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越南并且以越南作为基地入侵中国,这是近代历史上法国历届资产阶级政府的一贯政策。
中越两国人民间自古以来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在法国侵略的威胁面前,在反侵略斗争的共同要求的基础上,使中越两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19世纪60年代,法国侵占了越南南部后,马上把侵略的矛头指向越南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同治十二年(1873)底和光绪八年(1882)四月,法国对越南发动了两次武装进攻,妄想建立一个包括越南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所谓“东方帝国”。英勇的越南人民对法国的武装侵略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刘永福率领的广西农民起义军——黑旗军,应越南政府的要求,也和越南人民并肩作战,坚决抗击入侵的法军。在越中人民的打击下,法国的两个侵略军头子安邺和李维业在河内城边先后被击毙。
法国侵略者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蓄意扩大侵略战争,决心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这时清朝政府应越南政府之请,也派兵到越南。1883年12月,法军在越南山西向清军和黑旗军联合防守的阵地发动进攻,开始了中法战争。
战争进行了一年多,在越南战场上,法国侵略军受到越南人民和黑旗军及清军官兵的英勇抵抗。法国政府为了呼应越南的战局,又派海军在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式的骚扰。
到1885年3月底,越南战场的法国侵略军在越南和中国军民英勇的抗击之下,全线崩溃。在越南战场的东线,清军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和谅山大败法军,势如破竹地节节胜利进军。和东线大捷的同时,越南战场的西线也频传捷报,黑旗军等在临洮痛打了法军,尤其是越南各地人民的抗法起义,风起云涌,更给法国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卖国投降的清政府和法国政府加紧谈判,最后竟在1885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投降条约。中法战争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更加深了。
为什么这次战争前线打了胜仗反而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反动和腐朽。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机构已腐朽透顶,政治上十分反动,经济上百孔千疮,军事上也一团糟。1884年,在越南北宁、太原、兴化的清军不战而逃;1884年7月,福建官吏不采取任何抵抗行动,就让敌人的战舰开进了闽江,使中国海军遭到失败;1885年2月,广西巡抚潘鼎新在越南谅山的大溃退,几乎使法军**广西。这些都是在清政府投降路线指导下发生的事情。
当前线官兵违反投降派的意愿,在中国和越南人民支持下英勇抵抗,大败法军,获得镇南关和谅山的辉煌胜利时,清政府不是去扩大战果,反而把前线的胜利,作为投降的资本,他们匆匆忙忙“借谅山一胜之威”,和法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前线官兵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轻易地被葬送掉。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美等帝国主义一直没有停止过诱降活动。他们一面装作公正人进行“调停”,一面却供给法军燃料、军火、粮食,替法国修理船舰,供给法军军事情报和领水人员,甚至英、美的国旗成了法军的“遮凶布”,英、美等国的军舰和商船成了法国舰队的掩护物。当帝国主义看到它们的诱降和对法援助并不能阻止中国人民的胜利时,在中国当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帝国主义分子赫德,就挺身而出,胁迫昏庸而腐败的清政府对法妥协,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