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1 / 1)

中国历史常识 吴晗 427 字 14天前

魏徵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在唐太宗时,当过侍中(宰相)等官。他曾先后规劝唐太宗二百多事,对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起到过重要作用。

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在群臣的怂恿下,准备到泰山进行所谓“封禅”(祭祀天地)大典。这个大典是从秦始皇以来许多帝王最喜欢玩弄的一套把戏,统治者企图用这个迷信的活动来麻痹人民,达到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魏徵进谏说:“自从隋末以来,山东州县残破得很厉害,皇帝车驾出行,必然要跟随大批官吏和卫队,这样不仅浪费许多人力、物力,并且要给沿途州县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他坚决劝阻唐太宗东封泰山。魏徵的话,引起了太宗对隋朝灭亡的回忆,他因而取消了这个计划。

贞观八年(634),唐太宗下令修复洛阳宫殿。陕县令皇甫德参上书,认为太宗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同时,皇甫德参还劝阻唐太宗不要苛敛百姓,并且指出,当时妇女流行梳很高的发髻,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这是宫中传出来的。唐太宗认为皇甫德参有意诽谤自己,恼怒地说:“这人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文租,宫女都没有头发,才称心满意呢!”魏徵知道了,谏阻太宗说:“自古以来,做臣下的上书,言语激切是不可免的;因为不这样,便不能打动皇帝的心意。”太宗听了,很是感悟,不但没有责罚皇甫德参,反而赏赐给他绢帛二十匹。

魏徵曾告诉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太宗处理问题时倾听多方面的意见,不要只听一面之词。他不断劝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贞观十三年(639),他非常激切而诚恳地写了一个书面意见给太宗,说他不像贞观初年那样能够坚持俭约朴素,那样体恤百姓,那样孜孜求治,那样虚心听取意见了。唐太宗读了魏徵的意见以后立即说:“我现在知道我的错误了,我愿意改正。”

魏徵经常积极地给唐太宗提意见,要唐太宗吸取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不要过重地剥削和压迫人民。唐太宗把魏徵比做一面镜子,认为通过他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魏徵死后,太宗对大臣们说:“我从此失去一面镜子了!”

(张习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