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有计划地做,就能够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的忙碌,却没有多少收获,甚至会感到自己变得很暴躁,自己每天积极主动,勤劳苦干,却总是会把事情办砸。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事情的复杂与繁重,而是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面对一件事情,没有计划,尚且吃力,当同时面对多个问题的时候,没有计划会让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彼此冲突,没有计划与计划失败会导致同一个结果,都是不如人意。
一天,李海约的一个客户按时来到公司,找到正在忙碌的李海。此时的李海正低头埋在一大堆客户资料中,焦头烂额地分类。看到已经到来的客户,才想起这宗早已预约好的签单业务。
李海满怀歉意地请客户来到洽谈室,这才发现应该复印的文件和资料以及产品的说明书都还没有准备好,不禁大惊失色,连声道歉,匆忙跑去复印。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李海发现客户已经十分不耐烦了。当李海满怀歉意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性能时,才发现在慌乱中,他把产品说明书复印错了。这次客户没有再等待,而是直接转身离去了。
结果,李海失去了这笔生意,使公司失去一大单生意。而老总也因为他工作毫无计划,而炒了他的鱿鱼。
李海之所以在工作中屡屡失误,不是因为忙,而是没有事先做好计划,没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结果延误了重要的事情。假如能够在工作时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按照工作内容的重要性,有序地进行,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重视计划,如果没有计划,勤奋、敬业、忠诚。就如同建立在沙堆上的空中楼阁,谁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坍塌。可以这么说,没计划的勤奋是效率低下的勤奋;没计划的敬业是不断贬值的敬业;没计划的忠诚是盲目的愚忠;没计划的主动也许就是添乱的主动。
我们常常说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这从而使得我们步入另外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不浪费时间就能接近成功。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想要获得某一件事情上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并为此坚持执行下去。
1865年美国内战,约瑟夫成了一名军人,退伍后,他决定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是他儿时的愿望。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在图书馆结识了一家德文报社的负责人,1868年他通过此人介绍,成为《西方邮报》的记者,一进入报社,他开始设定计划,但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需要继续努力。
约瑟夫曾对自己说:“我要利用我生命中的一切时间去完成我的事业。”他每天不知疲倦地从上午8点干到次日凌晨2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成为这家报刊不可缺少的编辑,为了同当地那些墨守成规的报纸争夺发行量,约瑟夫采用大量的“煽情主义”新闻,这种新闻手段在19世纪末美国报纸廉价时兴起,以富有“人情味”,极具夸张的手法报道社会新闻,曾因耸人听闻而受到读者的青睐。这种报纸成为读者心目中最活跃的报纸,发行量激增,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个传奇。
我们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如果不肯花几分钟时间去把砍柴的刀磨得锋利,那么就不得不用一把钝斧头去砍柴,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而在工作中,一份合理的计划就是一把锋利的斧头,但是偏偏就有人不屑于花几分钟去准备它。
没有一个条理清晰、行之有效的计划,就等于说是计划失败。故事中的约瑟夫正是擅长设计时间,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目标,所以最终才成为新闻界的传奇。
生活其实就是一粒一粒的沙子,我们拥有怎样的计划,也就决定了拥有怎样的人生。如果我们没有计划,那么这也就是一盘散沙而已。很多碌碌无为的人,通常都没有什么计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混一天算一天的心态,从来不曾想过做什么长期的职业规划。那么又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拥有多姿多彩的未来,自己都没有想过,没有为未来做过计划,就算我们获得完成自己理想的机会,我们又是否做好了准备去面对呢?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那些失败的人都只有短期的观念。他们几乎不做长远计划,更着重短期的欢乐而非长期的经济保障,更关心眼前的利益而不是未来的成功与成就。很多人都高估了一年内所能完成的事,而低估了10年之中所能完成的事。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计划,因为这样的态度,我们选择短期计划,而导致长期的困苦生涯。
我们要获得自己所为的“成功”,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读书的时候,要有学习计划;工作的时候,要有工作计划。一切都需要计划,有了计划,你就等于把未来握在了自己手中,而没有计划,你将会陷入失败的沼泽地。
每一场战争都需要精心规划,生活也是一场战争,人生就是经由计划、准备、实施,为达成最终目标而展开的一长串作战行动。
那么计划是什么呢?计划就是将目标分解。不可能一口气跑上珠峰,你要将它分解成若干个目标,征服了一个目标后,再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
如果拥有计划,那么我们就应该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如果我们没有计划,那么就和计划失败没有什么区别,注定只会与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