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在水落石出之前不要妄加评论(1 / 1)

在日常生活中,评价一件事物的时候,总是会带上自己的主观印象,而这种主观印象往往是片面的,这也导致了我们的评价往往不够准确。

或许有人说这种不准确的评价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太过在意。但其实不然,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言辞,在还没有弄清楚是非曲直之前,肆意信口开河的话,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彼此间的交往,甚至还会对自己日后维护人际关系产生深远且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一件事情没有明确结果的情况下,不要妄加评论。

某次王维嘉到一位长辈家时,家中只有长辈与其儿媳妇两人,王维嘉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便随口称赞了一句“您儿媳妇真漂亮”,谁知对方不但不领情,还摆着一张脸。

场面一度尴尬,后来王维嘉出门的时候,想起儿媳妇一直在旁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又故意摆出一副羡慕的表情,对老人说:“您儿媳妇真贤惠,能娶到这样的儿媳妇,您老就等着享福吧。”

谁知长辈听到这话顿时炸毛,也不管王维嘉,黑着一张脸回里屋去了。

王维嘉回到家中,向父母说起这事,还不停抱怨这位长辈难交流,却没想到遭到父母的批评。原来这位长辈家的儿子儿媳正在闹离婚,王维嘉不停夸奖对方儿媳在对方眼里就如同挑衅一般。

我们都知道《饥饿的苏丹》的作者凯文·卡特因为无法忍受争议而选择自杀。这幅作品自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以来便一直伴随着争议,其中新闻的真实性与人性的争辩更是持续到现在。而我们看到这幅照片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凯文·卡特也是个普通人,他救不了非洲的难民,他也确实赶走了秃鹫。

生活中就是如此,我们看到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很多事情都很难完全认清其中的真相。所以在没有弄清楚是非曲直之前,一定要谨言慎行,有时候保持沉默,也要远远好于随意信口开河。

文江是一位电台主播,每日主要是负责倾听来电听众的诉说,开导听众,切实为听众解决问题。

某日,有一位老者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子女不孝,不愿养活自己,还把自己锁在家中。听众听后都在大骂老者子女,但文江却只是不停安慰老人,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帮助。听众为此不解,文江却说:“我们不知道实际情况就没有资格随意评说。”

后来事实证明文江并没有做错,老者患有被迫害妄想症,总以为身边人处心积虑想要加害他,所谓的“锁在家中”也只是夜间正常的锁门,并没有限制老人自由。

鲁迅在阮玲玉自杀后,写下一篇《论“人言可畏”》,直言“不想为她辩解”,却直言是报章在不了解事实隐情的情况下,肆意报道、评论,才导致阮玲玉自杀。生活中不清楚事情的是非曲直,就没有资格随意信口开河,否则最终的结果也只有害人害己而已。

我们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会有所差异,这也就导致了看待事物大多也都是不全面的,很难了解到其中的是非曲直。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也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我们要想对此做出发言的时候,就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细节。否则就很容易因为自己信口开河而损害到他人的声誉,进而也会使自己为此承担责任。

实际上我们很多信口开河的话,都是在自己情绪激动下说出口的,甚至还包括很多话一出口就感到后悔。所以在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甚至在自己情绪上头的时候,有必要在自己心中默数三秒,三秒的时间足够让自己在心中反问自己看到的是否是事实真相。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很多在情绪激动下,没有去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便肆意信口开河的局面。

我们过去学习美术课的时候,想要将一个物品画好,就需要对它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到物品的结构,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寻找相关对比。想要避免在了解事情是非曲直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保持沉默。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没有资格随意评判;但是在我们了解了事情中的是非曲直之后,就会发现对方所承受的分量,我们不在其中,自然也无法说出相应的评判。保持沉默,也就意味着我们少说少错,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经历的事情,我们又何必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他人。

事情的真相永远都是错综复杂,我们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这一面究竟是不是它的全部,所以在没有完全了解到其中的是非曲直之前,便不要随意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