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银行,是它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重要手段。
最早在中国开设银行的是英国。鸦片战争以后,英国资本主义把大量的纺织品、鸦片烟和其他商品运入中国,又从中国掠取丝、茶运回本国,他们通过这种掠夺性贸易获取暴利,剥削中国人民。为了办理大量款项的汇兑和周转,以便进行这样的贸易,他们便开始在中国筹设银行。1848年,他们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外国银行——东方银行的分行,中文名字叫作“丽如银行”。
1854年,英国又设立了“有利银行”,1857年设立了“麦加利银行”。后来,麦加利银行又在汉口、天津、广东、福州、青岛等地先后设立了分行。这些银行成立后,营业很兴盛,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特别是麦加利银行,更成为英国在中国最老的金融侵略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更多的侵略特权,接着,英、美、法等国又帮助清朝封建政权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这种形势下,侵略强盗们准备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侵略活动。1867年,在香港的英国资本家联合了当地一部分德国、美国商人,共同创立了“汇丰银行”,次年还在上海设立了分行。后来,汇丰银行就逐步发展成为英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大本营。
据一个外国人的统计,英国银行“在中国支店的数目,1870年有十七个,1880年有十九个,1890年有三十个;它们的联合资本,在1880年时达一千六百八十一万英镑”。在这些银行中,势力最大的是汇丰银行,“它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用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贸易”,而且成了“压倒一切的财政势力”。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在中国开设银行。如:1863年前后,法国的法兰西银行在香港和上海设立了分行;1872年,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也在上海设立了分行;1889年,德国十三家银行合资在上海创设了“德华银行”,资本达白银五百万两。
到了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已不只是商品输出,而日益注重于资本输出了。各帝国主义国家更加积极地在中国开设银行。银行的作用也根本改变了,它的主要任务已不是一般的为商品输出服务,而成为帝国主义垄断资本输出的指挥机构和执行机构了。
1893年,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开设了分行。1895年,沙皇俄国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1899年,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成立分行。1902年,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大本营——花旗银行的上海分行正式开业。
这些银行成立之后,不但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而且垄断了中国的财政金融。它们掌握了清朝政府的借款(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向外国大举借债,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借款给清政府时取得很多权益),投资于铁路和矿山,发行纸币,操纵市场。例如,华俄道胜银行在章程中擅自规定:“在中国境内承包税收;经营有关中国国库的各项业务;在中国政府授权之下,发行货币,偿付中国政府所负的债息;修建中国境内的铁路及安装电线”等。
据统计,一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设立过的银行共有八十多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帝国主义垄断中国财政金融的状况才被消灭。
(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