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天才水利工程师史禄负责领导人民开通灵渠。
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城附近,是沟通湘江与漓江的一条人工运河。原来,湘江和漓江都发源于广西。湘江从临桂海阳山向东北流,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流进长江;漓江从兴安唐公背岭向东北流,后转向西南,注入桂江,加入珠江流域系统。这两条水虽然流向不同,可是它们上游的距离却很近。灵渠就是选择在它们相距极近的适当地点开凿的。全部工程大概是这样:
先在今兴安县城东北不远处的分水塘村,开凿两条人工渠道,一条北渠,一条南渠。然后在湘江河道中填土叠石,砌成一座分水的石堤——“分水嘴”(因形状像铧,故古书上都称“铧嘴”或“铧堤”),将湘水分而为二:一部分水流进北渠,注入湘江;一部分水流进南渠,注入漓江。北渠长约两公里,南渠长约三十三公里;渠身翻山越岭,工程异常艰巨。南渠亦称灵渠(因漓水又叫灵河,故渠由此得名),又称兴安运河。灵渠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地,为了便于船只航行,在渠中设立了很多“斗门”(早期的船闸)。平时,用闸将渠水分段蓄积起来,像楼梯一样分成一级一级的。每当船只由湘江上溯,来到这里的时候,先闭后闸,再启前闸,使水流平,船只便上进一级,这样,船只级级上进,便可安然翻过高地。反之,船只若由漓水经灵渠驶入湘江,由高处往低处走,那么,就按照相反的道理,先启前闸,使水流平,再闭后闸,然后再前进。
灵渠扩大了我国古代内河航运的范围。自从灵渠修成后,湘、漓两江达成一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水系发生了密切关系;我国南北的交通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除陆路外,又增添了水路。
(谢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