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隋唐时代杰出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活了一百零二岁。他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有名的医学巨著。在这两部书中,他不但吸收采纳了前人医学著作的精华,同时,自己还有重要的发明,提出了不少新的医学理论和医病方法。
孙思邈特别注意发扬我国古代医师行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指出:给病人治病,不可有贪求财物和顾虑声名的杂念;不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一意地替病人诊治病症。
孙思邈在医药学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在医疗营养不良的病症方面,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方法。人们都知道缺乏维生素A要患夜盲病,缺乏维生素B会引起脚气病,缺乏碘质甲状腺就要肿大,造成所谓的“大脖子病”。但是人们了解这些知识,只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在1642年。孙思邈由于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早在7世纪时,就说:患夜盲和脚气病,是由于饮食中缺乏必要的营养,患大脖子病是由于长期饮用山区里一种不好的水造成的。对于夜盲病,他用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如羊肝、牛肝、猪肝等去治疗。对于脚气病,他主张人们用谷白皮(椿树皮)煮粥吃来预防,或用杏仁、防风、蜀椒给病人治病,这些都是含有维生素B的东西。治疗大脖子病,他常用羊或鹿的甲状腺作药物,或用含碘质丰富的海藻、昆布(海带)来医疗,效果十分显著。当时孙思邈虽然还不懂得什么是碘、维生素等这些物质,但他能采取正确的医疗方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次,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工作和妇幼卫生。他主张人们应以防病保健为主,平时要注意卫生,不要随地吐痰。要常劳动,但不要过分疲劳。要吃熟东西,吃时要细嚼缓咽,而且不能吃得过饱。睡眠时不要蒙被子,饭后要漱口,以保身体健康。这种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医学主张,是十分先进的。
他很重视妇女和小儿的疾病,主张把小孩病和妇女病分科。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出对孕妇的健康要注意,不要使她受惊,临产时要使孕妇安静,接生的人和家人都不应有忧愁惊慌的表现。婴儿生下要立刻除去口中污物,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哭,要用葱白轻轻敲打,或对口吹气,或用温水给他沐浴,直到哭出了声为止。他主张要让小孩时常晒太阳,吸收新鲜空气。这些主张都很合乎科学原理。对于难产病、产后并发症,他也有独到的医疗方法。
此外,孙思邈在医治一些疑难重症方面,以及积累针灸治疗经验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贡献。
由于孙思邈在医药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又富于救死扶伤的精神,所以他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后世人都尊称他为“药王”。直到今天,陕西耀州还有孙思邈的祠堂,祠里有他和他父母的塑像。
(曹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