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意外之喜(1 / 1)

郭绍没有想到的是,井上三郎在看到琼州制造局铸造的崇武通宝后,居然又主动把铜币交易的价格提高了三成,也就是是说一贯崇武通宝可以兑换一斤五两的铜矿(明朝一斤为十六两)。

楚军打造的崇武通宝,为了保证信誉度,采用的是铜七铅二锡一的锻造配方,一枚一文的铜钱净重七分二厘,也就说铜含量大致上在五钱左右。

一贯铜钱是一千枚,也就是说倭国左渡藩愿意拿一斤五两的铜银矿交换半斤铜,这个交换方案相比于此前议定的价格更为优厚。

虽然不知道这倭寇打的是什么鬼主意,但在琼州市舶司当了近五年的差,郭绍也猜到,井上三郎既然主动加价,那这个铜钱交易,萨摩藩获得的利益恐怕只会更多。

郭绍没猜错,崇武通宝的品相比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确实强太多了,在看到楚军的制钱后,井上三郎之所以果断地提出了加价,其原因就是他不想得罪大明,他怕大明一旦知道萨摩藩在铜钱生意上赚的远比大明多,会撇下萨摩藩,去和长洲藩、左渡藩交易,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要的可不是一锤子买卖,他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有便宜不占是傻瓜,倭国人主动提出加价,郭绍欣然同意,紧接着又在火炮的价格上,向萨摩藩提出报价。

千斤重大将军炮一千两,六百斤炮三百两、八百斤炮六百两、三十六斤虎蹲炮一百两、两千斤重的红夷大炮两千五百两。

郭绍的报价已经远远超过了火炮的造价,崇祯年间,朝廷曾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订购了一批火炮,当时红夷大炮的价格为一千两,但经过徐光启核算成本,一门红夷大炮的造价和成本也就二百两白银。

但井上三郎几乎没有考虑,就把这个价格答应了下来,他认为依靠铜币交易的利润,就足以抵消军火贸易上的亏空,而且萨摩藩也急需这批火炮统一九州,甚至攻入倭国本岛,和德川幕府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看过郭绍和井上三郎敲定的贸易方案后,马仲英扼腕长叹,果然任何时代这钱币生意和军火贸易都是最赚钱的买卖,若是按这个方案执行的话,只要倭国战乱不休,那大明就能源源不断地把倭国的钱粮攫取回国内。

“咱们不能光和萨摩藩一家做生意,和他们交易完毕后,你派人和九州岛上其他大名还有长洲藩联络,就说我大明也很乐意和他们进行贸易,甚至军事上的合作。”

倭国这个国家在后世带给华夏的苦难和建奴相比,几乎是不相上下,他们同样想把整个华夏变成他们的亡国奴,对于这个极度自卑和自大、狂妄的民族,马仲很想借他们侵略琉球的名义发兵剿除,但在这建奴未灭,国家元气还未恢复之时,贸然跨海东征,殊为不智,故尔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改为扶植代理人,让倭国人自己狗咬狗,如此楚军才能在倭国利益最大化。

郭绍显然也猜到了马仲英打的什么主意,一个劲地恭维道:“大帅英明,如此一来,萨摩藩在九州便不会一家独大,倭国人为了权势和利益,只会纷争不断,而我大明则可将他们金银源源不断地收归国内。”

“那就按这个价格和那个井上三郎签订协议,待回返南都后,孤会照会琉球使者,通知他们,孤要在琉球建设水师补给基地,想来他断不会拒绝。”

一年多的征战,将马仲英从平南王府和南都缴获的钱粮耗的七七八八,而琼州制造局和市舶司去年的利润去掉分红,拢共也就一百多万两银子,这点银子还不够南都朝廷的开销,要不是八月份刚刚收了夏粮,楚军的钱粮供给可能都要出问题,因此尽快和萨摩藩达成贸易往来,其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故尔,在将自己的真实目的和郭绍阐明后,马仲英即点头同意了此次交易的方案。

“对了殿下,刚才井上三郎还说他手下有人通晓海图,南都到辽东和朝鲜的海图更是了如指掌,二将军要出征辽东,何不征调此人为向导?”

早在去年年底,马仲英就有计划出兵辽东和出使朝鲜,但由于一直没有寻到通晓海路的人选,是以马仲兴一直未能出征,至今都滞留在崇明练兵,郭绍调回南都后,中书省右丞相金光祖曾特意向他咨询海路事宜,但同样没有结果,谁曾想,萨摩藩的倭国人竟然知道辽东的水文地理。

“自然要征调,你去告诉井上三郎,跟他说,大明走水路入辽东是为了从两面进攻东虏,使团出访朝鲜之事,万不可提及,这人调过来后,先把他带到孤这里,待他把辽东的海图绘制完毕,再把他送到马仲兴处,为了伐辽事,他都催促了孤好几次了。”

马仲英大喜过望,南北夹击之策,是楚军剿除伪清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现在赶着过来的和大明贸易的倭国人知晓辽东海路,这对于楚军而言,却是个意外之喜了。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org 】

井上三郎很干脆地同意了郭绍的要求,这次他出访大明,不光和大明达成了铜币合作关系,而且还达成了萨摩藩迫切需要的军火贸易关系,回去以后,藩主肯定会对他的功劳大加赞赏,升官那是板上钉钉的,说不定还会因此升为萨摩藩的元老,况且,郭大使还同意给自己贸易额一个点的提成,也就是说大明和萨摩藩的贸易额越大,他井上三郎的提成就越多。

为了萨摩藩和大明楚王的良好友谊,为了自己的财路,井上三郎很爽快地把通晓辽东海路的随从交到了郭绍手里。

这随从却不是倭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名叫陈从夏,据他所说,他乃是明朝东江镇左协副将陈继盛的孙子,崇祯二年,袁崇焕矫诏诛杀辽帅毛文龙后,陈继盛兔死狐悲之下,遂将他送到了浙江钱塘,交给毛文龙子毛承祚抚养。

清军南渡后,孔有德和尚可喜等东江军旧部曾多次邀请毛承祚仕清,并明言,有他们在,朝廷当有王爵之赏,可毛承祚却道,吾所仕清,岂不有违吾父抗清之志,遂披发入山,坚决不食清禄,三藩反复时,毛承祚已然过世,陈从夏又不愿剃发投清,辗转反复之下来到了琉球,又因通晓汉文,遂被井上三郎选为随从,这次回归大明,也算是认祖归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