大唐成了友好邻邦,东突厥则于贞观四年被唐朝所灭,李世民的心愿总算达成。唐朝的版图,得以扩大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

“天可汗”这个称号和至高荣誉,李世民就是那时候得到的,因为他妥善安置了东突厥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十多万降众,不但让他们的大小首领都在朝廷做官,五品以上的少数民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达到了全部朝臣一半的惊人比例,他还将近万户少数民族迁入长安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