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庭的第二次蓝海战略(1 / 1)

项目组初步预判,可以从“干净”“睡眠”和“安静”三个方面入手,但哪个才是最需要加强的呢?带着这个问题,项目组走访了全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型酒店,进行了消费者座谈。项目组发现,相比于酒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来说,酒店的“干净卫生”是消费者入住经济型酒店最大的痛点。

消费者通常花两三百块住一晚经济型酒店,普遍的要求是“干净就好”。但他们对酒店的干净、卫生存有很大疑虑:不知道酒店的毛巾和床单是否有清洗、更换,马桶和水杯是否有消过毒。

有消费者说,房间如果不干净,就算装潢再好又怎么样呢?就算是五星级酒店,要是不干净,卫生做得不好,我照样不会住。

还有消费者说,毛巾毕竟是循环使用,而不是一次性的。杯子也是每个住进来的人都用过的,我不知道它有没有被消毒过。马桶盖,你看上面干净,但你看得到上面有什么细菌吗?

甚至还有消费者说,我出门都是自带毛巾和床单的,酒店的我可不敢用。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消费者选择酒店时,在地段、价格和品牌差不多的情况下,“酒店是否干净”就成了区分酒店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甚至普遍愿意为“干净”多花30块钱。

“干净”本应该是酒店行业最基本的要求,怎么反而成为“消费痛点”了?从近了说,这是一个消费痛点;从长远看,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方面,这是酒店自身管理的问题。近年来屡屡爆出酒店“清洁门”事件,清洁员打扫不规范,毛巾、浴巾被用来擦马桶,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型酒店,连五星级酒店也未能幸免。另一方面,因为缺乏行业监管,部分酒店合作的洗涤工厂使用劣质的工业洗涤剂,相当于让客人直接睡在洗衣粉上。

在消费升级的今天,酒店行业最基本的“干净”反而缺失了。目前,市场上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没有在“干净”上建立普遍的认知。他们宁愿让客人入住酒店时自带全套装备,却没有将“干净”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解决。

汉庭有能力解决“干净”这个社会问题吗?带着这个问题,项目组对汉庭的门店、供应商和高层都进行了访谈。

首先在门店,项目组观看了清洁阿姨的清扫流程,发现每一辆清洁车上,都有一个手提式的消毒柜。清洁阿姨说,汉庭要求每次清洁房间时,把水杯清洗后放在消毒柜里10分钟,确保每一个水杯都经过紫外线、臭氧和高温消毒。这种手提式的消毒柜是汉庭在行业的首创,其他酒店见不到。

清洁阿姨告诉项目组,她们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全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是国产的2倍,五星级酒店都舍不得用,汉庭用上了。清洁抹布必须分颜色专用,清洁不同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抹布,绝对不能混用。

项目组又走访了汉庭的洗涤供应商,发现他们采用的是一种“洗涤龙”全自动技术,毛巾和床单在洗涤后都要经过高温熨烫消毒,还要中和酸碱度和pH值,成本比普通洗涤要高出15%。而且汉庭已经在上海和北京入股了两家行业领先的洗涤供应商,希望通过扶持这类新型的洗涤公司,带动全国洗涤行业的成长。

在高层访谈时,项目组发现汉庭已经在内部提出了“绝对干净”的质量口号,要求每个月将5%的质量不达标的酒店或房间下线停售。

汉庭在“干净”上的这一系列超配投入和能力基因,让项目组更坚信了之前的判断:汉庭的“第二次蓝海”,就是在干净上继续加强,通过压倒性的资源投入,把干净做到极致,做到比五星级酒店还要干净,形成新的蓝海。

有人问,汉庭把干净加强了,在哪个地方减弱呢?答案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用减弱,只是把价格提高一点,让价格的竞争力“弱”一点。这实际上是通过做“干净”,来实现更高的蓝海溢价。

因为红海竞争的本质,就是不断降低价格的恶性竞争,而经营的最高境界却是“货真价实”,把产品做好,把价钱要上来。就像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说的:“你只管把产品做好,钱不够,找客户要!”

所以2016年,我们就定下了一个目标:汉庭酒店把干净做到极致,找顾客多要30块钱。